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蝶飞千里 墨香莱昂———我校学子赴西班牙文艺演出侧记







或优美婉转,或飘逸洒脱,在湘大与西班牙莱昂大学合办孔子学院开幕式上,我校学子表演的节目大放异彩。双人舞《化蝶》飞越千里,将东方爱情演绎得唯美动人。“墨韵”书画言志传情,散发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7天西班牙之行,凝聚着9名学子两个多月的辛勤汗水,也展现着他们的艺术才情和独特风采。
化蝶:演绎东方爱情
7月18日,午后的阳光斜射进舞蹈房,肖梦婷正在教孩子们练舞。手机铃声突然响起,电话那头传来一个令她兴奋的消息。
“老师说,我有可能赴西班牙参加文艺演出。”回忆当时的情形,肖梦婷脸上挂着惊喜的笑容。
学校只派出9人的表演团。肖梦婷深感机会难得,立即返校。她和搭档巢泽龙选择舞蹈《化蝶》,共同演绎梁山伯与祝英台凄美的爱情故事。
“梁祝故事是我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流传已有1460多年,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它素有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也更容易被西方人理解。”肖梦婷解释道。
《化蝶》关键在于配合。节奏一致,呼吸相应,眼神交流到位,两个人才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否则,很难传达出相依相伴、难舍难分的情感。
为了突破这个“瓶颈”,使舞蹈更具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肖梦婷和巢泽龙曾一度假扮情侣。他们一起吃饭,一起散步,一起看电影,于点滴间培养默契,共同挖掘梁祝的艺术魅力和精神内涵。
10月5日,表演团一行,跨过千山万水,抵达西班牙。
在莱昂市,国家汉办副主任马箭飞鼓励他们:“你们不仅代表湘大,更代表中国大学生的形象。我为你们加油,更为你们骄傲!”
“突然感到肩上的责任很重,我们必须全力以赴。”肖梦婷和巢泽龙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加紧练习,不敢松懈。
就在演出前一天的彩排中,巢泽龙因体力不支晕倒在舞台上。他一身多职,不仅和肖梦婷跳《化蝶》,还要排练民族舞《借风扬沙》,又被临时安排和孔子学院学生sara合跳汉代乐舞《长扇秀舞》。“再辛苦也值得,因为我们的表演展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巢泽龙坚定地说。
默契的配合、曼妙的舞姿,在10月10日晚的文艺演出时得到了完美释放。
当动听的音乐把人们带进优美的意境时,肖梦婷与巢泽龙挥舞着长袖闪亮登场,一个阴柔含蓄,一个阳刚挺拔。旋转,奔腾,托举,飞舞……他们好似一对忽远忽近、忽实忽虚的蝴蝶,时而缠绵悱恻,时而挥手离别,共同演绎着梦幻般的爱情故事。
行云流水的纯熟技法,委婉优美的身体语言,真情实感的完美演绎,《化蝶》赢得了全场观众的掌声与欢呼。西班牙人无不惊叹舞蹈的唯美,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功夫不负有心人。肖梦婷和巢泽龙借助“爱情”这一共同语言,成功地演绎了东方爱情的唯美与浪漫。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剪不断的“情”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道不完的“爱”遥相呼应,东、西方对爱情的理解也因《化蝶》而交融。
莱昂大学生物系老师西尔维娅看完演出,余兴未尽,佩服地说:“这些学生的演艺水平令人惊羡,希望通过孔子学院能欣赏到更多的独具东方魅力的文艺节目,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
墨韵:彰显文化魅力
隽秀端庄的篆书、古朴典雅的隶书、行如流水的行书、矫若惊龙的草书、细腻的工笔画、悠远的写意画、浑厚的焦墨画……40多幅格调高雅、意境开阔的作品垂挂在孔子学院语言中心,浓浓的墨香中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画展现场,我校学生符礼博站在篆刻作品《福禄寿喜》百印四条屏前,向参观者兴致勃勃地解释道:“作为吉祥观念的物化形式,福禄寿喜承载了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引导人们走向和谐圆满的生存状态。”通过翻译,参观者频频点头,赞称“不可思议”“美极了!”。
为了这次画展,符礼博奔走于四川、湖南两地,在老师的帮助下,共筹集到书画作品110多幅,主要为我校师生创作的作品和艺术学院副院长黎青收藏的一批国家级名家画作。作品涉及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和以唐诗宋词为主要内容的书法名作。
展厅呈六边形,面积不足100平方米。“只能展出40多幅书画作品,这让我们措手不及。”符礼博和老师及时沟通,对展厅进行了别出心裁的设计。
打开门,4幅3米长的画卷映入眼帘。“长卷悬于墙面,能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符礼博扶了一下眼镜,继续道,“希望他们感受到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气息。”
在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魅力。符礼博按照”一字配一画”的原则布置作品,巧妙安放展板,使视野层层扩大,呈现出一种清晰的层次感,愈往里走,其境愈雅,越能感受到东方艺术的美感。
如果说书画作品是“墨韵”的静态展示,那么,文艺表演时的泼毫洒墨则是“墨韵”的动态写意。
一张案几,一张宣纸,一个砚台,一支毛笔。伴随着葫芦丝独奏《月光下的凤尾竹》悠扬的乐曲,符礼博一袭白色长袍出现在舞台上。他左手背于身后,慢慢走向案几,和平常一样,研墨,持笔……
就在拿起笔的瞬间,符礼博大吃一惊,“笔毫干硬如柴,这怎么能写字呢?”原来,他忙于排练其它节目而忘记了涮洗毛笔。他暗示自己,“不能因为我个人的失误而有损这次盛大晚会的效果。”
符礼博急中生智,泰然自若,索性增添了一个化墨环节。只见他把笔头浸在砚台里,手臂大幅度地来回摆动。咋一看,仿佛陶醉于书法创作中。30秒后,有惊无险,笔毫被墨润开,恢复弹性。
胸中有书,下笔不俗。
力注笔端,藏锋起笔,铺毫蓄势,连贯自如……按笔,折笔,提笔……音乐停,行笔止,“中西友谊万古长”七个行书大字呈现在观众面前。顷刻间,掌声如潮涌动,长久不息。
演出结束后,有观众求字留念。符礼博将“厚德载物”的楷书作品送给了西班牙观众。“我认为这几个字是中国文化内涵的写照,也希望借此把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播出去。”
笔墨怡情,丹青托志。符礼博从10岁开始学习书法,坚持练习。“书法最典型地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随着国力日益强大,我相信书法越来越会被世人所欣赏。”此次西班牙之行,他感慨颇深,“西方文化的写实,东方文化的写意,两者相互借鉴,是否会表现出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呢?”
蝶飞千里,墨香莱昂。我校学子赴西班牙演出,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不仅为外国友人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更激发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往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