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编者按:2011年7月25日,由江苏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青团江苏省委主办,中国(江苏)高校传媒联盟承办的“田野间的青春”———苏北大学生村官联动采访活动正式启动。40名校媒记者组成的5支小分队先后抵达苏北五市———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


  刘金枝,是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十字社区的一位普通的大学生村官。用她自己的话说,她就是一个刚刚踏入农村,担起带领全村人民致富重任的新兵,与前几届优秀的大学生村官相比,她还有距离,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
  但是从她这样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村官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个群体所具有的很多特质,比如坚韧、顽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上进心。正是这样许许多多普通的大学生村官组成的基层领导队伍,在促进社会和谐与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010年,刘金枝毕业于南京一所高校,是迄今为止该地区第一位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村官。回想当初自己的选择,她透露“也曾犹豫过”。艺术设计是一个十分有前途的专业,而一旦放弃这个专业也就意味着放弃了高收入的生活。
  然而从小就在沭阳当地长大的她对农村有着强烈的感情,农村的各项事务虽然繁杂,她却能在工作中找到乐趣,质朴的生活环境更能让她在农村的土地上收获属于自己的一份恬然安定。于是她毅然报名参加了当年的大学生村官考试,并如愿地回到了家乡,成为一名乐于为当地村民奉献的村官。
  成为村官之后,她下定决心,一定要牢牢扎根农村,努力培养自己的管理和领导能力,不断地锻炼自己,完善自己,践行服务村民的信念。
  回想起自己报名参加考试时,刘金枝坦言,最初她对大学生村官所要负责的具体事务并不是特别了解,真正到村赴任之后,她才认识到光有决心是不够的,许多事情需要自己付出时间、精力和耐心,一件一件地完成。
  刘金枝所在的农村名叫学宜村,位于沭阳县淮沭河畔,占地约 3000亩,约有 565户共2300多名村民。与当地其他大学生村官一样,刘金枝上任之后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对全村的基本情况进行调研。最初的三个月,她都是挨家挨户地上门拜访并及时做好记录。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和当地的村民打成了一片,大家都喜欢和这个活泼机灵的小姑娘打交道。直到后来,她也一直保持着定时到村里走家串户的习惯,及时了解村民的想法,宣传村里各项政策。
  刚到村里,原先的村支书和村干部们对这个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女孩难免抱有怀疑。的确,学宜村的老书记老干部们的年纪都比较大,如果论岁数,他们都是刘金枝叔叔辈甚至是爷爷辈了。尤其是村里的一位老会计,今年已经是75岁的高龄了,村里大大小小的收入支出都要经过他的核算。人上了年纪,有些账时间一长就会忘记,刘金枝就主动帮助老会计到每家每户去收取灌溉费用、医疗保险费等,还学着帮他整理村里的财务账目。
  进入雨季,苏北地区连续下了几场暴雨,使得村里的几个水塘的水位急剧上升,积水倒灌农田。虽然自己是个女儿身,但是刘金枝并没有因此就将工作安排给别人去做,而是同村民们一起上阵,挖泥排水,确保了农田安全。
  “没有什么要不要、该不该的纠结,既然干了这个活,就要担起这个责,就要努力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刘金枝说。
  作为一名村干部,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她能否带领村民们创收致富。尤其是刚开展工作的阶段,有人也曾对刘金枝的专业提出质疑:“一个学艺术的能把创业搞得好么?”
  甚至还有人存有一些偏见:“把县里给她的政策资金支持给别人,别人能够比她做得更好。她拿了那么多的工资,都是一种浪费。”
  对此,刘金枝并没有急于和别人争辩,而是虚心寻找自己的不足,向有经验的老村官学习。她承认自己在很多方面都是新手,需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但她认为能力需要自己一步一步培养,能力更需要通过为村民创收的实践来证明。
  说到创业富民,刘金枝认为创业是考察一个人综合实力的事业,任何创业的过程都十分辛苦,仅有单一的专业知识当然不能够成功。
  目前,刘金枝所开展的创业项目都是以与村内生产大户合作为主要模式,她参与大户项目的投资和管理,并依靠大户在多年生产中积累的经验弥补自己在专业上的不足,同时在合作的过程中,她边做边学,不断提高。这让刘金枝逐步增强了做好创业富民工作的信心。
  当年,刘金枝便参与了村集体经济项目———杨春制衣厂的管理和经营。
  杨春制衣厂是一个投资150万元的村级招商引资项目,项目投资主要来源于浙江商人,是一家主要根据订单加工外贸服饰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工厂平时约有30名左右的固定工人,高峰时最多能吸纳周边劳动力70人左右。
  作为该厂厂长,刘金枝负责员工招聘、日常考核以及订单洽谈等事务,成衣最终经总厂销往日、韩等地。在长期的管理中,刘金枝和投资方、车间管理人员建立了十分密切的关系,成为联系劳资双方的桥梁。
  在刘金枝的努力下,制衣厂每年约能创造70万元左右的利润,在厂内工作的周边村民月收入由1200元的基本工资和计件提成组成,最终月收入能达到1600元至1800元。
  在招聘时,刘金枝也会考虑照顾村内的五保户、残疾人、下岗工人和留守妇女,每年招聘期间,她都会优先招收这类村民。
  除了制衣厂,刘金枝还鼓励村民积极响应沭阳县 “三来一加”工程,为此,她特地到县城内的一些工艺厂、玩具厂,去争取那些能在家里完成的手工生产订单,发动村里的留守妇女在家中进行加工生产。
  这样一来,除了年龄较大的老人和年龄较小的儿童外,村里的留守妇女基本都能有活干,她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了可观的收入。
  自刘金枝任学宜村村官一年以来,村里已有了杨春制衣厂、学宜水产养殖、学宜草场、学宜粮食中转站和两个花木大棚共计六个创业大户。尤其是粮食中转站,充分利用了靠近淮沭河码头,交通较为便利的地理优势,成为村里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程。
  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刘金枝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相反,她觉得在农村工作的这一年收获很多。她说:“最大的收获就是自己从一个刚刚走出校园的懵懂大学生成长为一个真正踏入社会的工作者。”“成长”二字是在采访过程中她提到最多的两个字。
  “作为年轻人,我们的确需要虚心向老同志们学习。”在同一心为村民服务的村干部、老党员一起工作生活的一年中,刘金枝逐渐为基层党员的奉献精神所折服。
  刘金枝说:“我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习老党员的服务奉献精神,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与畏难情绪做斗争,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工作,使自己真正配得上‘大学生村官’这一称号。”
  自始至终,刘金枝都认为自己是一个平凡的村官,恪尽职守是自己的本分。
  谈到将来的打算,刘金枝说:“首先是要在三年的任期内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任期之后,如有可能我还会在农村工作,即使不能留在农村,也将把农村工作的经验牢记于心,将农村工作的经历作为一种历练,坚持服务人民的基本理念,不断锻炼自己、挑战自己,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