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编者按: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学校以培养创新意识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的精英人才为研究生培养目标,坚持并贯彻“创新是灵魂、实践是基础、制度是保障、质量是生命”的研究生教育理念,坚持“夯实知识基础、重视工程实践、优化培养体系、激励创新创造”的研究生培养工作



  

研究生创新作品:微小型飞行器


  
智能、控制系统与新能源发电系统主题实验室



微型飞行器与微型作动器技术主题实验室



信号处理与信息安全主题实验室


  

我校与无锡市合作共建南航无锡研究生院


  一.建设布局合理的学位点
    十四次党代会以来,经我校申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新增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法学、政治学、外国语言文学、美术学、设计学、化学、地球物理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统计学、软件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值得一提的是,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申报成功,标志着我校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实现了零的突破,为加强理工融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至此,我校共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3个。经过近年建设和发展,我校学位授权点已涵盖9个学科门类和47个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数量增加协调有序,学科布局更趋完善、合理。表1是我校博士学位点名称。

                      
                                  表1:我校博士学位授权点
  二.建设高水平的队伍
    1、高标准严格遴选博士生导师,提高导师学术水平
    学校制定了较高的标准和严格的程序进行博士生导师的遴选,制定了《选聘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实施细则》和《聘任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实施细则》。
  目前,我校拥有博士生导师337人,硕士生导师845人,在研究生导师取得的科研成果中,从2006年起的5年内,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0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29项。从2006年起的4年内,研究生导师发表学术论文被SCI、EI、ISTP收录的学术论文总数分别为 1408、4084、1304篇。这些数据,充分反映了我校研究生导师较高的教学水平和学术科研能力。
  2、建立导师上岗和在岗培训制度,提高导师指导水平
    学校不断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管理,建立了导师上岗和在岗培训制度,制定了《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和《研究生指导教师和研究生管理工作人员培训工作暂行规定》,编写了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要求导师爱岗敬业,治学严谨,从严执教,教书育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新上岗的导师必须经过岗前培训,获得培训结业证书,才能招收研究生。
  3、建立导师第一责任人的研究生培养机制
    随着学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实施,学校制定了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导师资助制,明确规定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一方面扩大导师的招生自主权,另一方面实行导师动态管理机制,既提高了导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加强了导师的第一责任意识。
  4、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队伍建设
    学校不断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现有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143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5%,中级以上职称人数所占比例为 92%。研究生学历达到75%。为了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队伍的素质和服务意识,学校实施了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制度,强化岗位管理,加强各环节的规范化管理。学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共获国家和省部级表彰奖励达15次。
    三.确保经费投入与合理规模
    1、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
    2006-2010年,学校对研究生教育经费的投入逐年加大,每年的研究生生均经费硕士生超过6.6万元,博士生超过8.8万元。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研究生人数不断增加。2010年与2006年度相比,研究生招收人数净增469人,其中硕士生净增438人,博士生净增31人,在国拨研究生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坚持加大对研究生培养经费的投入,促使研究生培养经费每年稳步增长。2006-2010年,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的平均增长率为9.15%。
  2、研究生培养规模合理
    目前,我校有博士研究生1445人,硕士研究生6329人。2006-2010年,学校每年在校研究生与导师数的比例分别是:硕士生的生师比是6.2:1,5.7:1,5.3:1,5.3:1,5.2:1,五年的年均生师比是5.54;博士生的生师比是6.1:1,6.8:1,5.4:1,5.4:1,4.6:1,五年的年均生师比是5.66。研究生培养规模维持在较为合理的水平。
  四.建设创新培养体系
    1、建设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
