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武陵山区又一“峰”———记我校哲学研究所所长、哲学学科带头人易小明教授





  学术之路是清贫而寂寞的,20多年来,经过他的思维耙耕过的学术领域里根枝清晰,一路疏朗,一路芬芳,而他在现实生活里却一路艰辛,一路寂寞。及至中年,当他站在生活里回首,常常笑叹青春已然逝去,而自己竟还不知个中滋味。不过,他的学术原野上却早已硕果累累。至2010年,已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且结题均被评为优秀,由此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通报我校进行表彰,还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课题1项,省级课题11项。在《哲学研究》等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60余篇被权威刊物转载或摘录,11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著有《社会差异研究》、《文化差异与社会和谐》等著作4部,执行主编《湘西文化大辞典》。获省部级科研奖励6项。他就是我校哲学研究所所长、哲学学科带头人易小明教授。
  易小明,1965年3月出生于湖南龙山县洛塔乡一个普通土家族家庭,兄妹7人,排行老六。性格深受父亲影响,自小倔强自强,酷爱自由,追求平等。洛塔多山,人们生活艰苦,他小时家贫读不起书,15岁时便入煤窑挖煤挣学费,深感人生之悲悯。
  1984年考入湖南吉首大学中文系,通过逻辑学课程对哲学产生浓厚兴趣,并尝试运用哲学思维探究现实差异之根源,毕业论文《差异与善的起源》得到指导老师高度肯定,信心大增,决定从事差异研究。
  1988年毕业留校于学报编辑部工作,1992年到凤凰县柳薄乡参加农村社教,期间系统阅读马恩选集,酝酿申报《差异与共同富裕的哲学思考》课题,得到著名伦理学家唐凯麟先生的鼓励和指导,1993年获得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立项。
  1993年7月,第一篇关于差异研究的论文《人的差异与共同富裕》在核心期刊 《社会科学》发表,从此,他便一头闯进差异研究的荒野,在那里安营扎寨,建城筑堡,独自将一面书写着“差异”的大旗在学术界高高擎起。
  在人烟稀少的学术荒地里他一路躬耕,对“差异”作出了自己的明确界定,并令人信服地论证了差异是事物固有的存在状态,矛盾只是差异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他还从政治、历史、阶级、人的本质、道德、心理等诸多方面对差异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创新观点。如他提出人是类、群体、个体三重存在的统一,社会发展是人类由类束缚经群体中介而达个体自由的分化和个体向群体和类归附两者相向而行并不断走向三者和谐统一的过程;人的类本质、群体本质对应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人的个体本质对应着生产资料个人私有制形式,公有制和私有制均有人性之根基;公平和效率关系问题实质上是人之同一性与差异性关系在人类社会中的动态发展等等。这些学术观点发前人之所未发,引起学界同行的惊诧和侧目。
  作为一个学者,他认为必须具备 “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的思维方法、强烈的创新意识”,作学问必须在勤奋的同时追求思维的精进,他这样要求他的学生,自己也在这种勤奋和精进中不断淬炼自己的思维,他认为他在35岁左右完成了思维的蜕变,思维开始变得成熟有力。
  他在学术上一直坚持理论研究必须从人之存在的根基处着手,必须具有观照实践之指向,因此,他的学术成果往往具有强劲的现实穿透力,格外引人注目。如论文《差异与共同富裕的哲学思考》观点被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引用,并获湖南省优秀社科课题成果一等奖;论文《论差异性正义与同一性正义》发表在《哲学研究》2006年第8期,被多次引用,并于2007年获得湖南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专著《社会差异研究》一书出版后,《光明日报》、《哲学动态》、《博览群书》、《中国大陆研究通讯》(台湾)等纷纷发表书评予以高度评价;《文化差异与社会和谐》一书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赞助出版,上市一月便销售一空,并于2009年获得湖南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有关人的三重属性研究的系列论文如 《人的三重属性的生成样态》、《人的三重属性的变化发展规律》、《人的三重属性与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等10余篇,观点多次被引用,并被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等收录为重点阅读文章;论文“人的三重属性与社会正义研究”得到德国著名伦理学家、生态伦理研究协会副主席底特本巴赫的高度评价,认为是一种角度新颖且富有说服力的研究。
  由于研究成果突出,1996年破格晋升副研究员,2000年破格晋升研究员,成为当时吉首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之一。2002年被评为湖南省首届青年社会科学家。2005年入选湖南省学科带头人。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009年被评聘为中南大学“升华学者”、博士生导师,成为该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升华学者”第一人。
  在向学术的荒原不断掘进的同时,他在学业的道路上也一直孜孜以求,奋进不已。1994、1995年先后于复旦大学、北京大学进修伦理学、宗教哲学;1997至1999年于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硕士研究生班学习;2000至2003年于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师从唐凯麟教授学习,获博士学位;2004年作为教育部公派高级访问学者留学德国;2005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师从李德顺教授,并于2008年出站。长年以来,他一直坚持每天至少6个小时的学习和写作。
  在工作上,他同样精益求精,同样出色。在学科建设方面, 2001年主持组建伦理学科,成立伦理学研究所,2003年获得伦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得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主持的“差异与和谐社会研究中心”获批为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并于2009年评估为优秀,2010年5月,湖南省委宣传部将 “差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增列为重点研究基地,吉首大学哲学学科在省内同类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学报工作方面,自1988年以来一直在吉首大学学报编辑部工作,任学报主任10余年,将学报由原来的季刊发展为双月刊,连续5年获得全国学报百强,转载率在全国学报类排名29位,并于2008年进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他在吉首大学土生土长,早已对家乡的母校产生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尽管有不少“大地方”给他开出了非常优厚的条件诚挚邀请,但他都一一婉拒,他的内心一直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想尽己所能,让母校变得强大。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来自大山深处,秉承山之灵气,学术中的他如山一般倔强,山一般执着,生活中的他又如山一般直爽,山一般真诚。他,已然屹立成武陵山区又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