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风波的背后
近日,在网上盛传的《赵氏孤儿》和《大笑江湖》的票房风波事件,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惊起哗然一片。然而,这一“偷票丑闻”的发生绝不是偶然,它只是引爆一个行业的“潜规则”并将它暴露在世人面前的导火索,因而也“拔出萝卜带出泥”,不禁使人想起之前的“《天下无贼》偷《功夫》票房”、“《头文字D》”虚假票房等票房闹剧。
在笔者看到这条新闻时,第一个疑问就是:他们为什么要偷票房?不涉足专业知识还真是说不出个所以然。经获悉得知,偷票房之风之所以尘嚣日上,一言以蔽之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院线方面完不成保底任务要赔钱及为追求更多分账而做手脚。说到底还是一个“钱”字!“钱”这个东西真是无孔不入啊,连电影这样艺术主打的行业也不例外。
放眼整个国产电影市场,“唯票房论”几乎已经成为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衡量一部影片成功与否,票房是唯一的标准,这也为“偷票房”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土壤。一部影片不管艺术水准如何,只要赚钱了就是成功的电影。因此从电影制作到发行上映的过程中,各方都把心思放在了可以名利双收的商业运作上,目的就是要把观众忽悠到电影院。不管是导演和演员的八卦也好,还是花高价钱搞炒作的“标题党”也好,怎么吸引眼球怎么来,时而再配之以一些票房运作的“潜规则”,就有可能赚得盆满钵盈。因而,被商业资本“绑架”的国产电影眼中只剩下了票房,即便上映后失了口碑,甚至被观众骂,从观众口袋里摸出钱来了就是“真本事”,他们依然赚得心安理得,神气十足。
写到此,笔者不禁感叹,“票房”还真是一把“双刃剑”啊!它一方面从一定程度上起着衡量一部电影优劣的作用,另一方面却又为电影界的“恶性竞争”和电影“艺术的商业化”而滋生了土壤。其实“票房”本无罪,它只是主观上的人用来达到某一目的而使用的一客观工具,问题就出在主观人如何正确使用这一工具,使它起到它本应有的正确的作用,而非越俎代庖,甚至引起不必要的消极影响。纵观近年国产电影市场,不言而喻都存在一个通病:只注重外在的“包装”而不在电影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艺术性上下功夫。一部电影还在开机伊始,就开始了大张旗鼓的宣传,吊足了观众的口味,在上映前更是招摇过市,等把观众骗到电影院后,才使他们大跌眼镜,还真是“相见不如怀念”。笔者从最近比较火热的几部贺岁档电影中发现,那些所谓的大导演似乎都有“黔驴技穷,江郎才尽”之感,那些惯用的伎俩周而复始地出现在银屏之上,有些甚至为了迎合观众而不惜媚俗化,让人感觉似乎是一跳梁小丑在使出浑身解数取悦观众,这样的电影即使能博得观众一笑,那也只是简单的一笑,因为笑过之后就什么都不会留下。
真正更能让观众买单享受的是电影的艺术魅力,而非那些矫揉造作的“花架子”,导演们与其浪费时间在“互偷票房”的炒作上,还不如多花点心思为观众创造出真正的视觉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