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红心支教去———记新疆支教先进个人盖中鹏大学生记者协会 陈晓君
“为了新疆更好,喀什更好,我希望把自己的知识带给那些渴望飞翔的孩子们。”带着自己的梦想,告别家乡,踏上了志愿服务的征程,在祖国西部这片热土默默奉献着自己的爱心。他,就是我校化学工程学院化学教育专业0801班学生盖中鹏,作为我校第四批援疆支教学生,赴新疆疏勒县巴仁乡支教,获新疆支教先进个人称号。
坐上前往新疆喀什的火车,盖中鹏就有种莫名的期待,期待这段艰辛并快乐的人生经历。整整两天两夜风尘仆仆的征途,一路过河南山西,过陕甘宁,进入新疆之后绕行天山,一行人终于来到了祖国的西部。
初到学校没觉出什么,那时候水还没停,电也照供,还没有下雪。可是考验没有来迟,接下来没过两天,水便停了,接下来就是封路的大雪。没水时他们就用雪洗脸刷牙,渴得慌就到外边铲点雪等着融化了再喝,可这雪也不是说化就能化的,而且多大一块雪才够用呢?后来证明,这次停水只是一个开始,以后将经常体验到没有水的不方便,此时他们才亲身体会到水是多么的重要。尽管生活艰苦,但盖中鹏一行从来都没有抱怨过,每个人都把这作为支教的一堂必修课。
来到这里之后盖中鹏曾经两次感冒,烧得很厉害,吃药没起多大作用,他硬是自己躺在床上盖着被子挺过来了。这种时候,更能体会到辛苦,在家感冒可以挂吊瓶,这里没有,连一顿可口的饭菜也没法吃到,有的就是头疼的痛楚和那一点的坚持。对于家的思念也常悄然涌上心头,当看到路上的车牌号和自家电话号码的后三位相重的时候,心里头就会咯噔一下。虽然跟自己说离家在外没什么,可是内心还是不可抑制地想家。所有这些,盖中鹏都当做是对自己心志的磨练。
虽然生活艰苦,但是进入工作环节后,盖中鹏觉得自己懂得了责任与担当。每当上课的时候几十双眼睛盯着他,他感觉到这就是责任!
本着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盖中鹏认真钻研教学,不断拓宽思路,注重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用最为通俗的语言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他一直都想把幽默作为自己的教学风格,想让学生们笑,笑完之后从笑料里更深刻地掌握这些课本上原本枯燥的知识。他曾经即兴地找到手势让学生们动手掌握知识,有数字的手势,有方位的手势。另外他还通过一些孩子的表情和反应去揣摩这些“小鬼”是怎么想的,他发现看透孩子们的小把戏要比体罚管用得多。为了把先进的教学方式、理念、思想带到喀什,他曾写过一篇题为《双语教学下关于汉语教育解放思想的若干建议》的文章,帮助这里的老师们拓宽视野、解放思想,在教学中不断创新。他还经常利用课下时间和当地老师交流,在平时辅助汉语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他看出孩子们做题的能力偏低,为了能够让低年级的孩子重视做题技巧,他向学校申请希望能够在校园里给几个年级的孩子们讲授方法。学校的王书记批准了他的这一想法,于是,盖中鹏给学校汉语老师还有6个双语班的学生办了一个户外课堂。他为此次讲坛做了精心准备,就应该怎样学习汉语,怎样应对汉语考试,为什么这么学习、考试等问题给大家作了生动的讲解。为了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他还与学生们进行互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让当地的教师获益匪浅,感慨万千。
几个孩子在支教快要结束的时候悄悄送给他一个本子,孩子们说让他保管便一直没拆。在“征得”她们的同意后,他才打开,按照维语的习惯在最后的两页上写着对他的话,这些话是那么的令他感动。意思是说她们会一直是盖中鹏的朋友,并赞美他可爱、热情、善良、浪漫,听到这些赞美之词,他能说的是“受之有愧”,这份礼物在他看来弥足珍贵,是他喀什之行的见证。
在忙碌的教学中盖中鹏和孩子们培养起了深厚的感情,也与办公室的老师亲如兄弟。他忘不了与学生不时在QQ上碰面并聊上两句,忘不了那个炎热的中午课代表带他去买捐赠的词典和书包,忘不了一个孩子递给他的那枚青杏,酸得很却依然感觉甜甜的。“受邀去孩子的家里做客时那融洽的气氛和维族兄弟姐妹们的热情、淳朴永远让我难忘。”一次孩子们傍晚在宿舍楼前为盖中鹏捡苜蓿,晚上他和孩子们卷袖子齐上阵包苜蓿饺子,就像一家人一样,其乐融融。“祖国大家庭”这五个看似简单的字使盖中鹏有了真切的体会。曾经他们班邀请盖中鹏一行8个老师去杨大曼乡吃饭,盖中鹏和另外两名教师因为有事没过去,他们说起的时候不无埋怨:“当时如果你去的话那该多好!”盖中鹏没想到自己对于这些孩子来说是这么重要,很受感动。最令他难忘的是一次偶然的发现:一个孩子的本子上记着一个汉语名字,下边则用蹩脚的字写着 “老师我想你”。问过之后才知道这名字是上一届支教学长的名字。“我那时领会到了这其中的意味深长,才知道我们这些支援新疆教育的大学生有多么的被肯定,不只是被老师、学校,最为重要的是这些孩子们和我们曾经支教过的疏勒、疏附县以及伽师、岳普湖县的乡亲们。”说到这里,他眼中掠过一丝意味深长的留恋和感动,与孩子们度过的快乐时光又一次浮现在了眼前。
“在这4个月里我觉得生活方面很大的一个收获就是能‘糊弄’几个菜了。”盖中鹏原来不会做菜,但在这里要轮流做饭。开始时做得实在不好,也懒得做,后来大家一起做,便不由自主加入到做菜的行列。尽管做得不是多么可口,但能感受到自己动手的幸福。妈妈以前说过的一些话不经意间涌上心头,那时他才真真正正体会到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滋味。就像学校领导在座谈会上说的那样,学会做菜也是一种技能。
去厨房取油的时候,看到食堂用的是菜籽油,厨房的师傅用大勺子舀完油,再将勺子上的油抿到桶里,生怕有丝毫的浪费。那个场面对他来说很是震撼,也让他深深感受到了这里人们的节约和简朴。而这些或许是来自于生活的不易。学生们每天吃的都是一样菜,中午食堂供饭而早上和晚上就得啃馕。“当我们为食堂的饭菜挑三拣四的时候,孩子们却每天都吃着这么一个菜,这就是生活的艰苦啊。”盖中鹏深有体会地说。
“孩子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去大城市上学”,为了帮助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实现求学之梦,盖中鹏对疏勒县农村的5名贫困生进行了多次家访,并给他们赠送了学习用品和自己省吃俭用积攒的1000元现金。最后那段生活确实不好过,天天吃面条,但是他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给孩子们捐款。这一件他认为应该做的小事,被敏锐的记者捕捉到了,对他进行了跟踪采访。理工学子朴实而又富有爱心的精神受到了喀什日报汉语和维语版的大力宣传报道,展现了当代青年的积极形象。
几个月的时间一晃而过,临走的时候,孩子们与盖中鹏一行依依惜别,虽然车已远去,但无论相隔万水千山,这段深厚的情谊将永存。
走出大学,走向西部。在援疆支教活动中盖中鹏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心的含义,体现了一名大学生在对社会和他人的奉献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崇高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当代大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