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视 点 广 角 度 多 举 措
我校构建“一体两翼”的教育国际化战略
摘要:
上海师大构建教育国际化战略,以“一体两翼”为内涵。作为“体”的战略构架,包含着厘清理念,及从发展规划、建设思路、操作平台层面渐次打开的内容。作为“两翼”的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做实学生培养方案,是落实战略构架的两个重要支点,也是教育国际化战略取得显著成效的两个重要方面。
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是国家业已明确的战略取向,也是上海师范大学坚定不移的战略选择。学校落实这一战略选择的思路是,以高视点构架为体,以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做实学生培养方案为两翼,为匹配上海教育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的总体目标,为增强学校的国际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为培育有全球意识、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开放思维的人才,探索一条新路。
一、高视点形成学校战略构架学校教育国际化秉持的理念是,利用世界优质教育资源,为人才强校服务,为学科和专业建设服务,为提高师生素养能力服务。同时,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大力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推动和谐发展、合作发展。高视点的战略构架,在2007年就被紧锣密鼓地具体落实着:
1月,为外籍人士演讲设立长年运行的“学思湖畔海外名师讲坛”;5月,被教育部批准为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院校;10月,创建英语网站;11月,与日本福山大学合办的第一所孔子学院获批;同年,《对外交流与合作》半年刊创刊。
以后几年,学校或者在新项目上有突破,或者在类似内容上有加强、拓展和完善,教育国际化由此呈现出建设密度大、方位多、层次高的特征。
任何战略的价值,要旨是为组织规定整体根本方向,制定发展总任务总要求,勾画目标的理想希望状态,而本质,则存在于活动之中。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既重视厘清理念,亦重视选择恰当方式执行活动,并铺设了三条由宏而微的行动通道。
一是制定明确的发展规划。学校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都明确了教育国际化的指导方针,量化了校际教师交流数、校际学生交流数、留学生总数等指标,提出了拓宽国际化合作渠道、增强教师国际合作意识和能力、提高留学生培养层次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学校每两年召开一次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会议,系统回顾总结期间的成绩与特色,认真思虑面临的形势与挑战,精心谋划未来的建设思路与要求。学校在每年度的教学质量月活动、科研工作会议以及不定期的人才工作会议上,部署专项的教育国际化工作。长期整体规划和中短期强化落实相衔接,凸现了发展规划的约束力,增强了战略实施的合力和效果。
二是形成可行的建设思路。学校成立推进国际化进程工作领导小组,学院有分管领导负责、设专门外事秘书岗位,教育国际化工作领导体制健全,工作机制有活力。学校提出了学生海外游学的公益型、实质性原则,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国际视野,本土行动”方针,教育国际化战略实施以学院为基础、以项目为纽带、以实质性合作为重点的建设意见,教育国际化建设思路明确。围绕建设思路,学校制定了送出去、引进来的一系列支持性政策。以人事政策为例,就相继出台了《关于调整出国工作(任教)、公派出国(境)访学期间待遇的意见》、《公派出国(境)访(留)学工作的补充意见》和《关于调整获国家留学基金资助教师国内待遇的管理办法》等,还决定从085建设资金中划出专项经费,每年支持200位师范生出国实习见习。可行的建设思路使发展战略增添了现实品格。
三是搭建多样的操作平台。学校搭建多样的操作平台并赋予各平台以不同的功能。如高层互访平台主要商议校际合作交流项目,五年共接待国外访问团组794个5300余人次,新签和续签校际交流协议155项;“学思湖海外名师讲坛”着力拓展师生学术视野,自创办至2011年10月邀请了160余名国外知名专家教授作专题学术报告;国际性学术会议着重提高学校影响力,五年中举办了60余场。此外,国际艺术节使“融合多元文化,展示特色艺术”有了新颖载体,《对外交流与合作》和英语网站意在扩大信息沟通交流渠道,教师参加国际交流和访学着眼于提高教学科研质量,海外游学节为学生成才开辟广阔的国际化通道。各操作平台内容互补,辐射广泛,垒实了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基础。
二、广角度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学校支撑教育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支点之一,是打造国际视野的学术文化交流平台、遴选本土参与的高层次国际合作项目,从点面结合和重点突破两方面,努力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1.点面结合,打造国际视野的学术文化交流平台点上的做法,是依托优势学科,主办、合办国际学术会议或赛事。如天体物理中心“星系与宇宙学半解析研究”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就星爆与活动信息核相互作用、星系演化红外观测技术、多波段巡天等课题,多次主办或参与主办国际会议,与美、日、英、法等国家的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同时,凝练出的学术研究方向也获得了国家基金委重点、面上项目和上海市各级科研项目的支持。2011年学校承办高规格的“第64届世界杯手风琴锦标赛”,上海市市长韩正、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赵季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国际手风琴联盟主席RaymondBodell等出席开幕式。这一首次在亚洲国家举办的赛事吸引了世界各国170名选手参与,创下了世界杯手风琴锦标赛的历史纪录,期间举行的多场室外表演为上海市民提供了高质量的文化大餐。点上的强势出击,蕴含着学校参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建设、锻造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科研水平等多方面的意义。
