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三十年的见证









  我校图书馆的历史有六十年,那他在图书馆的工作经历就堪称是半部师大图书馆史,从1981年就参加图书馆工作的周幼民老师,已经在师大工作了整整三十年。三十年的青春挥洒,现已花甲之年的他,还工作在第一线为师大读者服务。放弃仕途,乐守图书1979年从四川大学毕业的周老师,被分配到新乡一局级机关工作,捧上了金饭碗的他,却对“一张报纸,一杯茶”,悠哉的机关工作很是苦恼,“在学校就紧张忙碌惯了,再加上自己性格的原因,觉得行政机关并不适合我,但当时是包分配,没的选择。”工作了两年以后,在同有关部门多次疏通后,周老师来到了当时还是新乡师院的图书馆工作。他在图书馆工作不久,原单位的领导告诉他,自己错过了好机会,一个跟自己资历相当的科员已升任副局。“在学校的时候,就被川大图书馆的氛围感染,当时就想能去图书馆工作的话有多好。当不当局长无所谓的。”言谈间,没有丝毫的遗憾,而是一笑而过。现在作为图书馆的馆员,虽然有时会很辛苦,但做自己喜欢的事也是一种享受。平凡工作,见证发展一开始周老师在借还部工作,八九十年代的图书馆的借还方式还是比较原始的:需要读者先填写借书卡,再给柜台工作人员,然后再人工去书库里找书,每本书的借阅都要花费很长的时间。“那时的图书馆还是在琢玉楼,往往到了借还高峰,借阅台前就要排起长长的队伍,一直排到图书馆门前头,跟打仗似的。”周老师笑着说道。现在的图书馆已经实现开放式管理,只要检索到自己需要的图书,将所借阅的书在四楼的读者服务台扫描一下就完成了借阅,方便快捷了许多。
  图书馆的硬件设施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图书馆在1951年建立之初,仅有中外文图书5200多册,馆舍只有三间房180平方米(今平原楼一楼东端),图书放在木板上由2名专职人员负责管理。现在图书馆的藏书已达二百八十万册,工作人员现有77名,其中还有博士四人,人才层次有了很大的改观。而最直观的改变应是新馆舍的落成使用,2001年,现在的图书馆馆舍建成使用,一度成为河南省高校中最大的图书馆。读者第一,服务育人采访中,周老师带领记者参观了特藏书库,只见一排排紫色木质书柜整齐排列,置身其中一股古朴书香迎面而来。周老师对这些典籍和历史资料可谓了如指掌,他如数家珍地开始介绍这些藏书,这是《中华再造善本》,那是《民国集萃》……“这套《四库全书》,一共1500册,是台湾商务书局影印的文渊阁本,是书库使用率最高的典籍。”说起这套《四库全书》,还有一段曲折,“到特藏书库工作的第一天,我清点书库,数到这套书,却发现只有1492册,查借阅记录也没有。”根据当时的规定,特藏书库的书籍原则上是不外借的,只有馆长特批的条子才允许短期借阅,但从馆长那里批复的条子显示只借出两本,“当时我想,看这类书的大多都是搞研究教学的老教授,先从他们那里问问。”于是随后的日子里,周老师见老教授就打听,功夫不负有心人,多方查找,滞留在读者手中的八册书全部找到。问及这八册书是否有必要如此找寻时,周老师说道:“类书、丛书自成完整的体系,缺了几本虽然量不大,但对使用者影响还是不小的,一部书不完整,是让读者和我都很厌烦的事。”
  他对图书馆事业的热爱,还表现在对读者的服务上,历史系第一届研究生对此感触更深。当时由于书库搬迁,特藏书库关闭了几个月,而此时正是赶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历史系的鞠明库、李峰几乎天天去书库查阅资料,为了让他们能够按时完成论文,周老师总是延长下班时间直到半年后他们提交论文毕业。一次书库装修打扫,所有的书籍都要用吸尘器除尘,但历史系的陶玉霞要尽快赶稿提交论文,于是周老师放下手头的活,腾出桌子,先把需要的书清理出来供她使用。“我觉得作为一个馆员为读者服务是第一位的,没有好的服务态度那成了什么?”秉承这种理念,三十年来,他从未和学生发生过争执,是读者公认的服务第一。告诫谆谆,书海求真现年59岁的周老师,明年就要离开自己工作了几十年的岗位,虽然很是不舍,但看到读者的成长,特藏书库的壮大,图书馆整体层次的提高,他也感到很是欣慰。“希望同学们能够趁着年轻多看点书,守着这种资源不利用也是一种极大的浪费,等到以后成家立业了再想去看书会发现已经没有现在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书了。”少为人知的是,今年是师大图书馆建馆六十周年,作为图书馆六十年历史的三十年见证人,从周老师身上,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努力与付出,获得的不仅仅是感谢与感动。同样,周老师也送出了自己最诚挚的祝福,希望师大图书馆能够越办越好,让越来越多的读者更为满意。
  师大图书馆已走过六十年的岁月,她有改变,但不只是由狭小馆舍到如今作为师大标志的南北双楼的变化;她有坚守,却不会固步自封,反而总是走在时代的前列,与时俱进。改变的是进步,不变的是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