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报海三千,纸取一瓢


  各式各样的报纸中,总会有一种报纸寄托着你的感情,在这里,你可以满足兴趣,充实生活,徜徉思想……爱看报纸的人应该都会有这样的感悟与收获,因为爱看报纸的人都对报纸有一份深情。
  图书馆的杨叔叔喜欢看《平原晚报》,他家里订购《平原晚报》已经有七八年的时间了。每次下班回家吃饭的空余,他就会翻翻看看,读报纸俨然成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平时没事,我就看看报纸,充实一下生活。我喜欢看社会新闻,比如保险、工资、国家政策等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一方面了解了国家政策,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这些新闻来指导生活。”在图书馆工作的他每天都会看到图书馆的西南角有一些人在专心致志地看报纸,杨叔叔表示:“我非常支持同学们看报纸,既能在学习之余换换脑子,又能了解国家最新政策。
  作为学生,不能读死书,死读书,必须要有责任意识。”
  相对于女生而言,体育报上的各种风云赛事和人物无疑更受男生的青睐。初中时期的付威在哥哥的耳濡目染下喜欢上了《篮球先锋报》,后来渐渐发展成“不可阻挡”的个人兴趣。
  如今,已经大二的他,在谈起《篮球先锋报》时滔滔不绝:“韦德是我心目中的hero啊,记得2005年,我跟同桌为韦德会不会夺得总冠军打赌,最后我赢了,还饱食了一顿‘胜利的大餐’。”付威饶有兴趣地回忆起那段难忘的日子。有兴趣才会产生感情,有感情才会记忆深刻。付威对报纸的感情,不仅仅局限在表面的比赛上,更体现在对体育新闻的深度思考中。他最喜欢的篮球评论员是苏群。“正所谓‘杨毅的嘴,苏群的笔’,我在看他的文章时,不单单只关注比赛的过程和结果,更会从一篇文章中总结思路,找到切入点进行纵向横向的分析。”最近炙手可热的李娜在法网中夺冠的 消息,自称“伪球迷”的他当然不会错过,在报纸上看到李娜夺冠自信十足的图片,他自己用了四个字评价———中国娜骄。
  刚刚毕业的韩军超正愁着怎么把一大箱《南方周末》搬回家。他曾对室友半开玩笑地说过:“我把课本都卖了,但是这报纸却舍不得卖。”这一摞摞从大一到大四几乎一期不落的《南方周末》,足以证明他对这份报纸的喜爱。他喜欢上面的评论和广告语,一些犀利独到的语言,比如:“我的纸里包着你的火”,“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人咬狗也不是新闻”……时隔几年,依然深深印到他的脑海中。“我不是把《南方周末》当做一种获取信息的途径,而是把它当做思想读本去看。曾经有人问我‘你平常都买什么报纸?’我的回答是‘一份《南方周末》足矣。’”他坦言,对于他而言,《南方周末》有一种独特的价值,也是对大学四年生活印记的一种回忆。出于此,韩军超把每期报纸都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或许,等到若干年后,再拿出几摞厚厚的报纸来看时,会有一种难言的情结寓于心中。
  喜欢并且经常看《南方周末》的人或许都有一种共性———温和沉稳。韩军超如此,法学院2008级的任禹豪也是如此。高一时因为老师的推荐,他开始涉猎《南方周末》。“我清楚地记得中学时大家都抢着去买报纸,去晚了的话,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把报纸拿走的情景。”2008年汶川地震时,他和几位同学一起看有关汶川地震的新闻,“看到感人的故事时,我们几个禁不住都热泪盈眶。”年少方刚,是感情最容易冲动的时候。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此时的任禹豪在性格上更加温和内敛。“我喜欢看评论版块,高中时期思考得不深,但是现在能够去挖掘一些东西。《南方周末》的评论吸引我是因为它们很温和,不会像网络上的一些语言过激片面。”显然,任禹豪早已脱落年少的稚气,变得更加成熟。
  “报”水三千,“纸”取一瓢。生活中,总要通过一种媒介来承载自己的感情。他们选择了报纸作为生活与感情的媒介。虽然他们喜欢的报纸不同,所获得的感受也不一样,但是寄托在报纸上的那份深情却是相同的。(高香萍 贾天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