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就业创新工作发展———2010—2011年度我校就业工作纪实



又一批学生创业企业领取了营业执照 王之康 摄


  5月10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2010—2011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命名暨经验交流会,包括中山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和我校在内的全国50所高校被命名为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这是我校继2010年获得“河北省创业教育示范学校”、“河北省普通高校示范性就业指导中心”之后的又一就业工作殊荣。
  取得如此殊誉是对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肯定,那么我校究竟开展了哪些富有特色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呢?对此,本报记者对学工处进行了采访。
  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增强毕业生竞争能力为了进一步深化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进程,我校于2009年启动了 “海燕计划”。“海燕计划”取义高尔基笔下敢于和暴风雨搏斗的勇敢精灵海燕所表现出的顽强毅力和拼搏精神,意在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学生开展创业、参加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在实施“海燕计划”的过程中,学校方面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三结合、三搭建”的工作方法,走出了一条以提升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助学生成长成才的全新道路:把学生就业工作和人才培养过程相结合,着力搭建大学生创新教育平台;把学生就业工作和科技实践相结合,着力搭建大学生创业平台;把学生就业工作和经济发展形势相结合,着力搭建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平台。
  我校还针对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与培养计划在监控和反馈中出现的问题,经过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结合学校的总体定位与办学指导思想,于2008年重新修订人才培养计划,明确了以“精简课内学时”、“强化工程教育和专业教育”为目标的培养计划修订方案,逐步实现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从传授型教学向研究型教学、从教学科研相分离向教学科研相结合、从淡化工程和专业向强化工程和专业”的转变,使我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科学、务实。同时学校提出了“回归工程”,大力推进和实施“工程教育”模式,全面优化了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将“一学年两学期制”调整为“一学年四学期制”,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由空间去开展自主学习和研究,为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创造了更多机会。
  2007年,我校首批加入教育部CDIO教育改革计划,在河北省率先进行了CDIO教学模式改革试验。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我校积极总结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的成功经验,又成为河北省唯一一所入围教育部首批61所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的试点高校。2008年,我校成为第一批(也是河北省唯一一所)被教育部批准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地方高校之一。自创新项目开展以来,接受教育部资助金额达90万元,已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格局。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完成百余套研究报告,发表论文32篇,开发应用软件10余项,申请专利12项,制作实物样机30余件。
  被教育部和科技部确定为重点宣传的16个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的我校大学科技园已经在其园内建成学研产科技研发基地7家,大学生虚拟创业企业322家,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6家。科技园对进入基地的学生给予智力、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安排专业教师为学生提供经常性的咨询、指导和跟踪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并通过“燕山大学学生、教师创业网站”为创业学生和教师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信息服务。
  征集毕业生需求信息,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多年来,我校着眼于为国家培养输送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各行各业人才,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将毕业生就业纳入学校中长期改革与事业发展规划范畴中,始终以“增强就业竞争能力、保持高就业率、提高就业质量”为目标,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从毕业生就业渠道、校园就业市场、就业实习、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就业权益保障、就业管理、就业服务、就业分析等多方面入手,切实加强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为了促进学校各个学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均衡发展,我校每年编制《燕山大学年度就业市场白皮书》,全面客观地整理相关就业数据,对就业率、签约率、行业分布、区域流向等维度进行统计、分析与研究,并将其作为专业调整和招生计划调整的主要依据。此外,校就业指导中心每年都会以走访、参加招聘会和信函索取等方式征集毕业生需求信息。期间,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带领各学院多次走访河北、辽宁、河南、江苏、浙江及上海等省市用人单位,每年参加全国化工系统毕业生需求交流会、河北省毕业生市场会、浙江省人才市场会、长三角校企交流会、航天科技集团供需洽谈会等大型校企见面会。每年发送招聘会邀请函4000余封,用人单位通过信函反馈需求信息3700余条,涉及各类工作岗位近30000个。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在充分整合社会资源的基础上,努力创新,用多种手段开辟就业渠道,目前我校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其中,去年下半年以来,我校先后多次组织就业工作人员赴天津、石家庄、唐山、保定和珠三角等地区开拓就业市场。期间,走访用人单位100余家,为毕业生提供工作岗位近2000个。通过走访,一方面加深了学校和传统机械等行业用人单位的交流和沟通,另一方面也建立起学校和采矿、电力、建筑、交通、信息、金融、教育、卫生等行业用人单位的联系,使学校理科和文科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和领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宽。我校现有稳定的就业去向单位400余家,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武汉钢铁公司等主要的就业实习基地79个。此外,学校与中冶京唐公司、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等56个单位签订了联合培养和订单式培养毕业生的合作意向。