面上的建设,则充分挖掘校院两级拥有的资源。学校主办的以学术前沿性著称的“学思湖海外名师讲坛”讲座,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宗教、教育、历史、文学、语言、美术、音乐、旅游、生物、化学、天文、环保、医学等,已经成为浓郁校园学术氛围、扩大师生国际视野的阵地,学校对外交流的品牌。各学院的学术活动也是精彩纷呈,如美术学院的无形画廊多次与日本、韩国、美国、印尼等国联合举办书法、篆刻、平面作品等展览,为师生不出国门,直接与国际顶尖大师的优秀作品零距离接触创造了条件。上述各类学术活动,影响所及有的吸引了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各地同行。
2.重点突破,遴选本土参与的高层次国际合作项目重点突破的路径选择主要有:
以抓实内涵发展为重点。学校金融学院在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办学过程中,汲取他人所长,形成了教学管理专业化、运行机制开放式、教学评估机制科学化的新思路,建构起理论、案例、实验、实践四维一体教学模式,推出情景探索为主导的实验教学改革,使人才培养取得明显实效。学校旅游学院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旅游学院共同编著的《中国-澳大利亚旅游发展比较研究》一书,比较研究两国的旅游业政策、目的地规划、文化遗产保护等,获得中国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及澳大利亚资源、能源和旅游部部长马丁·弗格森的肯定,并分别作序,为这一“开创性的工作喝彩”。
以建构学科优势为重点。学校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成立之初就确立了国际都市文化比较研究的方向,五年中先后举办“上海-东京”、“上海-纽约”、“上海-巴黎”等系列都市双城国际学术研讨会,对诸如都市发展:战略·选择·比较、历史变迁中的城市记忆、全球化与文化遗产、世博会与都市发展等广泛议题,进行跨学科、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与交流,从而扩大了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因国际教育政策研究独有所长,教育部国际教育研究咨询中心教育政策比较研究室也落户学校。
以做强师资队伍为重点。学校重视遴选青年学者、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等,按照去国外一流学校、跟随国外一流导师、学习国外一流专业的要求,出国进修及开展合作科研。五年里教师出国访问访学的达1150余人次。学校每年聘请外籍兼职教师百名左右,还启动招聘正式编制外籍教师,广纳人才为我所用。
以推介特色项目为重点。学校外语学院李照国教授翻译的《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外译的重要成果。他主持翻译的《中医国家标准》(英文版)、负责编写的《中国推荐方案》,在2010年东京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国际分类及标准会议上得到认可。在2011年香港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国际分类工作会议上,他还被推举为诊断与证侯术语工作组组长。国际化交流因为有了特长人才,随之有了特色项目,有了交流的高度。
以提高合作水平为重点。学校非洲研究中心致力于非洲政治、经济、文化、中非关系和历史研究,近年来承担了十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日益增强的实力,使提高中非合作水平有了厚实基础。该中心参与上海世博会非洲联合馆建设并得到习近平副主席称赞,多次举办非洲经济发展、中非关系等国际学术会议,扩大中非学者和研究生双向访学进修,学校还因此入选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都表明双向合作有了更务实高效的内容。
以上重点突破带来的实效是多方面的:学校有海外访学经历的专任教师,从2007年底的26.4%,增至2011年9月的34.4%;化学催化、纳米新材料研究、历史学、心理学等12项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先后完成,引进科研经费1170余万元;教师访学增强了开设双语课程、紧缺课程的能力,西方文明史等多门课程列为国家级和上海高校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三、多举措做实学生培养方案学校支撑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又一重要支点,是坚持育人为中心任务和根本目的,根据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多举措做实学生培养方案。
1.拓展学生成才的国际化通道截至2011年,学校与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等地的27个国家的126所高校和组织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合作交流覆盖了15个学院的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形成了三个层次。
