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莘莘学子在锻炼中成长 苍苍嵩岳脚下播种希望———河南大学2011年赴潭头附中暑期“三下乡”青年志愿者实践活动侧记


  嵩岳苍苍,河水泱泱;玉阳峨峨,伊水荡荡。
  2011年夏天,从开封到潭头,我们这群年轻人延着先人的足迹,从黄河岸边到伊水河畔,追溯同根同源的河大情。
  那年,战火纷飞,给这玉阳山脚下的小镇留下了一抹灰色,有识之士却披荆斩棘以血泪甚至生命筑成堡垒坚守大学之道,恩荫后人;如今,岁月安好,怀着一颗感佩之心,我们重返故地,重踏兴教之路。这是一条成长之路,亦是一条希望之路。
  河南大学潭头附中系1939年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大学迁徙至潭头时所创办的子弟学校。团队选择这里作为实践地点一方面是为了重温我校抗战时期艰难的办学历程,缅怀先人,铭记历史;另一方面旨在坚定他们创造美好生活与实现理想的信念,同时可以以该地区的教育情况为参考对河南省农村教育状况总体把握。同时,这次活动还来自于一位长者的重托。
  一、谆谆叮嘱,殷切希望组建这个支教团是校党委副书记王凌的提议,这次活动也自始至终得到了她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团队组建之前,她就指示校团委的领导老师要切实考虑到潭头附中的实际需要,选拔最优秀的学生骨干前去支教。组建成立之后,她又细心地考虑到当地教学实际的需要,为团队安排了科学合理的支教时间。
  出征前,她亲自为参与支教活动的全体成员送行。在送行会上,她向大家介绍了我校在潭头办学的历史以及自己亲自到访潭头附中的经历和感受。她亲切地对大家说,这次支教团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既可以让大家实践锻炼同时还可以让大家重温历史,因为支教对象潭头附中是河南大学的附属中学。她风趣地把这次支教活动称为给咱们河大自己家干活,因此更要好好干。她勉励大家一定要仔细准备,周密筹划,认真备课,圆满完成任务。
  王书记生动的讲述让现场时而欢声笑语,时而庄严肃穆,时而爆发出阵阵掌声。同学们已经开始在心里暗暗描绘未来支教的蓝图了。
  二、接过团旗,踏上征程7月20日清晨,朝阳初露,微风阵阵。团队于明伦校区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大门前举行了出征仪式。校团委书记张国强,校团委副书记翟新礼以及四个院系团委的老师和志愿者代表共同参加了出征仪式。在庄严的志愿者誓词中,承载着诚挚祝福与殷切希望的实践团队接过飘扬的团旗,踏上了支教征程。
  三、缅怀先辈,生者奋发抵达潭头镇的当天下午,支教团队师生一行26人登上看花岭,瞻仰了河南大学潭头惨案纪念碑,并在校团委书记张国强的带领下举行默哀仪式,以缅怀在“5·15潭头惨案”中遭到日寇野蛮屠杀的河大师生。看花岭上埋忠骨,青山翠柏云遮日;细雨清风似有知,纷纷滴落青衫湿。正当大家静静默哀之际,天空中飘起了丝丝细雨,静静的石碑在青松翠柏的掩映下更显庄严肃穆。同学们深深感受到了抗日战争年代的战火无情,河南大学的先辈们以生命维系着这所历史名校的生存轨迹。
  四、灵活教学,思想火花来自四个院系的同学在校方的合理安排下,根据各自的专业特长分别组成音乐、美术、英语及体育教学小组,针对参与暑期课程补习的高二、高三班级进行内容丰富充实、形式合理灵活的授课。
  针对各年级文化课班、艺术专业班学生的不同特点,负责体育课的志愿者们主要采取室外教学方式,教给同学们感兴趣的球类运动的基本技巧,使同学们掌握了更多的技能。