  我校还与原机械部部属六所高校 (河南科技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太原科技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组成全国性的高校就业合作组织,以共享大学生就业资源、拓宽就业渠道、消除大学生就业的校际和地域壁垒、打造就业平台为约定,加强行业体系内高校强强合作,整合就业市场资源,拓展就业市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通过联合举办大型就业招聘会,每年定期召开就业工作研讨会和就业工作协调会等,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就业资源共享。在保持行业特色,为国家重点骨干企业输送人才的同时,有效地促进了我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调整动态就业机制,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由于就业工作的长期性和专业性,部分学院如机械学院和电气学院已安排专人负责,定期组织本学院开展就业指导活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而在文科方面,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也时常与相关学院领导沟通交流,广泛争取意见,积极想办法拓展文科类毕业生就业市场,如加强文科专业毕业生理工科知识,大力宣传我校文科专业建设成果,与专业教师共同打造文科毕业生就业市场,提高文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等。通过不懈的努力,我校文科毕业生在这些年的就业情况取得了一定成果。
  此外,我校一直高度重视并关心和关注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和残疾人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为此我校实施扶助特殊群体就业的“温暖工程”,努力做好困难家庭和零就业家庭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工作。通过提供就业信息、就业见习、优先推荐、补助交通费、个体培训等形式,对特殊困难的毕业生采取“一对一”的指导和帮扶,仅近两年投入就业援助的经费就超过了14万元。
  在学校的扶持下,我校一批大学生创业、就业社团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机械工程学院的就业发展协会、文法学院的素质与能力培训中心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外,学校每年还定期组织学院负责人开展就业工作研讨会,相互交流就业工作遇到的问题和取得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全校就业服务体系的健全发展。为帮助即将走向职场的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择业方法和技巧,及时掌握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我校从2007年开始每年举办“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活动月”活动,邀请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的领导、成功校友和就业、创业领域的相关专家来校与学生交流,开展就业知识宣传展览、大学生职业测评与自我分析讲座、“成功之路”报告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和就业指导讲座等活动,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有利条件。本着毕业生服务于社会、报答于社会的理念,我校还积极倡导推进“基层就业”。为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的择业观,学校通过专题报告会、主题班会、座谈会等形式深入宣传党和政府有关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大力宣传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创业成才的先进典型,在分类指导的基础上,整体推进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近年涌现出“河北省百名风尚人物”优秀村官孟兆琪等一批基层就业的优秀毕业生。
  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以新理念提升工作水平为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我校还对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三到位”、“四化”、“就业专项”的工作要求,即做好就业工作资金到位、场地到位、人员到位,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全程化、信息化、全员化、专业化,开展“选聘到村任职”、“特岗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基层项目,切实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突出重要的位置,怀着对学生的满腔热情和无限关爱抓就业,提高质量和做好就业相互促进,以新的理念不断提升就业工作水平。面对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努力寻求毕业生就业的新对策,努力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加强与用人单位和相关地区人才市场的联系,积极拓展新的合作单位,广泛组织开展毕业生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活动,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通过编订就业指导服务手册、学生专业介绍手册、就业白皮书,组织开展职业生涯大赛,完善职业指导课程教材,开办学生就业讲座,组织就业心理问卷调查等方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完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就业指导教研室功能,使学生掌握就业、择业、从业的能力;开展职业咨询活动,为学生提供个体化、具体化的指导与帮助;继续开展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强调实用性和覆盖面;进一步落实“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和“河北省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工作,推动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积极创业;为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相对困难的毕业生提供就业援助工作,帮助“就业困难学生”跨越就业障碍;举办好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加强就业指导服务的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服务网的功能。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网络求职机会,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为了确保我校毕业生顺利签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组织学院走访了天津、河北、山东、陕西、甘肃等地区的用人单位,共举办大型就业洽谈会2场、专场招聘会约300场。在学校就业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我校今年的就业情况呈现出工科类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文科类专业岗位大幅增长的局面。到目前为止,我校大部分毕业生已签约完毕。
  面对新的挑战,我校将以“海燕计划”为契机,按照“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河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和“河北省普通高校示范性就业指导中心”的标准要求,紧紧围绕“优质服务年”开展短期和中长期就业服务与创新创业工作,切实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突出重要的位置,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推动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创新发展,把我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提到一个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