    2006年,我校和原国防科工委共同投资900余万元建成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结合学校航空航天民航特色,创新基地设立4个主题实验室:微型飞行器与微小型作动器技术实验室、微小型机电系统实验室、智能控制系统与新能源发电系统实验室、信息处理与信息安全实验室。
  创新基地以“奇思妙想、自由设计、自行制造、自己实验”为理念,鼓励研究生开展各种创新活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已获得2007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元体系构建与实践获得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为了进一步鼓励研究生在创新基地开展各种创新活动,学校从2009年开始,每年投入40万元作为研究生创新基地开放基金,研究生可以个人或者团队形式申请,申请内容不限,只要是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新原理都可以申请。2009年以来已经确定109项资助项目进入创新基地开展研究工作。
  为了充分利用全校资源,学校还把相关专业实验室也纳入到学校研究生创新基地的管理,使研究生的创新活动范围更加广阔,创新基地的研究条件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2、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
    学校与航空科研厂所、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中国民航系统、无锡市政府、福特汽车公司、摩托罗拉公司、中兴公司、地方企事业单位建立了50余个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或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其中有3个被评为江苏省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先进制造技术产学研相结合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计算机应用技术产学研培养基地、航空发动机控制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采取与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进行联合培养、社会实践、科技访学、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增强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为进一步拓宽研究生培养的渠道,创新研究生工程实践培养模式,学校还设立了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制定了《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及在站研究生管理办法》,把研究生直接送到企业进行学位论文的研究,并解决企业的工程实际问题。
  3、建立国内外联合培养渠道
    学校与众多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建立了研究生国内外联合培养机制,每年选派30多名研究生到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培养,使研究生在国外高水平学术环境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4、跨学科联合培养创新拔尖人才
    新成果往往在交叉学科中产生,创新拔尖人才也往往在交叉学科中产生。为培养创新拔尖人才,学校鼓励以交叉学科导师团队的形式,跨学科联合培养研究生,学校还出台政策,对跨学科培养并取得突出成绩的研究生导师给予表彰奖励。在本硕连读、硕博连读等免试选拔研究生过程中,鼓励学生跨学科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实行理工融合培养。学校这一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产生了一批优秀学位论文。
  5、营造浓厚的学术交流氛围
    学校大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院士来校讲学、加强学院、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开展研究生科技创新活动、组织承担重大项目或取得重要成果的教师、新晋升职称、新引进的教授举行专题学术报告、举办国内外学术会议、制定学术交流制度等措施,已形成了学科内外、校内外浓厚的学术交流氛围。2006-2010年,学校每年分别举办学术报告会224场、257场、261场、275场、286场;举办学术会议58次,其中国际学术会议或双边、多边学术活动16次;举办研究生学术年会、“科学·人生”院长论坛、“科创之星”评选等大型学术活动18次。
  6、构建浓厚的创新环境
    学校采取有力措施,已形成研究生创新、创业浓厚的环境氛围,效果显著。设立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2004年以来,共资助了33名博士生开展培优工作;设立博士学位论文创新与创优基金,每年投入40万元,资助博士生开展创新性的学位论文研究课题,2003年以来共资助90项,合计金额278.8万元;2009年设立博士生国际学术交流基金,每年投入40万元资助博士生赴国(境)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已经资助103名博士生,截至2011年9月批准资助金额101.51万元;2009年设立研究生创新基地开放基金,每年投入40万元资助研究生在研究生创新基地开展创新活动,已有109项获得资助。设立研究生学术创新计划基金,每年投入20万元,资助研究生参与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博士生国内访学计划等。
  学校每年投入专项经费,定期举办全校性的研究生学术会议、博士生学术论坛、“院长论坛”等,成为校内有影响的研究生学术活动品牌。2008年,学校还承办了教育部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2009年,我校又承办了教育部先进飞行器结构设计理论与技术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
  学校积极组织研究生申报江苏省研究生创新项目,2003年以来,我校获批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205项,获得资助228万元。
  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高性能计算应用与优化大赛等有重要影响的科技竞赛,2006-2010年,研究生获全国数模竞赛二等奖5项、三等奖10项,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获金奖3项、银奖1项、铜奖2项。(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