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更生,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信息管理学院(中医文献研究所)教师,2003年被评为山东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被评为学校第三届教学名师和“十大优秀教师”。
从2008年4月11日开始做第一期,截至本周末,两年时间里,中医文献研究所刘更生教授已坚持为学生举办“双泉周末”学术讲座44期。
“学校迁至长清校区后,师生间交流明显减少,学术氛围有些淡薄,作为一名老师,我就想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办一个固定的学术讲座,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谈到创办这一学术讲座的初衷,刘更生老师的解释非常简单。
“双泉”是指位于长清南部的双泉乡,因乡里有两眼泉而得名。双泉乡有个郑庄,据专家考证,郑庄正是中医扁鹊的故里。在讲座开办前,刘老师专门去了一趟,真的看到了双泉,并找到了郑庄。
想到就做。2008年3月,刘老师分别给教务处、科技处、文献研究所、基础医学院递交了开办学术讲座的申请报告,报告中提出的唯一的条件是,“有一间固定教室”,报告中还特别说明:“本讲座完全出于个人自愿,不计酬、不计工作量。”
教务处处长杨振宁看到这份报告后深受感动,当即拿起电话向有关部门落实了教室问题。相关部门和学院的领导也都积极支持刘老师的想法。于是,每个周五晚上6点半以后,长清校区2202教室的每一盏灯也和同学们一起,聆听着刘老师那深入浅出、妙趣横生的演讲,享受着一次又一次丰盛的“学术晚宴”。
“双泉周末”的开办宗旨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营造中医学术氛围。讲座之初,每期的主题相对随意,几期下来后,便渐成系列,大致有传统文化系列、读书系列、中医学术系列、中医医案系列等。刘老师印象最深的是2008年5月16日那晚的讲座———“生命———从震区走来的感悟”,因为“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他正在成都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作为地震亲历者,身为医学教育者,他向同学们描述了地震中的体验,表达了对生命的理解,并和同学们一起点燃蜡烛悼念遇难者,很多学生感动地泪流满面,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虽然这一期没有讲学术的内容,但他认为这正是对同学们最好的教育。
2008年下半年的讲座侧重于传统文化。2009年上半年,刘老师在写一部关于人体部位名称考证的书。这时期他做了说“身体”、说“皮肤”、说“肌肉”、说“筋骨”、说“脉”、说“目”、说“鼻”等系列讲座。
这类讲座,他一般从识字、别义、明理三方面来论述:先教学生认识从甲骨文到现在的文字,从字的最初的写法了解其来源及意义,最后总能把话题转到中医上来。例如“说‘皮肤’”一讲,先从字的写法,论述皮与肤的本义,再说皮与肤的区别,“皮毛”与“肌肤”的差别,再到《内经》“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的有关论述。这样的讲法,真可谓独辟蹊径,有引人入胜之感。
2009年下半年开始,刘老师讲起了平素研究较多的医案。他讲医案也很有特色,一般先介绍医家的生平、论著、学医轶事等,然后讲几个医案。刘老师说,“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的过程。”他常常在讲完病症后停下来,让学生思考如何辨证开方。台下的同学们踊跃发言,答案不一,他始终在听,并不评判,这种鼓励的态度,更激发了同学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大家都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再也没有要发言的了,刘老师便开始循循善诱地讲解正确的结论。“这样的讲座方式,不仅使同学们学到了知识,更学到了掌握知识的方法。”坚持听讲座的文献研究所2008级研究生李绍林说。
随着“双泉周末”的坚持开办,大大激发了很多同学对中医学习的兴趣。当周末的夜幕降临,很多同学打算着如何娱乐放松时,2202教室里却总是洋溢着热烈浓厚的学术氛围。讲座开办初期,教室里大约有七八十个同学,后来越聚越多,多的时候教室的四周站满了学生,甚至有的就坐在讲台边上听。讲座结束后大家还意犹未尽,常常讨论到很晚。
现在,“双泉周末”已经有了一大批几乎每期都去听的忠实“粉丝”。刘老师说,“特别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新生来听讲座,他们渴望了解一些东西,提的问题可能很幼稚,但这是个必然的过程,更应该对他们进行引导。”
“双泉周末,风雨不辍”、“每周五晚,不见不散”,这是刘老师和同学们始终如一的约定!除非出差在外,刘老师总会准时出现在2202教室。每一期,刘老师都准备大量资料,精心制作PPT。每一期,刘老师都那么风趣幽默,气氛都那么轻松自由。每一期,都让同学们欣欣向往,如沐春风。
在采访的最后,刘老师对记者说:“我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老师,为自己的学生做了一件普通的事情而已,实在不值得炫耀。如果说有什么特别之处,也许不过在于坚持做下来了,并且会一直做下去。”的确,“双泉周末”已经像一块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着同学们,这其中的秘诀正在于“坚持”———刘老师对中医的坚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持,对中医未来希望的坚持,这份坚持,激励着同学们在学习中医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坚持!坚持的魅力像阳光一样给我们信心,给我们希望,给我们力量!在我们学校,像刘更生教授这样的教职工还有很多,他们默默地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即使在经历了学校较长一段时期的经济困难状况后,也不抛弃,不放弃,恪尽职责,教书育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不求回报,也正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有理由坚信学校一定会渡过难关,迎来美好的未来!
(感谢文献研究所2008级研究生李绍林对本文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