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来自也门、老挝、越南、韩国、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毛里求斯;他们奔波于中南大学的医学实验室、计算机楼、物理实验室;他们背着书包穿梭在升华楼、图书馆旁的香樟道上,他们操着生硬的普通话跟食堂的阿姨说“我要两个馒头”……他们跟我们一起生活在湘水之畔,岳麓山脚;他们跟我们一起“融入中南,实现人生理想”。他们有一个名字叫“留学生”,但他们还有一个名字,和我们一样———“中南学子”。中南饮食初体验在很多留学生的眼里,来到中国,自己就变成了一张白纸,而在中南的日子就是用画笔涂鸦这张白纸,随着时间的流逝,平淡无奇的白纸变成了精彩美丽的画卷。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再美的生活也离不开最基础的“保障”。
一位来自柬埔寨的留学生用不熟练的汉语告诉我们,在他们家乡,人们大多以鱼类等海产品和米饭为食,传统的吃饭方式是席地而坐,用手抓饭,把弄好的饭菜包在洗好的生菜叶里,然后沾上佐料往嘴巴里送。刚来到这里,因为中文不好,最大的挑战就是不会表达自己想吃的食物的名称,以致吃不到自己喜欢吃的饭菜。他笑着说:“我非常喜欢麻花,但是花了两天才能让其他人明白我想吃麻花。”后来,他就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如何表达食物的名称,现在他学会了用饭卡去餐厅就餐,也学会了跟人家表达自己想吃的东西,还能独自去买面、粉、鱼肉等。他告诉我们,他非常喜欢中国的食物,尤其喜欢吃饺子,他觉得饺子不仅是中国的特色,也在一定程度上象征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在学习之余,他也会去长沙街头了解这个城市的特色小吃,在这里,他吃到了许多从来没有吃过的小吃,他还打算回到家乡之后,向他们介绍中国的特色小吃以及传统菜。
瘦高的个子,浓浓的眉毛,高高扎起的马尾,走在校园里,这位富有艺术家气质的老挝留学生总能频频吸引同学们的注视,他觉得中国的流行歌曲很棒,他告诉我们他不仅是周杰伦和王力宏的粉丝,也是个湘菜迷,“老挝菜的特点是酸和辣,很多食物都是生食;而中国菜式的花样很多,主要是熟食,”问及最爱吃的中国菜,他笑逐颜开,“我最喜欢吃红烧鱼了。长沙的鱼很鲜嫩,吃起来口感很好。”
“乌干达的饮食都很清淡,但湘菜却以辣出名。”来自乌干达的留学生索菲亚似乎还没有习惯湘菜的味道,“在这里,我一般自己做饭。学校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方便,所以我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做饭。”谈起中国的传统节日,索菲亚告诉我们她最喜欢的是中秋节,而月饼也成了她喜欢的美食之一,“中秋节的时候,学校发了很多月饼给我们,同学之间也互送月饼来庆祝这个节日。乌干达没有中秋节,中国的中秋节对我来说,很新鲜,是一个很好的节日。”中南生活大融入采访留学生时,我们担心文化的差异可能会使我们的交谈拘束、不自然,但看到伊各里和李尔后,他们友善、坦诚的微笑,消除了我们之间的隔阂。伊各里和李尔,是法学院09级的学生,他们来自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的城市海参崴,他们来中南大学已经三年了,加上曾经一年的大连生活,他们已经能够运用汉语自如表达,我们之间的谈话也没有任何阻碍。
“在中国生活,要把自己当成中国人,这样大家就能成为好朋友。”他们如是说。四年里,他们渐渐融入到了中国这个古老的文明国度,中国的文化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谈及他们在中国的朋友,他们自豪地说:“在中国,我们有很多朋友。”他们告诉我们,在课余时间,班上很多同学会找他们学习俄语,他们也很乐意和同学们有更多的交流,这样他们不仅回味了母语,也使自己的中文水平得到了提高,同时还增进了他们和班上同学的感情;周末的时候,伊各里和李尔喜欢约上朋友一块去本部的足球场踢球,那一刻,足球让他们得到释放,也让友情变得坚固;闲暇时他们也会和班上的同学一起去农家乐,吃中国朋友烧的菜,这样的生活经历,他们觉得“别有一番风味”。
