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志愿者在火车站出站口迎接新生到来
喷泉飞溅,鲜花吐艳。9月2日-3日是我校2011级新生报到的日子,丹桂飘香的校园沉浸在一片喜庆和欢乐之中。红色的欢迎条幅、带着祝福话语的彩色气球、写着温馨提示的指示牌在一片繁忙、井然有序的接待氛围中随处可见,面带微笑、热情服务的志愿者在往来穿梭,他们与迎新的老师一起用饱满的热情欢迎着2011级新生的到来……
火车站———24小时的守候
“真没想到,凌晨4点钟下了火车,一出站居然就看见学长学姐们高举着‘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牌子在迎接我们!”谈到与中南林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来自吉林的李同学坦陈感到特别温馨。为了使每一位中南林的新生都能安全、顺利地到校,让每一位来自远方的学子在踏上星城长沙的那一刻就有回家的感觉,学校在火车站出站口旁边设立了24小时“全天候”的迎新接待点,新生一出站即可看见。9月1日晚上,记者跟随志愿者一起前往火车站进行了迎新体验。承担火车站迎新工作的主要是来自我校学生会的志愿者。由于许多乘坐火车的新生及家长可能在深夜甚至凌晨到站,志愿者们采用了“两班倒”的通宵工作方案,每班安排4到5人,保证新生及家长在任何时候到来都有人接待。对于白天忙碌的人们,长夜漫漫更加难熬,记者禁不住打起了瞌睡,昏昏沉沉地睡着了好几回,但每一次醒来,看到志愿者们仍然一丝不苟地守候在那里。对于每一位到来了的学生和家长,他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学校有安排,明天早上7点半有校车来接,请您先休息一下。”未雨绸缪,之所以能把服务做得如此周到,与之前精心、细致的准备工作是分不开的,学生会副主席宋禹桥告诉记者:“学生会每年都会认真总结迎新工作,今年的迎新工作做得比较周密。”
记者看到,整个迎新过程在志愿者的引导和调度下井然有序。首先,校学生会志愿者引导刚下火车的新生在接待处签到,接着校文明督察队的志愿者护送学生和家长去学校大巴等候点上车,统一送达学校。志愿者们服务热情周到,看到有携带笨重的行李的,二话不说就帮忙扛着,叮嘱检查带好随身物品,介绍入学流程,让忐忑不安的新生和家长们“轻装上阵”,感受到了宾至如归的温暖。与往年不一样的是,今年学校为每辆迎新的大巴车都配了一名志愿解说员,向车上的新生及家长介绍学校概况、开学报到安排、新生的注意事项等,并提供咨询服务,方便了新生了解报到常识。已经是下午2点了,一位学生家长得知志愿者都还没吃饭时,深受感动,连连表示:“你们真是辛苦了,谢谢你们!”满脸对志愿者工作的理解和感激。 (学记团 李平石)
报名点———全方位的护航
当满载着学生和家长的大巴驶入校园时,总能看到一拥而上举着各自学院牌子迎上来的志愿者,他们接到人后笑逐颜开,带领新同学到报名点登记注册。新生在完成了保险办理、资格审查、领取“校园一卡通”等程序后,就在各学院志愿者的引领和帮助下直接入住寝室。记者看到,整个流程被安排得清晰流畅,每个点的志愿者和负责入学手续办理的老师各司其职,配合默契。为了保证新生的财产安全、规范迎新工作,学校进一步严肃了迎新纪律,严格落实了“持证迎新”的规定,在校门口、新生报到处、校园主干道,处处可以看到佩戴着“迎新工作证”的志愿者们繁忙而热情的身影。“同学们非常热心,来到这里就像到家了一样!”一位远道而来的家长带着惊喜由衷赞叹。
生源地助学贷款是国家为了确保考上大学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至于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上不起大学的重大举措。今年迎新期间,学校特意设立了“生源地入学贷款办理点”。一大早,记者就看到已有大批前来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新生在排队等候。现场服务的志愿者正在维护秩序:“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程序非常简单,只要在生源地办齐了相关手续,持有相关材料,将信息录入电脑系统就可以了!”“目前办理了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新生已有五百多,办理的原则是只要情况属实,来一个我们办理一个,要保证每一位新生都能顺利入学!”学工部贷款中心的老师向记者介绍。此外,学校延续了多年的“绿色通道”也依旧畅通,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在提交了相关证明后,学校将允许其缓交全部或部分学费及住宿费,并根据相关规定在入学以后协助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等,通过不同措施,切实解决贫困生的后顾之忧。
在新生报道期间,人为的交通压力也是急剧增加,为了保持道路畅通,维护交通安全,军事训练营的学生教官们担当起了“交通警察”的责任。他们分别在东园和西园交通要道设立了“交通协管站”负责人员的调度及紧急事情的处理。新生一进校门就可以见到这些充满活力的“绿迷彩”在紧张地指挥交通。除此之外他们还负责招新点会场秩序的维护,操场中间一位女“教官”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她早上8:30开始执勤,中午短暂休息后又继续顶着毒辣的“秋老虎”站岗。当被记者问到长时间的站立是否太辛苦时,这朵“军中绿花”稍稍有些羞涩,莞尔一笑说:“不是说痛并快乐着嘛!因为快乐我一点也不觉得辛苦!”(学记团 袁欢 赵晶晶)
寝室里———我们是一家人
很多迎新的志愿者把新生送进寝室,帮忙安顿好行李后就匆匆离开。望着志愿者远去的背影,让人感叹“相逢何必曾相识”,但同学间友情已经开始萌发,新生们的寝室渐渐变成了最热闹的地方。一些本学院或本专业的学长学姐充当起“编外”志愿者,亲切地走进每个寝室,开展“新老生传帮带”和“与家长面对面”等活动,建立新老同学友谊,共创和谐环境。大一新生对大学各种事物都因陌生而好奇,生活上、学习上的问号一箩筐,“湖南菜到底有多辣啊!”“我能在大一时参加英语四级考试吗?”同时,也对即将开始军训的满是疑问和期待“我们军训有几天啊?”“教官严厉吗?”对于这些自己入学时也曾经很懵懂的问题,学长学姐们都耐心而细致地予以解答。
在寝室里,新生之间也开始了彼此之间的熟悉和交往。毕竟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有着各不相同的生活环境和成长背景,如今有缘才相聚到一个班,一个寝室。商学院来自常德的杨同学提前一天住进了寝室,但她坦言在室友们还没到来之前,她心中是充满着期待和些许的不安,直到与寝室内的姐妹们都一见如故,才感觉心安。现在她们已经是天南地北,无话不说。记者采访中还意外见到了湖南邵东的赵同学及汨罗的赵同学,“我感觉自己很幸运!”说起高考经历,赵同学说,因为他们顺利通过了之前我校举行的第一次自主招生考试,在录取时获得了20分的优惠,从而在高考卷面分未达到我校投档线的条件下,也顺利地被录取到了自己理想的专业。而当记者问他室友们都来自哪里时,他的回答则显得有些含糊不清,显然同学间彼此间还需要更深地了解。不过学长学姐的以往已向他们证明,正是经过这种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的相处和了解,会让他们在中南林这个大家庭里成为相伴四载、相知一生的至交笃友。(学记团 刘敏 吴佳 李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