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记“2010年度良师益友———我最喜爱的导师”裘进浩


  “知识改变命运,勤奋奠定人生,性格决定成败”,从学生时代起,他就一直以此激励自己,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如今已是知名智能材料与结构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他,真正做到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他就是我校智能材料与结构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裘进浩教授。
  科研领域的“谦逊学子”
  谦逊是裘进浩留给周围人最普遍、最深刻的印象,在他身上,除了学者对于自己研究领域的一贯的热情外,就是那份发自内心的谦逊。他总说,智能材料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科学,当他留学日本第一次接触这个领域时,还抱着怀疑的态度,如今经过多年研究探索,裘进浩已成为智能材料与结构领域的专家,但是他始终将自己看作是一个在此领域不断摸索的学子。裘进浩的办公室里有一整面墙的书柜,他看着这些书说:“基础知识很重要,特别是数学和力学。”由于本科阶段裘进浩攻读的是机械设计专业,数学功底不够深厚,所以一有空他就会静下心来自学偏微分方程、概率统计等知识。
  裘进浩认为,做科研最忌讳急功近利,因为科研是一件必须“花时间”的事情。有一次,裘进浩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推导一个非常复杂的公式,但是一开始他并未找到规律,再加上平日里工作繁忙,在抽出来的一点点时间里根本没法深入思考,好不容易理出的思路又一次次被否定。于是,他暂时搁置了这个问题,直到假期有了充分的科研时间,才最终将问题解决。
  实验室中的“工作狂人”
  或许是出于对科研的那份谦逊与热情,裘进浩是个绝对的“工作狂”。他平日里从来没有休息日,即使大年三十还在办公室,有时则牺牲午觉时间自学相关知识,查阅该领域最前沿的进展。裘进浩一旦进入工作状态便废寝忘食,经常错过食堂开饭时间而随便买个蛋炒饭草草作为午饭。
  说起这些,裘进浩很淡然:“这是留学时就有的习惯了,太投入就忘了时间,而且搞科研贵在坚持,断断续续是做不起来的。”
  身教胜于言传,裘进浩兢兢业业的科研精神和忘我的工作热情也感染了他的学生。有一次,课题组一个学生的研究遇到了瓶颈,当他把困难告诉裘老师后,裘老师发现这个问题在他之前看过的某篇文献中有详细解答,于是,他连夜回去查找,并对文献作了详细的说明和解释后交给了学生。据该同学回忆,收到文献时已经是凌晨了,但是看着裘老师这么用心,自己也熬夜把问题解决了。
  学生心中的“良师益友”
  在学生心中,裘进浩是一位“严师”。过去,实验室每周都会开小组会,由同学们汇报研究进展,而现在裘进浩将这种单向的工作汇报改变成了双向式的交流讨论,以此让学生接受更直接的指导。另外,在学生的论文发表前,裘老师无论多忙,都要逐字逐句批改,不放过任何一个错误,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对于公式和数据,更是经常亲自用Maple一一验证。
  他的一位研究生说:“在论文发表前,裘老师为我修改了十几遍,当发现一组实验数据有点问题时,他告诫我要反复做实验,并对数据画图验证。”
  裘进浩的负责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兴趣培养上,在确定学生科研方向时,除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自身特点外,他还特别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希望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裘进浩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平日里去实验室帮助学生解答问题时,他并不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请他们把现象记录下来,分析理论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差异,然后发现错误,确实没有思路时他才会再给予学生提示。
  当然,在学生心中,裘进浩还是一位“益友”,他从不轻易批评学生,而是像一位长者一样和大家谈心,教学生如何做人,做好人。今年他的一位学生的母亲患脑溢血住院,裘进浩带头捐助,给了学生最及时的关怀。
  在学术上一丝不苟,在生活中平易近人,裘进浩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认可和尊敬,今年3月份,裘进浩还被全校学生评选为“2010年度良师益友———我最喜爱的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