说到学习,他们感慨中南浓厚的学习氛围无时无刻不在感染他们,每天早上,他们也会早早起床跟同学们一起晨读;下课后,也还会呆在自习室里跟朋友们一块看书,学习仍然是他们生活的主导。“在中国学习法律,有助于对比我们两个国家法律上的异同,这样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面,将来为中国或者是俄罗斯的立法、执法、司法等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为了扩大知识视野,他们还加入了FEC(FriendsEnglishClub)俱乐部,与俱乐部成员一起交流英语学习经验,感受英语的魅力。他们也经常参加俱乐部组织的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丰富自己的校园生活。 “在中国生活,就把自己当做中国人”,俨然,他们已经适应了中国,也适应了在中南大学的校园生活。星城文化趣味多星城长沙在几千年灿烂文化的孕育下展示着其古老、神秘的一面,然而青春、活泼却也是这个城市不折不扣的特质。老挝男孩祁萨那就坦言长沙是一座让他快乐却又让他弄不懂的城市。见到我们时,这个商学院10级的小伙子露出浅浅的酒窝,“你们好”,笑起来的样子尽显青春的阳光与纯洁无邪。驻足在宿舍管理员那里,祁萨那娴熟地向管理员阿姨问好,问她是不是吃过饭了,阿姨回过头,笑着招呼我们和她一块看电视,“我特别喜欢看《快乐大本营》,因为它总能让我笑,让我感到快乐和轻松。”祁萨那边看电视节目边说,“生活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找到让自己开怀一笑的节目,是一件非常不错的事情。”说起长沙市很出名的老街———太平街,祁萨那却皱起了眉头:“太平街很漂亮,但是我还是看不懂它体现的文化。不过对于中国还有这里的历史和文化,我都很有兴趣去了解。”祁萨那对中国庄子的思想很感兴趣,为了更好地理解 ‘天人合一’,他还选修了每周星期六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要把握机会多去学习、了解。”
回忆起家乡的节日,祁萨那便手足舞蹈地向我们讲述了他最喜欢的泼水节的盛况,他还告诉我们来到中国之后,他最喜欢的就是中国的国庆节,因为国庆节有很长的假期,那样他就有充足的时间去遍访名胜古迹,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不过国庆节是中国很重要的节日,对于这个节日,我们都会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去看待。”远方来朋乐乎多从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走出去,到另外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开始一段人生旅程,许多同学觉得留学生们很有勇气,“我们很多人安土重迁,舍不得放弃自己熟悉的生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锁住了我们的思想。而留学生们却敢于走出这一步,不论结局如何,他们都是好样的。”
中南大学外语院有一位名叫刘众的老师,从1999年开始就教留学生学习汉语,十几年下来,遇到各种类型的留学生,她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奇遇。她表示相比中国学生,留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强的表现欲,也更加主动。“他们身上有种向上的精神,特别吸引我们。”而在课后,她与留学生们便成了朋友,有一年暑假,自己还带着一个留学生去老家游玩了一个暑假。对于留学生的未来,刘众老师表示并不想他们继续留在中国,她说 “我们大部分留学生都来自第三世界国家,他们来到这里学习先进的医术和科技,回到祖国为自己的国家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传播我们中国的先进文化,那才是我们教育者最想看到的结果。”
采访结束后,我们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因为肤色,因为语言,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将留学生划到另外一个圈子,然而,在偌大的校园里,他们和我们一样讲着中国话,一样吃着中国菜;他们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努力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他们让自己更好地适应这个城市,也让自己爱上这个古老的国度……他们从世界的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他们也将会回到各自的家乡,但他,她,你,我,我们的人生履历都会镌刻上同样的标记: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