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兴微继绝为“因明”,只因心中有大爱———记第五届“雷锋人物”称号获得者张忠义教授


  “他,为绝学奔走相呼,费尽心力;他,关爱学生,无微不至;他,面对病痛,坚韧不屈。精深的学术是他耕耘的园地,莘莘学子是他心头的牵挂。用坚持承载理想,用微笑面对磨难。德高为师,是对他道德的褒扬;学高为范,是对他能力的肯定。他用切实的行动为明丽的天空画上一道绚烂的霓虹。”这是第五届雷锋人物评选活动给张忠义老师的颁奖词,也正是他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真实写照。行为世范:抢救绝学撒热情张忠义老师是我校文法学院哲学系的教授,他的名字不为太多人所熟知,而对于他的研究方向———因明,知道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因明是古代印度逻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的名辩学、西方的逻辑学并称为世界三大逻辑体系,但由于多种原因现在已成为绝学。自公元七世纪随佛教传入我国以来,因明几经盛衰起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即被我国政府列为抢救学科。一个偶然的机会,张老师接触到了因明,从此便与因明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就像季羡林先生说的那样,“因明学是一门冷学科,研究它既没名也没利”,但是张老师仍然献身于这门既枯燥又困难的学科,为抢救因明绝学而呕心沥血。
  自从与因明结缘之后,张老师就四处寻访名师,为它正名。与此同时,张老师创办了《因明》杂志,为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此外,他还筹办了梵文培训班,回归因明的话语本源,为因明研究培养后备人才。为了促进学术交流,张老师还积极组织因明学术会议,并亲自给每一位专家学者发邀请函。“邀请函上的每一张邮票都是张老师自己亲手贴上的”,张老师曾经的硕士研究生、现已毕业并留校任职的张颖告诉笔者。
  一个人要想做好一件事,就必须得倾注极大的热情,而张老师对待因明正是到了这样一种可以称得上痴迷的地步。他专注于因明的研究,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有关因明的问题。为了方便及时记下随时都可能思考到的问题,张老师会随身携带一些小纸条,有时甚至是从广告传单上撕下来的边角。张颖笑着说:“有一次我看见张老师拿出的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的字歪着扭着,一猜就知道是半夜想到了什么问题,摸着黑写下来的。”在周末和假期,为了更加专注地搞因明研究,张老师会坚持去办公室,把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正是由于这份热爱和痴情,张老师才一心扑到因明研究上,为它的“复兴”而贡献自己的全部精力。
  张忠义老师认为,因明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只是因为很多人都不了解才逐渐乏人问津,所以他一直都在想方设法介绍因明,扩大其影响力。一方面,他倾尽全力向自己的学生和那些对因明感兴趣的人介绍因明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他还积极写书,出版因明专著。张颖告诉笔者:“只要有学生去找张老师,就一定会得到两样东西,一样是糖,另一样就是书。他渴望更多人来了解因明。”
  在张忠义老师和其他因明研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因明研究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于2006年在我校挂牌成立,张老师任因明专业委员会主任;同时我校还成立了因明文献中心,这也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唯一一个因明文献资料中心,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因明的发展。张老师也因此被授予河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河北省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称号,他也是燕山大学文科目前唯一一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学为人师:为人为师倾真情作为一名学者,张忠义老师始终秉持着严谨的态度。张颖告诉笔者,张老师写的文章在交稿之前都会让周围的同事和学生帮忙审阅,懂文章内容的人可以提自己的意见,不懂文章内容的可以帮着改标点和错别字。张老师常说,文章拿出去是要给别人看的,不能有一点错误。作为一位因明学界的前辈,张老师拿出自己的文章让年轻老师和学生来修改、提建议,不仅体现出他对待学术的严谨态度,也体现出他的为人谦逊。
  对因明的满腔热情是一直以来支撑着张老师搞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的精神动力。在编写《汉传因明史论》一书时,张老师的身体状况已经欠佳,但是他仍然坚持在病床上校对书稿,并且不曾放弃给学生上课。由于身体虚弱,他只能慢行,即便如此,也会由于运动过度,到教室时头发都湿透了。但是,他依然坚持着多年来的习惯———至少提前15分钟到教室。在他病情十分严重导致说话困难的时候,也从未耽误过上课,而是提前准备好上课需要的资料,找一名学生给大家念。2009年夏天,张老师的病情加重,医生建议他立刻住院治疗,然而,他却硬撑着,坚持把所有课上完才去北京接受治疗。
  作为一名教师,张忠义老师一直都竭尽所能地帮助学生。生活上,他悉心照顾学生,时常给他们带吃的或带他们回家吃饭,逢年过节更是如此;学习上,他严格要求学生,并经常带他们参加一些学术交流会议,以增长他们的见识。张颖说:“我做毕业论文时十分顺畅,这与张老师平时的严格要求和给予我的知识积累是分不开的。”
  张老师对因明的专注与执着和为人为师的严谨态度,他身边的同事也是有目共睹的。文法学院哲学系主任刘叶涛副教授说道:“张忠义老师执着地献身于自己的教师职业和学术事业,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职业素养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他还介绍说,张忠义老师为人十分谦逊,做事公平公正,没有私心。张老师还特别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在担任文法学院科研副院长一职时,他总是给青年教师提供科研机会,帮助他们成长。
  “作为一位老师,他教会我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面对人生的坚强和勇气”,张颖如是说。张忠义老师生病期间身体十分虚弱,但是面对病痛折磨他却表现出了难得的坚强和勇气。病情严重时,他每做一个表情都很困难,但每次有人去看望时,他都会努力向来者微笑。
  这就是张忠义老师,一位默默地为因明绝学奉献全部人生精力,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令人钦佩的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