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结题鉴定获得“优秀”等级
本报讯 近日,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11年10月国家社科基金结项成果鉴定等级公告中,我校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陈洪波副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与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实践1928-1949”(项目批准号:09XKG004),经过专家匿名评审鉴定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审批结题,评定为“优秀”等级,为我校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和管理工作再添殊荣。该项目完成最终成果为共计28万字的专著《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历史语言研究所大陆时期考古史》,而在阶段性成果中则有2篇学术论文分别获《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摘引用;项目研究以民国时期最重要的学术机构、也是当时科学考古活动的主要实践者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为对象,考察我国现代考古学学术传统的形成过程和特点,系统论证了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理论和技术发展的具体过程、我国科学考古学风格特征的系统分析,以及中国考古学学术特征与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内容,对推进考古学学科的建设及其科研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此前,我校法学院杨丽艳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区域性经济合作法律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05BFX056),经审批结题也获评定为“优秀”等级。其完成最终成果为共计40万字的论文集《区域性经济合作法律问题研究》,在阶段性成果中有2篇学术论文获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摘引用,部分研究成果已以广西法学会的简报形式呈送自治区相关部门领导。该项目借助法律经济学的成本效益方法、综合比较分析以及政治学相关多维角度的理论,系统、深入研究了区域经济合作的法律制度,为我国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各种活动的立法和规则实施提出理论上有效借鉴;跟踪式地总结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问题,对我国提高参与世界层面的国际经济活动的立法和实施的软实力有参考价值,同时对我国协调与周边国家政治、经济关系以及经济政策调整,尤其是对促进我国西部地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据悉,鉴定等级为“优秀”的项目成果,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将有选择、有重点地组织出版和宣传推介。而对于成果鉴定为优秀,或被登载《成果要报》及《成果文库》的项目负责人,或具有信誉良好的鉴定专家和通讯评审专家,在下一年度申请新项目时将享受一定的倾斜政策。(文旅学院:郭韶华;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