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1986年曹禺与北国剧社演职人员在一起②1995年《周君恩来》剧照③2003年《四川好人》在首都剧场外搭台演出④《四川好人》剧场版⑤《阿吐罗·魏的发迹》剧照⑥《风中的蒲公英》剧照⑦《造谣学校》演职人员合影⑧《麦克白》演职人员合影

■《枣树》剧照

■《枣树》剧照
这里,有亲如一家的“北国人”;这里,一群“戏虫儿”执著地热爱舞台、热爱戏剧。无数的光环笼罩着这样一个充满爱与青春活力的团体,成绩的背后却也渗透着每一位“北国人”的艰辛与汗水。他们用真诚和坚持践行着“学演戏,学做人”的誓言,也感受着那一份深厚的感情。北国剧社是怎样从一个小小的学生团体发展为如今北师大的文化招牌?北国25年,三代“北国人”用回忆诉说那一段段难以忘怀的经历,讲述北国人创造的传奇……
1986:“大道本无我,青春长与君”
1986年对于老北国成员们来说是个难以忘怀的年份。
一月,北国剧社成立,同年四月参加中国首届莎士比亚戏剧节,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在北国剧社创建初期,创始人黄会林就为北国打造了一个很高的平台。
黄会林先生曾举过两个例子,来证明北国当时的“含金量”。其中一个例子是:剧社成立的时候,地点在师大主楼,邀请了很多知名嘉宾,以至于一个嘉宾到来之后推门一看,惊讶不已:“呦,戏剧家协会改到师大来了?”另有一例是北国第一次参加莎士比亚戏剧节时是中文演出,现场的翻译是曹禺先生。翻译完之后,曹禺先生为北国题词。而当年总理出访英国,送给女王的礼品就是师大学生的莎翁话剧。
创设之初就名声鹊起的北国剧社,有赖于黄会林独到的眼光。“当时的中文系教授黄会林和她的爱人邵武在学校里办了一台戏剧晚会,上演了四个戏剧小品,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后来黄会林老师就说,要不然我们就在学生里组织一个排演话剧的学生社团吧。”1997级的老北国人王远介绍说。这便是北国剧社创社之始。
剧社之所以名为北国,是要向1927年田汉在上海创办的“南国社”致敬。“南国社”是“五四”以来推动新剧影响力最大的社团之一,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黄会林老师用“仰慕田汉老,追踪南国社”这十个字,精辟地概括了剧社的创办渊源和宗旨。
剧社正式成立之后,老师和同学们便热情地投入到了剧本的创作和排演工作中,在1986年4月携《第十二夜》一剧,参加了中国首届莎士比亚戏剧节。
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都剧场上演的这部《第十二夜》大受好评。当时的北京人艺名誉院长曹禺先生在观看了剧作之后非常感慨,上台跟演员们握手,并且向剧社赠予题字———“大道本无我,青春长与君”。后来在庆祝北国剧社正式成立的会议上,北京剧协和中国剧协的很多老戏剧家和艺术工作者都来祝贺,盛况空前。
90年代:成就戏剧艺术和戏剧教育90年代初,北京市联合各个学校的艺术团,承建了一个北京市高校的大艺术团。“‘北京市大学生戏剧团’的创建任务就落到北师大了。当时学校就以北国剧社作为班底,在此基础上又扩充人马,还邀请了许多戏剧老师,组建了‘北京市大学生戏剧团’。”由此,北国剧社就变成了“北京市大学生戏剧团”,从一个民间的学生组织变成了一个带有学校性质的、承担戏剧教育责任的学生社团。也从一个院系下设的学生社团,成为北师大共青团旗下一块重要的育人平台。
1998年初,北国剧社排演了一部由黄会林先生和邵武亲自撰写、北京人艺顾威导演执导、反映反腐倡廉主题的九场次大戏《爱的牺牲》。这部剧被中央电视台录播、并在戏曲频道播出。《爱的牺牲》当时在全国巡演,影响很大,还荣获了“中国人口文化促进奖”。
90年代的北国剧社将戏剧艺术和戏剧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师大、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从此,北国以其自身的发展历程,成为北师大共青团文化育人战略成功实施的见证者和实践者。
世纪之初:戏剧低潮期的收获在取得了一定成绩之后,北国的发展进入一段低潮期。2001年庆祝建党80周年,2002年迎接学校百年校庆,由于当时的剧团尚不成熟,两次均无献礼之作。
当时,庆祝建党80周年的《自由之花》,剧本印了厚厚一摞,但因为种种问题没有排成。为迎接校庆,剧团在选题上遇到了很多困难,始终选不出一个剧本,最后只能以诗朗诵的形式上演。
剧团虽说是学生团体,却需要专业老师的指导。“剧本和最后的戏剧是两个东西,剧本是平面的、文字的,但戏剧是声光电表演加上创作等等立体的东西。剧团需要找优秀的戏剧导演帮助剧团排练。”99级的老北国人高宁回忆说。
