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尽心尽力 就是本份——记我校81届校友、大田一中校长林再生





  81届校友林再生从教三十年,从乡下到城里,从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成长为特级教师,成为现任的大田一中校长,付出了无数的汗水与心血,也收获了许多荣誉,其中两个殊荣特别令人羡慕: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其实,这些荣誉的背后,饱含着林再生多少的酸甜苦辣。
  向来话语不多的林再生很少谈及他的荣誉,更少谈起他那30年教书育人生涯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他觉得自己尽心尽力去教好书、育好人、治好校,就是最大的本份。
  本份,成了林再生从教最为朴质的追求。
  从走上讲台那一刻起他不想做一个平庸的人
  1981年,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他没能留在县城,分配到了素有大田“西伯利亚”之称的广平中学,偏居一隅,但没影响他的工作激情,作为“新生”的他,保持一种学习的状态,不但考取了福建师大首届数学本科函授,而且非常注重找身边同事学习。
  刚到广平时,不论是数学学科,还是其它学科,只要林再生没上课,总是找着机会去当“学生”,听一些老教师的课,善于跟他们沟通交流,从身边的老同事身上学到了书本所学不到的东西,不但有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教学业务上的知识,还有做人做事做管理等内容,令他增长了不少见识,少走了许多弯路。
  自从走上讲台那一刻起,他特别重视言传身教:言语、兴趣、性格、人格等,他觉得自己一言一行都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孩子。他有自己的见解:当老师首先学生要喜欢你,并且喜欢上你的课,以人格魅力和精湛业务感染学生,成为一位好老师就是水到渠成了。
  1985年中考,他所教的班级数学成绩各项指标都名列首位,考入县一中有23人,创下了广平中学历史纪录。
  1986年秋,教学突出的他调到了大田二中担任高中部的教学任务,3个教学班,学生底子薄,又是的超工作量,还担任年段长、班主任,但年轻的他没有丝毫怨言,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沿着自己的“做一个有价值、有责任的人”信念行走着。利用住校之便,他经常将为一些学生“开小灶”,是学校里公认能玩能干的“狂人”。
  回首这些往事,他觉得8年的乡镇从教经历,让他的人生收获了许多不可多得的“财富”:敬业、宽容、大度、谦虚、低调、善待他人……1988年秋,一纸调令,他步入大田一中执教,他始终秉承着好学、敬业、谦虚等风格,很快融入了一中的团队,他的教学能力也逐步得到了显现:1992年在高考,他执教的班上学生不但考出了三明市唯一的满分卷,全班数学学科平均分也是高出他人一筹。
  以教成名,他连续八年战斗在高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业绩斐然。他不断被委于重任:年段长、教务处副主任、副校长、支部书记。
  身为一校之长他只想做一个平常的人
  自从1995年担任副校长后,他一边站好自己的教学岗位,一边接触学校的管理工作,谦虚好学,积淀了许多的管理经验。2001年,他升任校长,他坚定“学业成绩影响一时,品质人格决定一生”教育信条,从长计议,不断探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把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落脚点和归宿点。
  治校方略上,林再生不主张做颠覆性、革命性的变革,遵循教育规律和学校实际,倡导在传统的基础上再造新传统,形成“秉承、创造、发展”稳健风格,确立“全面发展,有所见长”的办学理念,集思广益,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实验。
  林再生在探索教学管理中,牢牢握住教师队伍的建设,想方设法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作为三明市一所知名学校,他特别注重培育教师的生命自觉———明自我,明他人,明环境。帮助老师们分析优势在哪儿、劣势在哪儿、潜势又在哪儿,并反复强调:高考不只是高三年的事,而是高中三年的事,应该对高中三年进行一盘棋谋划。这一理念适时贯彻到了全校教学工作中,教学成绩明显得到了提升;十年来,备受关注的高考成绩始终保持在全市的前列,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成为名副其实的高考大户。但他谈到各种成绩时,他总是说:这是能力协作的结果,我只不过是尽了本份而已。
  在探索德育教育中,林再生不断完善安全教育、生命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诚信教育、养成教育、礼仪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多方位教育,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德育教育体系,加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素质教育的成效。主张“成人、成才、成就、成功”的体验教育,比如围绕法纪教育,林再生提出“带法回家”的活动思路:律师、法官、检察官、民警为兼职教师,前来讲授法律常识,提高学生们的法律意识;在校园电视台设立本周说法,将身边的案例搬上银幕;组织引导学生们利用假期走村入户,给家人、身边人讲解法律常识,让学生们自觉地去学法、知法、用法,又锻炼了他们的交际、口才等综合能力,践行知行统一的教育思想,成为省市法制教育的一个特色和典范。
  林再生在对同事与学生的交流中做到举重若轻、举轻若重相结合,率真直言,提出“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的管理理念;在新课程实验中,创设了分工协作与整体推进的实施机制、评价反馈与激励完善的发展机制、常规保证与研究创新的动力机制,鼓励同事大胆干事,授权不授责,困难责任自己来扛。通过主题共研,规划共谋,资源共享,文化共建等方式,构建了以国家课程为主干,以特色课程为补充,以课程教育为主渠道,以多元评价为手段,既满足学生共性需求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体系。近几年来,林再生所倡导的“实实在在地耕耘,欢欢喜喜地收获”成为学校文化的一个主流。
  林再生说:教育是一项良心的事业,就意味着要坚持在做人、做事、做学问、做管理上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这就是本份。
  他,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人。
  (大田县委报道组张知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