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校报记者在采访

图为广播站同学在播音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社会给新闻从业工作者的评价。在我们的校园中,也有这样一群新闻工作者,他们奔跑在校园里的每个角落,用敏锐的视觉关注校园里的每个故事,感知学校发展的脉动,写出一篇篇铿锵有力的报道。在第十二个记者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的生活,看看他们对新闻的认识,听听他们做新闻人的痛苦和快乐。这是一个“焦虑”的群体“每天早上一睁开眼,我就会问自己:今天是几号了?这期报纸做得怎么样了?安排下去的任务执行得怎么样了?”这是校报的编辑老师袁老师在编前会上讲的一段话。几乎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会存在这种焦虑。
如果把做新闻比作做菜,那么编辑就是那筛选食材的人。如果这段时间发生的事件多,他们就得挑挑拣拣;如果这段时间的新闻素材较少,他们又得翻翻找找。校报的学生编辑李爽就感慨道:“作为一个学生编辑,就必须对校园里每个时间段将要举行的大型活动了然于胸,对近几期报纸要采用的新闻素材成竹在胸。如果新闻素材不够,那我便会整天记挂在心上,甚至做梦都在梦这些!报纸好不容易排好版了,我们又一遍一遍校对,生怕出现一个错别字或哪里语句不通顺。”记者车楚君也补充说:“焦虑不仅仅来自于对新闻素材的需求,还来自于作为记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做一个真正合格的记者,就得要求自己抓住最好的、最有价值的新闻点,以真实全面地角度反映新闻事件。”
正是带着这种焦虑,一个个校园记者奔跑在学校每个活动现场。观注每一个细节,在心里不断琢磨,寻找出最有意义的新闻点。也正是因为这份焦虑,他们才能为全校师生调配出一份份精美的新闻大餐。挑战总是与机遇并存“在以前,广播电台一直是被学校师生遗忘的一个群体。因为校园内安装的广播音响不多,所以收听到广播的同学有限,知道我们的人也少。”广播电台负责人王世醒回忆道:“上学期学校花大力气在校内装上了广播音响,学校每个角落都能听到我们的播音,这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压力,这是一次展现自我的机会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已经在学校广播电台工作了两年多的经管学院姚同学告诉记者:“刚进电台的那段时间,我们除了上课的时间,几乎都待在工作室,听各种电台做的播音节目,获取经验后对我们的节目进行改进,还要讨论要开设的栏目,一起做节目策划。”资旅学院陈同学也说:“别人听广播是休闲,我们听广播更像是在工作。听到一个好的栏目,我们会条件反射一样想自己能不能也做个相关栏目。”
就是在迎接这份挑战的过程中,广播电台全体人员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彼此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广播电台也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中做得越来越好,成为了学校最快捷有效的宣传方式之一。“挑战总是与机遇并存,面对挑战,我们永不畏惧。挑战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这是广播电台全体成员的心声,也是每个新闻人对新闻的态度。在温暖和快乐中学会成长“人人都说大学像一个社会,大学里的机构都会让你在其中通过碰壁磨平棱角,通过挫折学会成长。但是新闻中心不是,新闻中心是一个很温暖的大家族,里面纯净、温馨、简单,老师会像亲人一样关心你,帮助你;同学会在你任何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电视台记者梁议元说她在新闻中心工作的过程中学会了很多,学会了真正的成长。“成长的方式有很多种,挫折其实并不是成长最好的方式,鼓励和赞美或许拥有更强大的力量,让人既能不断前进,还能拥有快乐的心境、感恩的心态。”
文史学院大四学生陈星翰也说道:“我知道自己身上存在缺点,知道自己有些工作没有做到最好,但在电视台待了近四年,老师从来就没有指责过我,反而是在我沮丧的时候过来安慰我,在我遇到挫折的时候过来指导我帮助我。”文史学院大一学生刘木兰放弃了学生会的工作选择了校电视台,她这样解释:“每个人都需要锻炼自己的平台,但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在自己喜欢的地方成长总是最好的。第一次到这里来值班便喜欢上了这里,虽然跟老师在一个办公室,但是在这里,你感觉不到压抑和拘束,也不需要顾忌什么,老师跟你讲话的语气,像一个师长,但更像一个朋友!”
成长是指对事物的认知更加成熟,并非一定要亲身经历很多事情遭遇很多挫折才能达到,在一个温暖快乐的环境中更容易让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每一个走进新闻中心的学生都会被这里的温暖和快乐所吸引,每一个走出新闻中心走入社会的学子也都对这里的友好亲切念念不忘。新闻中心,这个温暖的大家庭用最美丽的方式让我们明白了成长的真谛,用最真诚的感情温暖了我们的青春!
编者语:老师说:在新闻中心做一个新闻人,便只能默默工作,是没有什么福利的,各项评优评先并不会因为你是一个校园记者而有优先权。但其实,我们在这里得到的可能远远比一个优干的荣誉重要。这里师生间随和而亲切的相处方式,这里老师对我们的关爱和体恤,这里教给我们的感恩的心态……这些,都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富。在这里,我们想对老师说:“老师,您辛苦了!老师,谢谢您!” (记者 尹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