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鞍钢,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历史学分委员会主席,上海中山学社副社长。著有《中国政治通史晚清卷》《晚清史》《晚清史新编》等。
辛亥革命期间的移风易俗是对其复杂政治背景的侧面反映。是什么样的力量推动了移风易俗的进程呢?
南京临时政府,“临时”何解?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为了镇压革命军,清政府不得不重新启用重权在握的袁世凯。袁世凯一方面利用革命声势向清政府要权,一方面利用北洋新军实力,压制革命派,“一箭双雕”。 革命派不能确定以己之力能拯救国家,故加“临时”,这是当时中国各种政治力量博弈的结果。孙中山着眼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接受南北议和结果,他利用南京临时政府短暂的三个月时间,尽其所能为创立共和制度做了大量工作。在移风易俗方面主要有改纪年、废跪叩、禁缠足、剪辫四个方面。
改纪年 在南京临时政府以前,中国实行农历;同时以皇帝年号为纪年方式。南京临时政府规定使用公历,废除了传统的皇帝纪年的方式,是受到所谓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也希望以此去除封建帝制的残余以及与国际接轨。
临时政府改用公历,但中国是农业国,对广大民众来讲,短期内依然习惯按照农历方式纪年,所以在现实操作中有诸多不协调。直到1914年,当时的北京政府宣布,使用公历的同时,把阴历的每年第一天作为节庆保留下来,冠之以春节之名。
废跪叩 跪拜礼的形成有着长期的历史背景,到了清代的三跪九叩已经蕴含着非常浓重的封建等级制度含义。南京临时政府明确规定,从民国元年开始废除跪拜制度,以此破除封建专制对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制约,推广民主共和的观念,由此来维护新生的共和国。
临时政府同时宣布,用鞠躬致意和握手的方式来替代跪拜。当时扬州有个上了年纪的盐商专程到南京求见孙中山,孙中山亲自接见了他,见面后盐商马上要跪拜行礼,孙中山抢步上前扶住,告诉他民国不兴这套。盐商大为感动,回去告诉家人说我今天才真正看到了民主。
禁缠足 缠足问题引起重视是在鸦片战争后,主要由外国传教士掀起,他们疾呼禁止缠足,但得不到当时清政府李鸿章等官员的支持。
南京临时政府明确宣布废除缠足后,尤其在城市得到广泛的呼应。毕竟,长期以来,母亲下狠心为女儿缠足也是没办法,她们担心女儿嫁不出去,其实在 内 心 深处,大家都知道这是不合理的。南京临时政府的出面对于废除缠足有着革命性的贡献。剪辫中国成年男子留辫的习俗是清代开始的。留辫是清入关中原过程中为了强迫人口占大多数的汉族臣服于满族专制统治的一种极端政治举动。
鲁迅思想激进,在1902年留日期间剪去了头发。他在1909年回到上海,面临的第一件事情是辫子问题。剪辫的他最初担心被认作异己分子、谋反分子,不得不买了一条假辫子以假乱真。据他回忆,假辫子做工不错,一条需要四块大洋。由于种种不便,鲁迅后来索性不戴假辫,于是他出门便被指指点点,走亲访友也遭到白眼和指责,这让他很困惑。
留不留辫在晚清有特定的政治含义,所以,南京临时政府选择了在这方面开刀。
移风易俗成就巨大亦有局限 首先,社会风俗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其次,革命党人对移风易俗的社会接受度估计不足,想法幼稚。还有,移风易俗推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过分贬低传统文化等负面影响。最后,南京临时政府除旧布新的政策法规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支持。
点滴间的移风易俗却是对巨大政治背景的真切展现。革命派在移风易俗的推行上作出了艰辛的努力,推动了历史进步,虽存在各种缺陷,这绝对不应该妨碍我们对辛亥革命各位志士仁人给予充分的尊敬和应有的评价。(王浩奇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