
张再林,现任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文化哲学研究所执行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哲学》杂志编委,美国国际性杂志《开放哲学期刊》编委,全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台湾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客座研究员,美国加州罗耀拉大学兼职教授。独立出版的专著有《弘道———中国古典哲学与现象学》《治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观念———纯粹现象学》。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并且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席卷着全球各个角落,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在此过程中日益突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化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应该如何把握好文化发展方向是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两大重大课题。
全球化的影响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环节,它在既被欢迎又被鞭笞的纠结环境中影响着世界。
它使马克思主义传到了中国,却也使一些国家笼罩在霸权主义的阴霾之下。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不可忽视的软实力,正确认识全球化的积极影响与消极方面对每个国家都十分重要。中国要在全球化背景下正确把握文化走向,首先需要正确、全面地看待文化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促进了世界文化融合又造成了世界文化冲突。融合的典型表现在于语言之间的相互学习,“汉语热”的兴起曾导致华语教师在美国校园里供不应求;种族歧视在美国也渐渐成为历史;“移民潮”的出现更是人类全球化的一大景观。与文化融合并行的是文化冲突的无处不在。文化冲突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国际社会话语权的不平等,中国的高楼大厦平地起,心中的的“高山”却被夷平。生活在美国的美籍华裔年轻人在被问及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时,会不假思索地说美国人,再追问他们的父母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时,他们又会回答说是中国人,这就造成了一种很尴尬的结论———中国人生出了美国人。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使得在美国成长的新一代美籍华裔青年渐渐抹去中国印。除话语权的不平等之外,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也是造成文化冲突的客观原因。
一个经典的国际笑话直观地表现了各国文化差异:在一栋国际公寓里,有一天突然着火,犹太人首先想到的是拯救他的保险箱;美国人选择先救自己的老婆;法国人则是去救他们的情人;而日本女人则正在奋力的将自己的老公拖出来;中国人则是义无反顾地背起老母亲往外跑。一场火灾就将每个国家的文化特色体现在行动中。在人生观方面,大多数西方人其人生的最高目的是实现理性的自觉,传统的中国人则是追求道德的完善;在道德观方面西方是理性优先,中国认为“道始于情”;在宗教观方面西方表现为外在超越,他们信上帝,追求神圣;中国表现为内在超越,他们相信信仰是无处不在的。造成这种种差异的根本原因要归结于西方文化崇尚自然科学而中国文化更注重人文科学。面对这样的差异,中国应该适应全球化的潮流,在积极探索中求发展。
中国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曾有两次“极端”的探索,一次是五四时期的全盘西化,另一次是提倡建立儒家文化保护区。这两种方法均因过于极端顺应不了国家的良性健康发展而未能得以实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单向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中国文化需要横向与纵向的对话。首先要善于与西方文化对话,注重对自然科学精神的培养,其次用人文精神加以熏陶完善;再者要敢于与传统文化对话,因为现代不是对传统的取代,而应该在传统之中,在不断的自我构造中探索出“以人为本”、适合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断言:“中国不会成为世界超级强国,因为他不是文化强国。”撒切尔夫人的推断是否正确?中国的文化走向会作出回应。正在成长着的当代青年应该用行动将否定答案变成肯定答案———中国是文化强国! (刘淑清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