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月到中秋分外明———与留学生一起过中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一个家人团聚的节日,又勾起多少人的思乡情结。在我们理工大这个美丽的校园里还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漂洋过海,踏上一片陌生的土地,不远千里来求学。蓝眼睛、棕眼睛、黑眼睛,白皮肤、黄皮肤,黑头发、黄头发构成了一个整体:留学生。
  中秋节到了,按照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规定,我们放假一天。离家近的同学选择了回家与家人团聚,共度中秋佳节。离家远的同学则选择几个人一起小聚一下,不过独自过节的人也不在少数。而留学生呢,他们千里迢迢来到中国,选择了留学就选择了独立、坚强,虽不能与家人团聚,但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与友人共度佳节。
  为了让留学生能较快地融入中国文化的氛围,学生国际交流协会于9月9日举办了一场中外学生共度中秋的交流晚会。和以往晚会不同,留学生是本次晚会的主角,是众人关注的焦点。有的留学生是初次来中国,所以让他们了解中秋节的含义是很重要的。而说到与中秋节相关的美丽传说——嫦娥奔月,他们更是兴致勃勃。当然也会出现搞笑的画面,外国友人会提出奇奇怪怪的问题,比如嫦娥奔月难道是因为吃了月饼吗?吃了月饼就会变成神仙吗?接着就会有留学生拿着月饼,遥望星空,想象嫦娥奔月的情景,不免还会有人把自己想象成嫦娥,吃着月饼,飘飘升空。他们的想象力是我们无法猜测的。各种形式的精彩表演,不断吸引他们加入这样热闹的场面。中外学生合唱中文歌曲,第一次合作却充满着温馨与默契。拼对中国地图,比知识,比速度。当然也会闹笑话,有的留学生张冠李戴,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载歌载舞,欢声笑语,他们用舞蹈、歌声,传达着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对家人的思念与美好祝福。虽然他们的汉语还不那么流利,但他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着我们。虽然只是为了台上短短的几分钟,他们却把一句句歌词记了数遍。来到中国求学,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无比热爱,他们愿意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中国文化,学习中国文化。身为中国人,听到他们这样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深感骄傲与自豪,但更多的是一种感动。中外文化交流需要他们,也需要我们,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
  中秋节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全家团圆的日子,但中秋节并非是中国独有的节日,很多国家都会庆祝这个节日,只不过庆祝的方式不同而已。通过对留学生过中秋节的采访,我们了解到很多国外过中秋节的相关知识。在韩国,最重大的节日是元旦,而中秋节也是他们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中秋节又被他们称作“秋夕”,仅次于春节。韩国没有月饼一说,所以中秋节他们不吃月饼。在中秋节这天,他们以松饼为节日食物,家家蒸食并互相馈送。松饼形如半月,用米粉制成,内馅是豆沙、枣泥等,因蒸时垫有松毛而得名。到了晚上,一边赏月,一边进行拔河比赛、摔跤比赛,或者是歌舞表演。年轻的姑娘们穿上色彩缤纷的节日盛装,欢聚在大树下做“布伦河”游戏(即荡秋千)。与中国人吃月饼不同,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日本人的吃月饼赏月与我们的“举头望明月”也是有区别的。他们一般是欣赏着湖中月的倒影吃月饼,如果身边实在没有湖,那也没关系,他们会选择倒一杯茶水,看着水中的影,回忆家乡的点点滴滴。来自不同国度的留学生,他们都有各地的传统习俗,尽管方式不同,但都讲述着思亲怀旧的故事。
  来到中国,和中外友人一起过节,不同届的留学生感受是不一样的。刚来中国的,内心最难以割舍的就是对父母的思念,对家乡的留恋,一个越洋电话就会让他们泪流满面。就像我们在外求学一样,除了学业的压力,还有更多的是水土适应等问题,居住环境、季节变化、饭菜口味,都需要他们自己尽快去适应。韩国人不喜欢过重的口味,所以他们吃不惯这边的饭菜就会选择自己做饭。而来得较早的留学生已经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在慢慢适应这样的环境。他们的思乡之情不会减退,只是更懂得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他们也越来越喜欢中国的文化。考虑到中外文化的差异,学校在各个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从他们的居住到饮食。学校同样尊重各国文化的差异,节假日对他们的活动也没有太多的干预。
  除了为他们举办交流晚会,中秋节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发月饼,吃月饼。学校为留学生准备了不同口味的月饼。看着用红色的精美盒子包装的月饼,留学生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品尝着中国的特色食品,他们内心有说不出的甜美与喜悦。点头、竖大拇指、微笑,成为他们的习惯性动作。
  月到中秋分外明,人到中秋思乡切。独在异乡的留学生们更是思乡心切。我们给他们送去祝福,他们给我们带来欢乐。愿今后的每一个节日,中外学子都可以共度佳节,共享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