一为学历学分层次的合作交流。学校本着互惠互利原则,注重拓展双学位、互认学分等较高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仅2010年就与41所国外高校新签和续签了合作协议。五年来与16个国家的67所高校签约了互认学分的交换生项目,与9个国家的32所高校签约了双学位及本硕连读项目,1000多名学生从中得益。与美国肯特州立大学的“3+2”、与俄罗斯格拉祖诺夫音乐学院的“2+3”本硕连读等项目,受到学生及其家长的普遍好评。
二为实习见习层次的合作交流。针对上海建设迪斯尼项目、对未来旅游人才提出新要求等课题,学校未雨绸缪,利用校际合作关系,签订了阿联酋迪拜酒店、美国迪斯尼乐园、美国夏威夷旅游和酒店管理、暑期赴美带薪实习等7个项目;又在日本、美国、韩国等国的高校建立了师范生见习基地。海外实习见习基地为学生提高多语多文化交际能力,学得先进服务理念和管理经验,打开职业新窗户等提供了方便。
三为短期专题出访的合作交流。学校扬专业所长,组织学生出国访问演出、举办书法展览、参与工作营。以学生舞蹈团为例,五年中先后赴以色列、德国等7国访问演出,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不同文化相互借鉴,扩大了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学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根本原则,一是坚持公益性。学生因公益性大大减轻了经济负担,参与教育国际化的可能性大为提高。一是坚持实质性。学校将拓展眼界、历练才干、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综合素质,贯穿学生国际化培养全过程,学生身蕴的潜力得到有力发掘。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赴美国戴顿大学攻读双本科学位的学生,五年中在美国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平均达到59%;2010年土木工程专业赴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攻读双本科学位的25名学生,2011年有6名获英国一等荣誉学位,有23名进入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曼切斯特大学等著名学府继续深造,获一等荣誉学位和读研比例均高达90%左右;2009年1名学生获“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优秀毕业生称号;2010年3名赴美带薪实习的学生获“星瞻杯”超越自我奖、领袖潜质奖、协作精神达人奖。有国际化教育背景的学生在国内就业,也表现出更强劲的竞争力。
2.推动中华文化日益走向世界学校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紧紧抓住两个主渠道:留学生教育和参与汉语国际化战略。
学校的留学生结构呈现学历生比例逐年提高、高层次学生明显增加的趋势。以2006年与2011年比较,学历生从106人增至361人,增加240.57%;硕士、博士生从32人增至100人,增加212.50%。五年来,获国家、孔子学院、上海市政府三类奖学金的留学生达466人。
学校遵循教育部“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留学生工作总方针,一方面,依靠学科优势带动留学生教育发展。对外汉语学院五年中吸纳了学习专业和进修语言的78个国家近6500名留学生。金融学院经济学专业和法律专业留学生,大部分来自法国巴黎十一大和帕斯卡大学,其中90%是研究生。学院根据培养要求,依托上海资源优势,先后联系了60多家律师事务所和企业,为235名留学生完成半年期实习任务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调动优质资源为留学生提供服务。学校通过举办新年晚会、趣味运动会、汉语演讲比赛等课外语言实践活动,组建书法、瑜伽、各项球类活动小组,组织参观考察中国山水风光、各式建筑,使留学生体验了中华多彩文化,增强了学习趣味。学校多次与上海市教委合作举办留学生暑期学校,开设包括剪纸、书法、中国武术、电影欣赏在内的中国文化讲座。学校因留学生教育卓有成效,2010年被评为“上海市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先进集体”。
学校在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推广汉语国际化战略方面,重点建了两个平台。一是将中华文化辐射至所在国的孔子学院平台。学校利用汉语专业的学科优势,取得了在日本福山大学孔子学院开展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HSK)的资格。博茨瓦纳孔子学院则多点开花:由学校教师编写的《友好汉语(一)》于2011年在博茨瓦纳考利吉姆教育出版社出版,成为该国出版的第一本汉语教材。《友好汉语(二)》也将于2012年出版;2009年首期汉语班开课,至今已办8期,还增设了初级和较高级两个层次的商务汉语班。两年来,该孔子学院已累计培训学员1000多人次;支持博茨瓦纳大学创建中文专业,首届中文专业学生已于2011年开班。2011年4月,学校第3所孔子学院在美国密苏里大学揭牌,预示着美国中部地区的汉语热将进一步升温。二是开展华文教育研究和师资培训的华文教育平台。学校是国务院侨办所属的华文教育基地,2007年又成为“上海华文教育研究中心”之一。依托华文教育基地,学校积极开展华文教育和研究,五年来完成了国务院侨办和上海市侨办委派的、来自13个国家的多批次海外华文教师和华文学校校长培训任务。2011年秋学校还承担了由教育部批准、国侨办主办的马来西亚华文教师本科学历培养任务。学校的7位教授多次赴英国、美国、毛里求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开展华文教育教师培训。学校积极参与华文教育,对中华民族在海外的“留根工程”作出了应有贡献。
五年的实践表明,学校始终贴近国家和上海市“扩大教育开放”的要求,形成并不断做实“一体两翼”的教育国际化战略内涵,得益的不仅是中外师生,就是学校的整体实力,也在同步上扬。(顾智敏、娄雪梅 潘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