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2011年8月21日,上海师范大学第七届研究生赴贵州 支教团圆满完成支教任务,返回学校。本届支教团由来自 人文与传播学院、数理学院、生命环境与科学学院、马克 思主义学院、商学院5个学院的10名研究生组成,在为期 31天的支教活动中,支教团团员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 程辅导,









  课上课下并重点燃希望之灯支教伊始,支教团团员就碰到了困难,当地的饮食偏于辛辣,与支教团一些成员的饮食习惯不同,不过,生活上的困难容易克服,更大的困难出现在课堂上。安龙一中的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山区,性格腼腆,不善于与人沟通,志愿者们遭遇了支教初期的尴尬,课堂教学无法顺利进行。为了尽快走出困境,支教团的团员与同学们进行更为广泛的交流,不但在课堂上传授给他们新鲜的知识与实用的学习方法,而且在课下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讲述自己的故事,分享彼此的经历。支教团团员的坦诚与亲切,很快产生了效果,他们与班级的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们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样的良好关系使学生更加信任支教团团员,很快向志愿者们敞开心扉。
  很多学生向支教团的志愿者反映自己在学业上的问题,由于初中所学的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升入高中后学校师资力量又有限,老师很难照顾到所有的同学,一些同学功课越落越多,最后自己都丧失了学习的信心。为了解决同学们的问题,支教团团员利用自身的专业特长,为学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业辅导:有的老师寻找学生学习上的薄弱环节,通过例题的讲解把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有的老师则侧重学生的心理辅导,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发觉自己的潜力。很多志愿者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学生进行课余辅导,帮学生答疑解惑,有的还登门进行义务家教。
  在辅导交流的过程中,支教团的志愿者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所学所悟告诉学生,不仅传授给他们知识,也帮助他们树立了信心,点燃了希望之灯。各类课外活动提升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之外,志愿者们还为当地的孩子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素质拓展活动。
  “贵州梦想”铜锁许愿仪式让学生们思考人生,树立理想目标,为了梦想而奋斗;“托起希望,点燃梦想”文艺汇演由安龙一中学生社团和支教团团员共同参与筹划演出,拉近了师生距离,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安龙一中“飞羽”杯羽毛球联赛是支教团结合当地条件以及学生愿望而举办的。在筹办过程中,大家群策群力,一起制定比赛项目流程,置办比赛用品和奖品,制作海报,铺设场地,每一个人都乐在其中,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理想与心愿征集活动,帮助学生思考未来,设定人生奋斗方向,当志愿者们翻看着一张张满载青春理想的纸片,他们的心被学生真切的愿望所打动。每一名支教队员,对此次支教团的任务与目的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托起希望,点燃梦想”不仅仅是要上好每一节课,更重要的是要给予学生自信和希望,并教会他们要坚定地走下去。
  支教团还在学生中间组织了“减压训练营”、“安龙一中达人秀”、“英语角”等素质拓展活动,开设了“高考志愿填报指导”、“英语学习方法指导”、“中外文化比较”等公益讲座。这些活动均以自愿参加为原则,保证了师生间自由开放的交流关系。通过这些活动,搭建平台,让不同年级、班级的学生互相交流,达到拓展交际,开阔眼界,启发思维的目的。在游戏竞赛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正如安龙一中校长黄显碧所说,“上海师范大学的支教老师们不但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同时,他们也十分关注学生的课外生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学生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各式各样的兴趣爱好,又为紧张的高中生活增加了欢乐的声音。”教学互动交流提高自身能力贵州支教活动为师大研究生提供了一个体现自身价值,学以致用的平台,但支教的31天不仅是付出的31天、奉献的31天,更是收获的31天、成长的31天。支教团团员、人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王凌楠说:“支教不仅让我们把平时所学用于实践,而且还学到了许多书本之外的知识,除了教书,教师更重要的责任是育人。青山绿水之间那群淳朴的孩子让我们的心灵变得更加澄澈。我希望在把知识带给学生的同时,也把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带给他们。虽然,只有短短一个月的支教时间,但是我们所有支教老师结下的友情却是永远的,我们对需要帮助孩子的满腔热情是永远的。