  来自外语学院的志愿者首先以经验交流会的形式与潭头附中的同学们进行英语学习方法的交流,从学习与生活、现实与理想等多个层面入手了解学生们的备考状态及课业水平,随后采用室内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英语学科的应试技能训练和拓展训练。
  音乐、美术课程是此次支教的重头戏。负责美术教学的志愿者将素描基本功的练习放在第一位,为夯实同学们的美术基本功,从石膏模型素描一点一滴教起,细致而耐心,逐步突破基本功难关,成效尤为显著。静谧的画室可以听到铅笔与画纸摩擦时发出的“沙沙”声。同学们神情专注,描摹着眼前静物,笔锋勾勒之间,也在描摹着自己的未来。负责音乐课程的志愿者将音乐理论知识与实践巧妙融合,除了详细讲解乐理知识外,加强对听音视唱等基本功的训练,提升了音乐班同学的综合能力。志愿者们将古典音乐与经典的流行音乐加入教学过程中,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音乐教室总是流淌着悦耳的琴声和清脆的歌声。
  五、倾诉倾听,情深意重2、3岁的年龄差让年轻人很快打成一片。随着时间流逝,情感积淀,课堂上虽然依然是师生相称,但在课下已然“哥长姐短”。
  一些同学主动来到住所聊天,有时叙一叙他们的生活经历,有时谈一谈这里丰富的特产,有时也会细心地提醒我们山区天气多变应多加些衣服。细碎的话题,淡淡的问候,浓浓的情谊:
  “老师,你们的床铺太薄了,我这里有刚晒好的褥子,给你们拿去用吧。”
  “老师,我想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生活。”
  “老师,我不想去打工,我想学好知识,考上大学,出去闯一闯。”
  “哥,我刚刚买的桃子,很甜的,尝一个。”
  ……六、重踏故道,追寻历史在潭头附中薛校长的带领下,我们的志愿者团队寻访了河南大学的办学旧址。
  走在先辈们曾走过的山路上,望着两旁庄稼茂密的田地,大家有种莫名的感动。这些山路,对于当时的先辈们来说,就是一条振兴中国教育事业的康庄大道,正是这条弯弯的山路,延伸着这些先辈们对子孙后代的护佑。
  随后,团队成员们一同参观了潭头附中校史馆,建筑模型向我们生动呈现了抗战时期的河南大学及附中的布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校史馆墙壁上悬挂着河南大学潭头附中校歌,大家一同诵读起那有着微妙的熟悉感的歌词,一同轻轻哼唱起那似曾相识的旋律。
  “玉阳峨峨,伊水荡荡,吾校位其旁。我辈之心要清似伊水,我辈之志要高似玉阳。一方风俗赖我辈移易,一方民气待我辈发扬。愿大家齐努力,齐努力,莫彷徨,莫彷徨……”
  七、依依惜别,梦想启航7月29日晚,外语学院的黄鑫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场“为什么要进入大学”的讲座。黄老师针对讲座主题进行了生动的阐释,加之精美的幻灯片、图片和视频,使得现场掌声不断,富有哲理性和励志性的精彩讲座令在场同学受益匪浅。随后,一场由支教团成员与附中同学共同打造的道别晚会拉开帷幕。舞台上,虽没有华丽的灯光与服装,但同学们各展才艺,通过歌舞表演、歌曲联唱、诗歌朗诵等多种形式呈现了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
  在字字铿锵的河南大学校歌声中,在晚会结束曲《再见》朗朗上口却意味隽永的旋律中,我们和附中同学依依不舍地道别,双眼依稀有泪光在闪烁。
  我们的离别,却也泪中有笑,因为对于高二高三的他们来说,新的旅程即将启航。愿他们可以做追风筝的孩子,用努力与汗水作为最坚固的绳缆,在梦想的牵引下,去拥抱属于自己的那片最蔚蓝的天空。[本文摄影/黄 鑫 葛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