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年,春华秋实;21年,栉风沐雨,一刊历尽峥嵘。创刊于1989年的《农大青年》以其绰约的风姿迎来了她不寻常的21年。
作为我校最早创办的文学杂志之一,《农大青年》的前身为《农大团讯》,是在校团委领导下,主要以报告团务工作为主,性质较为单一的汇刊。随着校园文化的不断繁荣,《农大青年》逐渐发展为以纯文学为主的综合性校园期刊。在办刊过程中,《农大青年》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深入农大学子的精神世界,反映农大学子心声,以其丰富的资讯、直观的时尚折射、细腻的情感雕琢及精美的印刷质量,迅速成为农大校内阅读量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杂志之一。
在21年的办刊过程中,《农大青年》得到校内外各界的好评和肯定:1991年被共青团甘肃省委授予优秀团刊奖;并相继被《中国青年报》、《甘肃青年报》设为甘肃农业大学通联站;2007年校党委书记王家勋特题词鼓励:继续办好《农大青年》,为学校发展建设服务,为青年团员成长成才服务。奖励和肯定体现了各级领导对《农大青年》的殷切期望,也为其指明了今后的办刊方向。
作为团学刊物,《农大青年》肩负着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并将“欣赏青年、激励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作为办刊宗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热血青年。2008年,由《农大青年》和校学生会组织的甘肃农业大学第一届学生体育团体联赛成功举办;2009年,在祖国60华诞来临之际,《农大青年》举办了全校大型爱国主义教育图片展;2010年暑期,为响应省委省政府关于低碳环保的号召,并组织了农大学生“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到甘肃会宁县展开了多项宣传活动;在每年的迎新活动中,《农大青年》还号召本部人员和更多农大校园内的青年大学生组成迎新志愿者,为新生服务。
当你翻开一本本装帧精美的《农大青年》,当你看到里面跳跃着农大学子舒展心绪,激撒青春的动丽文字,而被其深感陶醉的时候,你可知道这本书中的背后蕴含了编辑们多少的心血和汗水。从择选稿件,到编辑稿件,再到对杂志的排版以至最后印刷成书,往往经过5个主编,加之社科、采编、文苑、摄影、网络、办公室六个部门的配合,近乎80余位同学一个月时间的辛勤努力,才得以最后的面孔与广大师生见面。
《农大青年》负责人之一的孙学斌对记者说,《农大青年》从小变大,从不成熟走向成熟,并且获得这么多的荣誉,这里面凝聚着学校各级领导和广大师生们的关怀和帮助,《农大青年》无论怎么发展,其目标始终是以服务农大学子,立足于当代农大学生高尚的情操追求,展示当代农大学生的生活剪影,为农大学子展现自我才华,发扬青春个性提供舞台。
他告诉记者,虽然《农大青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现在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农大青年》是免费向广大师生发放的,在印刷成本和经费上虽然得到校团委的大力扶持,但仍然很紧张,再加之现在的《农大青年》发展方向是以纯文学为主的刊物,面临着征稿难、来稿质量不高的问题。”针对这些困难,孙学斌表示,杂志正在考虑扩大影响,通过召开高校自办杂志研讨会与各高校的兄弟杂志社交流经验、共享心得,争取让安宁的所有大学生都参与到《农大青年》的创作和发展中来,同时把农大青年的声音带到各个高校中去。
最后,当记者问到《农大青年》未来将如何发展时,孙学斌满怀信心地说,《农大青年》将始终以创刊时的16字宗旨为办刊原则,在更好的服务农大学子的同时,不拘泥于农大校园,在条件成熟后积极争取申请刊号,实现对外发行,为更广阔范围的青年学子服务。同时,在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农大青年》编辑部上下希望能够使刊物从单纯的纸质版走向电子版,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以不同的形式和载体进一步做好青年学生的宣传引领工作。
春风化雨催奇葩,21年果华实。《农大青年》走过了不平凡的21年,我们相信,随着一代代编辑的不断摸索与探求,以及同学老师们的不断关心与支持,《农大青年》正日臻成熟,并在农大众多校园媒体中发挥着它不可或缺的作用,闪现其独特耀眼的光彩!(学生记者乔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