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研究生科技·文化节开幕式暨“千人学者的学术人生”分享会举行
本报讯 2011 研究生科技·文化节开幕式暨“千人学者的学术生 涯与文化之旅”分享会10 月31 日在闵行校区举行。校长俞立中、校党 委副书记兼副校长林在勇、校党委研工部部长兼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敏 以及我校“千人计划”学者刘明耀教授、张增辉教授和象伟宁教授等 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校研究生会主席马瑞主持。
开幕式上,校研究生会副主席汤天颖宣读了 《华东师大研究生 “传承师大精神,开创师大未来”宣言》。宣言说,研究生作为师大精 神的传承者和师大未来的创造者,将从“创获智慧,引领学术追求;陶 熔品性,引领文化进步;传承精神,引领师大发展”三个层面,向着“做 一流学问,树一流人品”的目标砥砺前行,为师大的新发展和新跨越 做出自己的贡献。
俞立中在致辞时说,研究生科技文化节是校庆之后又一个大的校 园文化活动。研究生不仅要通过学习和研究提升专业能力,更要思考 怎样真正理解科研,提高科研的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他希望研究生 科技·文化节能增强研究生对自身的认识、对文化发展的认识以及对 未来责任的认识。俞立中说,我们的“千人学者”不仅回国为国家科学 事业的发展做贡献,还以学术和人生经历带动青年一代成长,来培育 更多的未来人才。随后,俞立中宣布2011 研究生科技·文化节开幕。
分享会上,三位千人计划学者同与会者分享了他们的国外求学生 涯、求学动力以及为何来师大任教的心路历程。谈话中,三位学者都反 对把科学当谋生手段。当初,他们秉持对科学的热爱,远赴重洋,以兴 趣和好奇心为求学动力,孜孜不倦,终在各自领域建树颇丰。在克服了 求学伊始遇到的语言和文化障碍之后,美国人乐观、敢于冒险的精神 以及与中国截然不同的社会体制给三位学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 而,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家吸引海外留学人才的各项政策,让留学海 外的学者看到了回国发展的机遇。如今,三位学者落叶归根,以海外所 学回馈祖国。张增辉教授说,提高中国的科研水平一直是他们那代人 最希望做的事。当主持人问及“为何来师大任教”时,象伟宁教授援引 “汤浅现象”指出海外留学人才回流现象是大势所趋。刘明耀教授则 在谈话中肯定了学校对科研的重视,为广大学者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支 撑。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中,三位学者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有关留学、 中美教育差异、学术话语权等问题。在回答同学的提问时,象伟宁教授 说,美国在学术体制方面是强国,中国若想赶超美国,就必须从培养体 制上入手,如人才培养体制,借鉴美国的“全人教育”理念,加强通识 教育。在谈到学术话语权时,刘明耀教授认为,中国的学术话语权之所 以比较弱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国际上的论文多用英语写作;二 是主要的科学杂志都由西方主导。为此,刘明耀指出,中国必须提高实 力以争取话语权,并且建议国家加大对“好杂志”的投入,扩大国内学 术杂志的影响力。象伟宁教授也认为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学术杂志品 牌,但他不认同把西方的杂志当作竞争对手,他援引商业战略中的名 言“ If you can’t beat i t,joi n i t.”,认为应该把西方主导的学术杂志当 作合作伙伴,融入进去。
最后,林在勇积极评价了本次分享会。他说,这是一次非常好的学 术人生分享会,三位千人学者给我校的人才培养形式提供了一个新的 启示。林在勇希望同学们把这一难得的经历分享给那些没有出席本次 活动的同学,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严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