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齐心协力 创造奇迹———记机械工程学院机器人研究团队机械工程学院 郭莹 廖敏


  2011年8月,兰州,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机械工程学院机器人研究团队齐奇队再一次将山东理工大学的名字带上了国内机器人领域最顶级赛事的领奖台。他们捧回了4个全国一等奖,1个全国三等奖,是组队以来硕果颇丰的一年,已连续四年在此大赛中获奖。
  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是中国最具影响力、最具权威的机器人技术大赛与学术大会,今年国内162所高校的近1000支队伍参加了比赛。齐奇代表队在此次比赛中分获双足竞步机器人狭窄足一等奖2项,交叉足一等奖2项,医疗与服务机器人规定动作三等奖1项,展现了我校机器人技术研究的精湛水平。
  学无止境 永不言弃齐奇机器人研究团队组建于2008年,团队由黄雪梅老师指导,机械工程学院学生组成,每年都会有很多热爱机器人的同学走进机器人实验室,加入到研究机器人的团队中。对于“齐奇队”名字的含义,队员们的解释是:齐心协力,创造奇迹。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面对全新的知识,成员们凭着自己的兴趣和毅力完全自学了UG、PCB、单片机等知识。为了获得精确的材料数据,成员们自学线切割技术制作零件;为了完成预期动作,成员们坚持不懈地一遍遍调试程序。也许很多同学都会有疑惑,仅凭我们现在所学的专业知识,很难设计出机器人,更不用说在全国性的比赛中获奖。队员魏传龙说:“有许多知识需要我们自学,为了学会一个软件,必须去图书馆借四五本书回来学习,这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从组队时的不熟悉到慢慢地培养默契,从出现状况时的不知所措到后来的应对自如,从屡屡失败后的灰心丧气到彼此之间的打气鼓励重新再来,这支队伍的每一个成员都有着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学习知识的道路上永不言弃,他们不仅在机器人设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更对知识技能有了更深的渴求。通过参与科技创新,他们切实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更加督促自己学好专业课程,同时锻炼了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努力拼搏 追逐梦想奋斗的过程总是苦与乐同行。在实验室里,全体队员刻苦攻关,累了就席地而卧,饿了就泡面充饥,条件非常艰苦,但他们不曾畏惧。因为他们知道,奋斗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清晰的目标常常能够给予人们强大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暑假里,队员们都放弃了丰富的暑期生活,选择留在实验室积极备战。刘峥嵘仅仅在家呆了一个晚上,嵇洪强谈起自己的作息时间表时说,基本上都是早晨起床就跑去实验室,晚上有时候忙到凌晨两点,就只好睡在实验室里。
  梦想是前进的动力。为了实现心中那永恒的梦想,他们用智慧点燃火把,用辛勤开凿道路,用认真描绘蓝图,用刻苦积累材料,用恒心创造奇迹。团队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有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并且在一个大家庭似的和睦团结的氛围里,这样一个团队始终坚持着向梦想不断前进的步伐。队员崔震锡说:“我们共同的目标就是把课题做好,尽管忙点累点,但感觉有干劲很充实。实验室就是我们的家,大家都很努力,那种为梦想而拼搏的氛围让人很振奋。”
  享受过程 绽放美丽朝阳从不因无人关注而放弃升起。他们在实验室这片属于自己的领地上埋头苦干,也许很少被人关注,但大家在科研过程中享受着独有的快乐,也让青春绽放得更加美丽。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队员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个沉甸甸的奖杯,还有那更珍贵的友情和难忘的人生经历。而这些,也将成为他们人生旅途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最初的方案设计到零件的选择加工到模块的分工再到程序的测试,这中间都包含着反反复复的实验,不断的修改和调整,甚至在某些时候完全放弃某一个方案都是有可能的。当谈到获得这样优异的成绩要感谢的人时,他们说要感谢老师的精心指导,无论多忙每个星期都会定期去指导实验,还要感谢齐奇队的老队员的关心、帮助和支持。在问及获奖后的感想时,他们说,其实最重要的是享受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参赛的对手也成了很好的朋友,这份友谊也是比赛中难能可贵的收获。
  他们是一群快乐成长的孩子,他们是一拨执着追求的青年,怀揣着共同的梦想和对机器人的热爱,组成了一支优秀的队伍,在反反复复的实验中坚持下来,最终赢得了属于自己的那份荣誉。对他们而言,曾经的汗水与付出,换来的不仅仅是这份荣誉,更是追梦旅程里那份成长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