  数理学院计算数学专业丁泽楠,支教时任教数学,周课数14节。丁泽楠说:“我没有辜负他们的渴望,一个月的时间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他们在轻松欢乐的氛围下学习,同时也和他们畅谈人生,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希望他们都能走出一片自己的天空。这注定是我人生中最精彩难忘的一笔。”“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看到同学们课堂上渴求知识的眼神以及课下逐步的努力和进步,我也感到耕耘后的欣慰,收获颇丰。”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金黎琼说。生环学院有机化学专业高飞表示,一个月的支教让他充分体会到山区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和山区老师工作的辛勤。在每天的教学过程中,孩子们渴望求知的眼神是激励自己努力工作的最大动力。商学院国民经济学专业卢小涛说,我们支教的队伍虽然很小,但撒下的却是一颗阳光的种子。
  支教团志愿者认真聆听安龙一中每一个教研组的公开课,积极与对接教师交流经验、切磋方法、改进理念,从一线教师身上,汲取教学经验,提升自身能力,在支教团内部还开展互相听课的活动,相互之间查缺补漏,共同进步。
  支教的同时,志愿者们还在当地开展了安龙一中学生英语学习情况调查、暑期安龙一中学生学习生活情况调查等调研活动,以期达到了解当地教育状况,丰富社会实践的目的。支教扶贫一体托起未来希望安龙地处少边穷地区,系国家财政补贴的贫困县,经济比较落后,贫困成为制约当地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
  研究生支教团在支教同时,积极为当地贫困的孩子们给予力所能及的经济帮助,早在赴贵州之前,他们就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我校师生爱心捐赠的衣物和书籍,整理打包后,带往安龙,支教团的每一位成员还自费为安龙的孩子们带去了一些小礼物。
  为了更好地利用各类资源为贫困的孩子们寻求社会资助,志愿者们把贫困学生的资料发在“阳光种子行动”网站的公益博客上,他们还走到各单位去实地宣讲。2009年争取到了三一电机与系统有限责任公司的员工对三名贫困学生的长期帮助,令人欣慰的是这三名同学都考上了大学。在支教活动的感染下,2010年,三一集团更多的员工加入到支持西部学生的队伍中来,资助了云南省的30名贫困小学生。
  志愿者们还从精神上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教给学生情绪调试的方法,鼓励他们克服目前的生存状况,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链接>>>从2004年开始至今,研究生贵州支教活动已经有七个年头了。该活动最初由我校人文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孙景尧教授发起,孙教授先后四次亲自带队前往贵州安龙支教讲学,不断为少数民族师生送图书、送资料、送教学经验,真诚地为西部学生奉献着自己的爱心。2005年,应安龙县教育局和安龙一中的联合请求,我校派出由1名教授和3名博士组成的支教小组赶赴当地,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2006年,通过我校教育基金会的积极联络,我校与伊顿(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实施西部公益项目,研究生暑期赴安龙支教活动正式立项启动,支教团成员每年定期面向全校研究生招募,对专业基础和教学经验都有严格要求。支教的同时,每年还向当地捐赠教学设备和大量图书。2010年研究生们开始将阳光种子行动的“千元计划”带到当地,帮助当地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以专业知识服务校园社会,以志愿精神提升学术品格,研究生志愿者们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既以专业特长,展示了我校研究生的风采,同时在支教的过程中,在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中积累了宝贵的资源。
  七年的坚持,七年的收获,六十多名研究生志愿者课上课下,向数以万计的安龙学子传播知识,和数以百计的安龙教师切磋教艺,交流教学理念。研究生志愿者们还通过自身的求学经历,激励更多的学子勤奋苦读,成长成才。在安龙的青山绿水之间,穿梭着我校研究生志愿者们家访的身影;在安龙孩子们的心中,闪烁着我校研究生志愿者们点亮的希望之光;在我校研究生志愿者的求学路途上,安龙支教也帮助研究生同学树起了职业起航的风帆,成全了研究生们志愿服务的心愿,构建了研究生同学了解社会的平台。
  情牵安龙!感恩安龙!接力安龙!(研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