1986年到2000年,这个阶段基本上是外请一些导演来指导,一个剧请一个老师。尽管也有一些常驻的指导老师,如现在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人民艺术剧院的老导演顾威、中央戏剧学院的一些资深教授等,不过他们待的时间都不长。“当时之所以能请到这些重量级的老师,主要得益于那个时代。大家可能都想象不到90年代左右,基本没人买票看戏剧。演员们要排的戏比较少,产量不高。所以那个时候请这样一位导演过来是相对容易的,但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
十年成果:探索中柳暗花明在剧社的低潮期,还有另外的挑战:北京市即将验收大学生戏剧团的十年成果。这让剧社犯愁了:再把十年前经典的《教育世家》拿出来显然不妥。于是大家临时排演了一个小品专场和另一部话剧《驯悍记》。
2001年在王远的带领下,《麦克白》赢得了很多人的一致好评,孟京辉导演就是看完这部剧之后记住了北国。但是 外请学生来排戏不好通过,于是剧团以私人名义把正在 准备考中戏研究生的黄盈请回了北国。
后来,黄盈指导的《驯悍记》取得了出人意料的现场效果,当时学校团委决定,聘请黄盈作为北国的指导老师。黄盈很高兴,他有了一块试验田,可以把自己的戏剧理想在北国变为现实;北国也找到了一个有能力、有想法的导演,校团委也为指导剧团找到了理想的人选,双方一拍即合。
8月,北国剧社参加了青年戏剧节。黄盈需要根据剧团现实情况找一个适合二十多号人的剧本,且以女生为主。黄盈在找剧本时颇费了一番心思。最后确定排演德国布莱希特的《四川好人》。
这个剧讲的是一群底层人追求幸福的故事。黄盈颇有创新地在剧场外还演了一个露天版的。北国凭借此剧赢得了非常好的评价,甚至在专业的戏剧网站上由网友进行投票也是得分很高。
直到今天,《四川好人》还在北京人艺创了一个小纪录———还没有人在人艺的大门口演出过。
尽心钻研:建章立制创佳绩2002年,北国剧社作为北师大大学生艺术团的一员参加了青年戏剧节,在这期间,2001级的生志昊接任了北国剧社社长的职务。他上了三年大学之后退学,考到了北师大化学系,而这样做的唯一理由就是想加入师大的北国剧社来排戏。生志昊等给2000年以后的北国剧社重新建章立制。譬如定期看专业院团的戏、看专业戏剧导演的剧评剧本;每年12月,要办一个新生戏剧小品专场;每年6、7月份,一个毕业生专场;还有9月份的一场,是戏剧团迎新专场。
从那时起,国家开始充分意识到了大学生戏剧作为一种吸引大众的艺术形式的重要性,于是计划筹办“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2006年,“北京市大学生戏剧节”成形。这样的比赛就给剧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从2003年12月开始,北国每年都要筹备参赛。在首届艺术展演中,剧团在黄盈的指导下拿到了北京第一、全国第二的成绩。从此,北国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大学生戏剧的弄潮儿。
独立发展:《最后的小丑》斩获大奖2011年10月26日,北国剧社携最新原创剧目《最后的小丑》参加了在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举行的“第三届北京大学生戏剧节”闭幕式暨颁奖晚会。《最后的小丑》从众多最终进入决赛的剧目中脱颖而出,包揽最佳剧目、最佳编剧、优秀女演员和优秀服装设计四个奖项,成为最大赢家。
看着北国稳步发展,北国人感触颇多。学生演员何其炜介绍,这个剧目在完全原创的前提下,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戏,而是朝着综合性的方向发展,首度加入了演唱等音乐元素,而且编制更加健全,是一个真正的“北国人自己的戏”。
这部戏从四月份开始排练,经历了将近半年的创作过程,其中也少不了辛酸和委屈。初赛时的紧张排练要求大家在短短一天时间内完成服装、道具、台词等一系列准备,深夜一两点钟的剧场仍旧有他们忙碌的身影,回荡着他们略带疲惫却激情满怀的声音。“我们可能不是最专业的,但是我们都靠坚持做下来了。剧团不是仅仅培养演员,重要的是和演戏相关的能力都要有所了解,才会对整个剧有更多的理解;通过和剧团里不同的人交流,才能得到更多的东西。”
谈到《最后的小丑》,所有的北国人对它的感情溢于言表。“献给每个喜欢外衣下附着善意的悲观者,献给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永生的孤独。”获得最佳编剧奖的张洋用自己的经历与文学感悟、加上“丑角精神”,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卑微却依旧善良、单纯的小丑形象。
