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执著探索实践 再谋发展新篇———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十一五”发展回眸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参加“飞思卡尔”大赛


  “十一五”期间,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秉承“育人为本,崇尚科学”的办学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执著探索,勇于实践,实现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始建于1958年,目前占地面积9045.08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000余万元。现有1部3系2所1中心,即1个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教学部,通信工程系、电子工程系、自动化系,应用电子技术研究所、微波技术研究所和纳米测量与技术制造中心。
  专业建设稳步前进。五年来,学院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目前拥有5个本科专业,其中,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2个专业为国家管理的国防特色专业和吉林省重点专业,也是学校的名牌专业。2007年,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教学部被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技术创新基地被评为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基地。近五年,获得吉林省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8项;校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建成吉林省精品课4门、优秀课9门。“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教学团队”被评为吉林省教学团队。
  学科建设成绩斐然。“十一五”期间,学院新增1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目前,建有物理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2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检测与自动化装置、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7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其中,通信与信息系统为吉林省重点学科。所有学科均有硕士研究生单独招生考试权,电子与信息工程、控制工程领域具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师资队伍力量雄厚。五年间,学院的师资力量得到较大发展,专任教师从74人增加到 96人,其中:新增教授 6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6人;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从71%提高到80%。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6人、吉林省重点学科带头人2人,校教学名师3人、讲课标兵 5人;吉林省创业先锋 1人,长春市劳动模范1人、长春市师德标兵1人。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院在“十一五”期间为国家培养了3382名本科生,669名硕士、博士研究生,本科生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其中就业于重点企业和研究所的占23%),平均考研率在13.9%以上(其中考取211、985重点大学的占26%)。同时,学院学生在各类大学生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9项、二等奖27项、三等奖32项。
  科研水平稳步提升。“十一五”以来,学院积极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强调以科研促进教学,取得了可喜成绩。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67项,1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4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2010年,学院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实现了国家级奖励零的突破。科研项目水平稳步提升,获得国家“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3项,累计科研项目经费达3945万元。
  实验设施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学院利用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专项资金充分改善实验条件,丰富实验内容。经过五年的发展建设,学院目前建有一级建制实验室(中心、基地)11个,二级实验室30余个;有价值1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18台套,合计总值550万元,800元以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2200万元,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
  国际交流日益扩大。五年间,学院先后派出11名教师前往乌克兰、美国、英国、瑞典、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攻读博士、进修学习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同时接待了20多个外国访问团。与国外7所大学 (机构)建立了在导弹信息处理、机器人视觉、片上系统研究、纳米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生物纳米技术等领域的合作。目前学院已经签署5项国际合作项目,其中包括引智引资项目资助2项,并互派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进行国际交流,项目资金总额约500万元。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十二五”期间,学院将继续抓住机遇,与时俱进,为培养和造就电气与信息融合、理论与应用并重、软硬件结合的面向电气信息领域、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多流向,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