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我校首个硕士专业学位点南音专业简介



  ▲图为9月13日省教育厅专家组莅校考察南音专业申硕工作时观看南音演出现场。


  ▲图为6月11日 “文化遗产日”晚,泉州南音学院院长王珊教授(中)接受“泉州国家级南音传承人传习所”牌。


  编者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日前下文公布,我校正式获批培养艺术硕士 (音乐领域南音方向)试点工作单位,成为全国新建本科院校中首批拥有硕士专业学位点的高校之一。本期校园视点向您介绍我校首个硕士专业学位点———南音专业。
  一、南音专业目前办学概况2003年3月,国家教育部批准泉州师范学院设置音乐学专业,同年泉州师范学院创办音乐学(南音方向)本科专业。几年来,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与海内外南音社团、国家著名企业和省级达标中学等建立联合培养、协同创新、互利共赢关系。充分利用地理优势,聘请了7位国家级、省级南音传承人到学院任教,并聘请我国著名民族音乐学家、教育家、博士生导师王耀华教授、乔建中教授为学院兼职教授。音乐学的基础理论、技能由学院教师担任,南音演唱、演奏课程则聘请南音团体或民间南音艺人执教,形成了一支由高校、专业团体和著名民间南音艺术家为核心的学术与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
  目前南音专业专兼职教师33人,其中教授6人,国家级、省级南音传承人7人,台湾著名南音艺人2名,副教授13人(二级演员3人),讲师5人(三级演员4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15人。专业负责人王珊教授为全国民族音乐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劳动模范、福建省教学名师、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在学术界具有一定的影响。
  二、南音专业实践教学情况1、在行业企业中建立实践基地2003年至今,音乐学(南音)本科专业已同海内外21家南音社团、企业、学校建立了实践基地,具体如下:(1)泉州市第七中学(2003年5月);(2)泉州市第一中学分校(2003年6月);(3)泉州南音乐团(2004年9月);(4)台湾汉唐乐府(2005年3月);(5)台湾省台南南声社(2006年3月);(6)金门浯江南乐研习社(2007年3月);(7)金门烈屿群声南乐社(2007年3月);8)台湾心心南管乐坊(2007年9月);(9)厦门市南乐团(2010年2月);(10)晋江陈埭回族南音社(2010年2月);(11)中国音乐学会安海雅颂南音社(2010年2月);(12)新加坡城隍艺术学院(2010年9月);(13)福建SBS篮球俱乐部(2010年11月);(14)印尼东方音乐基金会(2011年5月);(15)澳门南音社(2010年2月);(16)惠安白奇回族南音社(2011年3月);(17)菲律宾长和郎君总社(2011年3月);(18)福建恒安集团有限公司(2011年3月);(19)香港福建体育总会南音社(2011年5月);(20)泉州市鲤城区泉州南音研究社(2011年5月);(21)泉州市第三中学(2011年6月)。
  2、参加海内外各项实践活动,有效检验了南音专业的办学水平几年来,南音专业学生多次代表国家到德国、法国、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香港、澳门、台湾等地进行南音文化展演。到中央音乐学院参加“北京现代音乐节”的专场演出,到北京大学举办“南音展演与学术交流会”,到中国音乐学院参加“北京传统音乐节”专场演出,到国家会议中心参加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开幕式表演,到厦、漳、泉众多南音社团进行南音交流活动,参加第七、八、九届“国际南音大会唱活动”,中央电视台、中国人民广播电台、上海卫视、天津卫视、凤凰卫视、福建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多次报道。
  3、协同创新,南音专业办学成绩显著在全体专兼职教师的共同合作下,音乐学南音学科专业2007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2009年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南音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出版南音专著3部、教材15部。2006年由王珊教授主编,众多南音民间艺人、专业团体人员参编的《中国泉州南音系列教程》8部是一套全面反映南音知识体系的系统教材,它填补了海内外南音教材的空白,并获“福建省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这套教材的出版,弥补了民间技艺传授中没有教材文本的缺陷,进一步完善了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被海内外南音学者、社团广泛使用。南音教研成果获全国性奖4项,省级奖24项,其中省社科成果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发表南音教科研论文82篇,其中权威、核心刊物28篇;课题立项29项,其中国家级2项,其中2010年由王珊教授主持,台湾师大吕锤宽教授、台湾心心南管乐坊音乐总监王心心、台湾佛光大学蔡秉衡教授等人参与的《海峡两岸南音传承比较研究》获2010年全国艺术规划项目和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教育部1项,省、市课题35项;出版光盘16盘。质量工程项目获国家级2项,省级12项,市级14项。
  学生表演的南音节目获全国性奖1项;省级奖9项;获“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立项5项;校级立项22项;课题立项28项。《走进南音社团,保护传统文化》获“福建省大中专学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学生创办《南音天地》刊物,出版学生《泉州南音文集》、《南音表演》光盘。该文集和光盘是海内外第一本(盒)由南音本科学生撰写的南音文集和表演光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
  三、南音专业办学社会效益明显南音专业在与行业开展频繁的实践教学活动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为地方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培养的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1、为泉州南音入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突出的贡献2002年泉州市政府以南音作为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项目。在申报的过程中,泉州师范学院南音专业和共建单位曾多次参加由国家文化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别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晚会”,并到法国、日本、意大利、英国、德国等国家进行南音“申遗”专场演出。一场场精彩的南音表演得到国家领导人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的高度赞扬。
  2、南音人才的培养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海外南音基地的华侨多次为泉州师范学院的办学慷慨捐资。如菲律宾长和郎君(南音)社的爱国华侨吴长榆先生、王若察先生、王孝等先生捐赠人民币400万元建设泉州师范学院艺术大楼,黄呈辉先生捐赠人民币100万元建设泉州师范学院呈辉演播厅。与学校南音专业共建单位还资助南音专业建设经费136万元。多年以来,中央财政、教育部和泉州市财政专项经费支助南音办学达255万。
  3、南音专业学生素质良好,毕业生就业率100%南音专业的历届毕业生不仅到教育部门任教,也到各地南音社团执教和相关机构担任文艺骨干,有些学生还被台湾、新加坡、菲律宾作为引进人才专门传授南音。
  四、南音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申办硕士专业奠定基础泉州师范学院南音本科人才的培养,一贯坚持与行业结合,从教材编写、师资引进、艺术实践、社会调查、参与“申遗”,到理论研究、闽台合作、海外交流,都为南音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已探索出一条符合国家特需专业硕士的办学要求,今后将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与实际运用及创新的统一,使培养的南音专业硕士具备更强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