在此次戏剧节上荣获最佳女演员的乐星也有自己的一份理解:“他们渴望过的是一种安宁、幸福的生活,但选择真的很无奈,生命好像回到了原点。但是我一直相信,爱与善良可以拯救一切,那是一种心灵的救赎。幸福是真实存在的。”
这部话剧用一种轻松的童话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讽刺了现代的爱情观:在这个社会上已经流失了很多单纯、本真的感情,人们慢慢忘记了原本简单的爱。
“这个剧是大家慢慢改出来的,突然发现某个地方很搞笑时,就天马行空地去改它。在如此漫长的排练过程中,大家也在苦中作乐,让这个经历充满活力。演到离别那一段的时候,很多观众在哭,这说明表演打动了观众;因为对于演员来说,考虑最多的就是诠释人物。”演员们在回忆排练过程时如是说。
荣誉过后:
“一戏一格”严谨创作当旁人都在为北国取得的成绩而欢欣鼓舞时,北国人已经在总结经验,投入到了下一步的创作当中。“演技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还存在个性问题。个性让大家在表演时能够尽情发挥,但也容易导致在讨论时发生分歧。”在仔细分析了北国的现状后,剧团领导班子对北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了详细的规划:“我们有热情,有能力,需要进一步建立规范,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班子去建设、去规划。”
目前,针对北国剧社在场地、经费、人员管理、专业指导等方面的需求,校团委及其下辖的艺术团给予了大力支持,批场地、请老师、做宣传,无不体现着共青团组织的育人功能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宗旨。
今后,北国还会邀请创始人黄会林先生为剧团成员讲述历史,以此激励大家为北国的未来不懈奋斗。同时,邀请曲艺名家开办讲座,为有兴趣的同学提供进一步接触戏剧的机会,并帮助大家更好地评论和赏析经典剧目。为提升同学们对戏剧的热情,剧社还将以院系为单位组织一些小品表演,为有特长的同学提供展示机会。剧社还将邀请艺术学院、文学院等的名师,精选优秀剧本,排演经典剧目。
谈到未来北国的发展方向,老北国人都表达了各自的期望。
“我觉得北国不一定要固定地按一个风格走下去,而可以说是一戏一格。每个戏大家按照自己的构思创造,按照戏剧的规律和严谨的创作态度,都能够做得非常好。”
“剧团对我来说就意味着:在家的时候会想剧团,在剧团的时候不会想家。”
“剧团不是一个人发泄情绪的场所,戏剧是一门非常‘政治’的艺术,非常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光是演员和演员、演员和导演的交流,还有演员和观众的互动;而越是这样的情况,越需要演员认真对待,才能对得起观众。艺术的本质是一种意识形态。《茶馆》作为新中国最好的话剧,就是一部政治剧。回头来看北国历史上写过的辉煌几笔都是如此,比如说曾经获了八个奖项的《枣树》,讲的就是一群人面对社会变化的人生选择,其核心是‘社会’。所以北国剧社一定要多创作这样的剧目,以艺术的方式对现实问题进行回应。”
的确,这就是北国人的情怀和视野。正是在这里,才有着培养这份情怀与视野的土壤。
25年:见证爱和泪水北国是一个汇聚共同爱好的社团。经常会看到已参加工作的老北国人回“娘家”指导排戏,经常会看到同学们为了排好一部戏而牺牲休息时间,经常会看到每个人都非常享受自己站在舞台上的幸福感。
北国也是一个凝聚共同情感的家。“它像家一样,每天大家在一起做事,有时很累,但是能学到很多东西,特别是能交到很多朋友。越来越离不开这个地方,慢慢喜欢上这儿,想要建设它,发展它。慢慢融入它,你才能感受到,不是这个地方它主动接纳你,而是要你自己打开心扉,去融入这个家。”
北国更是大学生锤炼自我、提升自我、展现自我、教育自我的良好平台。在这里,生活给了艺术生长的土壤,艺术还生活以青春的面貌。这样一群非表演专业的学生,竟有如此自然、真实的表演,源自他们内心的真诚。“北国精神其实体现最多的是一种热情、奉献。不管怎样,大家都特别热情,而且是发自内心的。”每一个北国人都是那样投入、坚持与享受,他们收获的是友谊、自信与一直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的动力。一群人在不计代价地克服一切阻力,北国离不开他们,他们也离不开北国。也许演员们并不知道在灯光打下来的那一刻他们有多美,但大家都在同呼吸、共命运地感受着同一个瞬间,那种角色与自我合二为一的感觉让观众为之心动。
“‘我爱北国’说着容易,做起来真难”。“如果没有为剧团受过委屈、掉过眼泪,就没有资格说‘我爱北国’。”用汗水和泪水铸就的25年是辉煌的25年,是北国人为之沉醉、为之奋斗的25年。25年后的今天,北国人仍奋发向前,继续书写着属于他们自己的隽永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