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记者获悉,2011 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 学建模竞赛再传喜讯,数理学院沈昊、张晓晗、赵佩婷三 位学生继获得上海赛区一等奖后,参与全国本科组的角 逐,喜获一等奖。今年四月,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上,数理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吴铭和金融学院金融 工程专业学生黄亚莹、赵菲菲组成的团队荣获一等奖。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当代大学生中最具影 响力的国际赛事之一,每届都有三十多个国家的大学生 参与角逐,我校数理学院学生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摘取 桂冠,是进取创新的结果。回顾近年来数理学院在国际 国内各项赛事中的表现,细数一路璀璨:去年数理学院 学子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了二等奖。近年 来,数理学院学生每年除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上 海赛区中荣获一、二、三等奖以外,2009 年和2010 年分 别在全国总决赛中喜获二等奖。今年7 月物理学(师范) 专业6 名学生首次赴南充参加了全国第三届“人教社 杯”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荣获优秀团体奖;吴天键 同学获得一等奖,沈捷同学获得二等奖,还有四位学生 均获得三等奖。此外,学生在全国“东芝杯”说课大赛、 “金钥匙”科技活动大赛、师范生技能大赛等比赛中,也 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数理学院学子在国内外 各类赛事中的优异表现绝非偶然。优秀成绩的取得离 不开参赛学生的艰苦努力、积极创新,导师的思维启 发和悉心指导,学校、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 持。近年来,数理学院在长期的备赛、竞赛中不断积累 和总结经验,不断加强大学生创新平台的建设,建立 和完善创新机制和指导机制,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充 分利用学院的平台,培育创新精神,提升自己的创新 能力。
搭建创新教育平台组建专业教师队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科技、文化的迅猛发展加大了社会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数理学院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注入创新元素,确定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求发展”的教育理念,并在这一理念引领下,推出了“本科生导师制”,组建了专业教师队伍,通过专题培训、科研学术报告等途径为学生的创新发展、成长成才搭建平台。
数理学院为每一位本科生从入学起就配备了专业导师。导师们在学生四年大学生涯中一以贯之地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进展。导师除了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规划外,最重要的任务是进行学业指导,带领学生开展科技、科研活动。
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们组建团队进行创新研究,以团队的方式促进队员间、年级间互通有无。在团队中,学习、科研成绩出类拔萃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导师的科研项目中去,获得更大的指导力度与效度,同时他们也能在科研项目的参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自主选题并做研究。这对以后参与竞赛、毕业设计以及将来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指导学科竞赛也成为数理学院老师们教学教改的催化剂。数学建模竞赛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强的特点,涉及多门学科、鼓励新技术的应用,这不仅对参赛选手发起了挑战,也对指导老师的知识面和实践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促使学院教师不断学习新技术,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创新需要个性和创造性思维。传统的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不够,参与学科竞赛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个缺陷。指导学科竞赛的过程,也是不断促进传统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促进了教与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专题培训及科研学术报告是数理学院为学生拓展思路、开阔视野提供的又一个平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和前提。学院积极关注、重视学生们的个性发展,为他们提供自由思维的空间,开辟思想驰骋的天地,在此基础上激发求知欲,激励直觉思维,培养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在具体做法上,一方面,每年数理学院在各类竞赛备赛阶段,都会邀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为学生做相关主题的科研讲座,帮助学生就赛事的各类问题答疑解惑。另一方面,学院实验室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开放度,学院老师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室,熟悉仪器操作,了解软件的使用,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课余,我们还经常在机房,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实验、搞研究,完成科研作品更高效更精准,操作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2010年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张洁这样说。
在专业教师指导队伍的带领下,数理学院创新培养的平台日益完善稳固,为学院学生的成功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培养模式健全激励机制
培养模式的转变和创新平台的创建相得益彰,极大激发了学生们的科研兴趣,推动了实践活动、创新活动的开展。近年来,数理学院遵循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由着眼学科成绩、只重知识“被灌输”,向注重实践能力、应用水平的转型。
学院的新培养模式,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讲究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重视理论、实践的有机结合。各专业以“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核心应用能力”为基本要求,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并确定了考核形式,同时设立学生课外培养学分,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纳入素质测评的认定范围,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这些措施的推出,为学子们努力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制度保障。
数理学院有计划地组织和安排备赛,在学生自愿报名参赛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操作、讲座培训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科技文化品味,开阔学术视野,提高综合素质,帮助大学生确立、提升创新观念,进一步激发其创新欲望。通过备赛、竞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理论、专业知识、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的创新思维更活跃,独立分析能力、团体协作精神、语言表达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数学建模竞赛命题范围广,虽然最终是采用数学方法解决具体问题,但它所涉及的知识面却包括了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多门学科,让更多理工科专业的同学参与到赛事中来,不仅能增强团队的竞争实力,也能让更多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数理学院千方百计扩大竞赛的参与面与受益面,面向更多的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的教育。
在竞赛的备赛阶段,学院就借助学校的公共平台发布赛事通知,再通过培训讲座发掘其他兄弟学院中具有良好数学基础、对数学知识应用有较高兴趣的学生,吸收他们参与到比赛中来。为了培养学生更好地参加各类大赛,三年前数理学院就主动联系华东理工大学和应用技术学院共同组织三校学生开展建模竞赛,至今已成功主办了两次。
竞赛的过程就是开阔视野,不断学习,积累经验的历程,越来越多的的大学生在竞赛活动的参与中得到了锻炼,并迅速地成长起来。学生之间彼此影响,彼此促进。由此,也在学院营造了日渐浓郁的科研氛围和创新氛围。
数理学院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群策群力,加大经费投入,用于团队的建设与发展、优秀指导教师及获奖学生的奖励,对大学生创新教育予以重点支持,充分保障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开展。学院不断健全激励机制,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加大创新教育步伐,有力推进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数理学院将引入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机制,充分发挥获奖者的示范和激励作用,推动整个学院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升,为创新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不断开拓新的领域。
为促进本科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学院近期成立了“教师教育指导委员会”,分设数学教育、物理教育、教育技术教育三个教研室,主要开展教师教育方面的科学研究,通过对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科研素质的拓展与提升创设必备的条件,统筹大学生的创新教育。
不断提升创新能力让学生受益一辈子
数理学院的学生,通过参与竞赛收获良多,自身素质得到很大的提升。许多参加过建模比赛的学生都对这一特殊的经历感慨良多:在建模比赛中担任论文写手的季政告诉记者:“数模竞赛是一项考验团队配合的比赛,每个人都是同等重要的,合理的分工合作是成功的基础。模型的建立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写手要有较强的数学语言翻译能力和表达能力,程序算手要有精密的分析能力和联想能力,这对我们都是极大的挑战。”“这次比赛能获奖还得感谢我的辅导员蒋忠勇老师,每次备赛他都会亲自到机房来看看我们的备赛情况,提些有益的建议,如果没有他的支持也许我也不会有如此的好成绩!”参加过四次建模竞赛的同学如是说。还有学生告诉我们:“与以往有标准答案的试卷不同,数模不是考验对公式的掌握程度,而是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创新之处,这对优化思维方式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参赛,是个宝贵的经历和财富,对我们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都是难能可贵的,对我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我们期待,在更多更高规格的国内外赛事中看到数理学院学子们矫健卓越的创新风姿,并不断有喜讯传来。
(杜若 陈陆燕 任菲 苏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