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光环背后的故事———访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2009级学生毛润泽





  朴素的穿着背后是沉淀下来的成熟与沉稳,言语之间无不透露着多数人少有的理性。他,第十二届全国“挑战杯”与第四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二等奖的获得者,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学生会主席。熠熠生辉的光环围绕着他,让我们羡慕不已。可是,生活中的繁忙,实验室里的寂寞,又有多少人知道呢?今天,让我们共同探知2009级毛润泽背后的故事。
  毛润泽在大一时进入了学院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基地,开始接触实验室里的点点滴滴。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他选定了研究方向,跟着导师和学长研究起非环核苷及核苷酸类化合物合成的新方法,以解决目前国际上现有合成药反应步骤繁琐、反应时间长、收率低的问题。到了大二,由于学长毕业相继离校,他承担起这项课题,成为主要负责人之一。从此,奔波忙碌成为他大二的主旋律。
  做研究必须坐得住冷板凳。为了课题研究,毛润泽一下课就扎进实验室,寒暑假也不例外。当很多人把假期当作娱乐放松的机会时,毛润泽则一如往常地学习工作。他一直认为心思不扑在一件事情上,是干不好这件事儿的。周围的人看着“连轴转”的他,表示很不理解,有些人则带着嘲讽的意味问他“你整天在实验倒腾那些瓶瓶罐罐,研究出来什么东西没有?”“听到这样的话,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心情很沮丧。别人在玩,我在忙,可是我什么也没有忙出来。”在忙碌无果的情况下,毛润泽也会怀疑自己,“但是我是那种越压抑就越沉下心做研究的人,我从来就没有过放弃研究的念头。”任何研究学术的人都避免不了这种境况,但是只要坐下来、钻进去,坚守的过程不是比结果更有意义吗?
  实验是一个枯燥、反复而又长期的过程。在准备实验的过程中,遇到一个不知道的化合物或分子式,毛润泽就不停地询问导师或学长:“在大学里,你自己不主动问的话,连一点机会都没有。”影响实验的因素有数十种甚至上百种,为了达到预期效果必须一一验证,不厌其烦地去研究,“不管是在实验中,还是在生活上,不是每次尝试都能成功的。”当失败成为家常便饭,一时的突破便成为毛润泽最大的乐趣。
  一年多的奋战后,他最终找到了非环核苷及核苷酸类化合物合成的新方法,发表的论文《非环核苷及核苷酸类化合物合成的新方法》也在今年第十二届全国“挑战杯”上获得了二等奖并被收入外国学术期刊。毛润泽说,自己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提高实验技能,做一些学术方面的东西,没有想过要去拿什么大奖。但机会青睐于有准备的人,成功也常会在不经意间悄然而至,毛润泽的历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
  几乎与“挑战杯”获奖同时,毛润泽在第四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得化学组的第二名。“大家请看,一杯普通的茶叶水,我先喝一口,然后把它倒进一号杯中,再用这根玻璃棒搅拌一下,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杯里的水变黑了!”“下面我们再把一号杯中的水倒进二号杯。”“杯中的黑色褪去了!”不过是一堂普通的“铁盐与亚铁盐”的化学课,经过他的讲解却让人感受到了化学魔术似的魅力。这不只是一场讲课能力比赛,更是一场综合素质的考量,有教案设计、即席讲演、模拟授课和现场提问四个环节。毛润泽的准备与付出不亚于挑战杯,从暑假开始在教师的辅导下进行集中培训,到9月的预赛,再到10月的决赛,陪伴毛润泽一路走下来的是代表我校在东芝杯上取得突破和荣誉的信念:“因为老师非常辛苦地培训我们,同我们一起坚持到底,我不能辜负学校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即使再苦再累也要毫无怨言地走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辛苦过后,是沉甸甸的回报。
  作为院学生会主席,毛润泽的班干部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但他不是那种只会埋头干自己事情的人。相反,他非常重视与室友及朋友的关系。虽然很忙,可宿舍的聚会他一次也没落过,而且总会抽时间和朋友聊天谈心。室友和朋友就是他的后方供给,让他心无旁骛地学习工作,追求自己的梦想。经过两年的摸索调整,他现在的目标是出国留学。毛润泽的QQ和飞信心情短语分别是 “想想我的方向”、“Fighting”,这是他铿锵有力的宣言和忠告,也是一往无前的誓词。
  毛润泽把我校科研创新和教学技能的成果刻在了“挑战杯”和“东芝杯”上,可谓是师大学子中的一个“神话”,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坚守、创新、理智与勤奋是我们在大学里最重要的指路明灯,跟着这四盏明灯前行,那么你的日子必是璀璨的。若干年后,咀嚼起这些日子和时刻,就会觉得无比珍贵。师大是一个卧虎藏龙的地方,还有很多像毛润泽这样的学子默默地拼搏进取着。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从中给自己以激励,也让自己成为与时俱进的师大里优秀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