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233 种脊椎动物面临灭绝,44% 的野生动物呈数量下降趋势,濒危程度不断加剧
野生动物保护: 用眼睛“聆听”它们的倾诉



  动物保护专业教授姜广顺 在小兴安岭大沾河自然保护区 测量驼鹿脚印。


  为了培养能在与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区相关行业从事教学、科研、行政管理、产业开发等工作的高级管理和科学技术人才,东北林业大学最早开设了野生动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目前在北京林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开设了相关专业。与其他高校把动物繁殖作为教学重点相比,东北林业大学更侧重培养学生野外工作能力。
  “这是‘百兽之王’东北虎的血液样本,我们要对它进行DNA鉴定,确定东北虎的谱系,知道谁家的‘闺女’能配哪家的‘小子’,避免它们近亲繁殖,实现优生优育。”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副院长徐艳春教授对记者说。鉴于东北林业大学的科研实力,今年6月,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决定将东北虎项目办迁至东北林业大学。
  不管是东北虎,还是马鹿、野猪、水鸟、鲟鱼等,只要是野生动物,就是动物保护专业的研究对象。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野生动物濒危程度不断加剧,233种脊椎动物面临灭绝,约44%的野生动物数量呈下降趋势,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下降趋势明显,使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在这一背景下,野生动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愈发引人关注。
【有人说干野生动物保护这行,有点像公安局的刑侦,既要有细致严谨的观察力,还要有善于思考的大脑。】
“想要保护野生动物,就要对它们的身体、习性进行深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最适合它们的保护方法。”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教授马建章说。
  1960年,东北林业大学的前身———东北林学院成立了森林动物专业,在几十年的征程中,专业几经更名,最终确定为“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2008年,该专业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高校特色专业。“虽然名字有些变化,但专业的宗旨一直没变,那就是培养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的专门人才。”该专业负责人张明海教授说。
  动物,尤其是野生动物,不可能像植物或其他研究对象那样乖乖地在那里等着你研究。特别是珍稀野生动物,研究者能够接触到动物活体的机会少之又少,只能通过细致的观察,利用毛皮、足迹、粪便这些能够掌握的资料,去分析它们以什么为食物、如何进行繁殖、喜欢在什么环境下生长。
  有人说干野生动物保护这行,有点像公安局的刑侦。办案人员在没有看到犯罪嫌疑人实际作案过程的情况下,通过现场留下的蛛丝马迹就能够获知犯罪嫌疑人的身高、体重等特征。做动物保护也是,通过动物遗留的足迹可以获知动物的种群数量、活动范围等;通过粪便可以知道这个动物是否饥饿、是否处于发情期、是否得了什么疾病……而要获取这些真实信息,既要有细致严谨的观察力,还要有善于思考的大脑。
  据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教师刘丙万介绍,为了培养学生野外独立工作的能力,学生们从大一开始就要到野生动物出没的地方实习。一年冬天,刘丙万带学生去黑龙江省迎春林业局西丰林场开展有蹄类动物的数量调查。由于野外工作需要独立工作,一名学生没有正确使用GPS(全球定位系统),结果“跑偏”,最后走了很远,临近半夜才走到另一个林场。师生们现在想想都有些后怕,冬季的黑龙江是很冷的。
  “野外导航能力,是我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有些学生,尤其是女生,刚入学的时候认路能力很差,但是经过专业学习,现在把她们扔到深山老林里,她们都能找到回家的路。”刘丙万说。
  野外工作,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不仅要承受恶劣环境对身体的“摧残”,还要忍受精神上的孤独寂寞。很多“90后”大学生喜欢找各种借口躲避“劳动”,有太阳怕晒、下雨怕挨浇。其实学生“懒”,主要还是因为兴趣没被调动起来。以前有个叫童杰的学生,整天不爱去野外。后来有一次,他在达赉湖边发现了一个珍稀动物的足迹,他的兴致一下被调动起来:“通过一串串足迹,我可以想象出它当时是在跑还是在走,是去捕食还是去交配。这个过程就像是玩一个复杂的拼图,挑战你的观察力、判断力。一想到我们的工作可以为保护区的规划提供准确的依据,我就特别有使命感。”童杰说。
  东北林业大学动物保护专业正是利用野生动物遗留的痕迹,掌握了东北虎、马鹿、梅花鹿、狍子、紫貂、艾鼬、丹顶鹤等野生动物的生存状态,并通过生存环境评价,为这些野生动物提供了更好的保护。
  在轰动一时的周正龙纸老虎事件中,东北林业大学的专家也是通过野生动物的遗迹鉴定法,力证陕西省镇坪县不可能有野生华南虎。
【野生动物濒危的原因之一是非法捕杀和倒卖,毛皮鉴定可以为打击野生动物偷猎、走私提供依据。】造成一些野生动物濒危的原因之一是人类的非法捕杀和倒卖。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规定,非法猎捕野生动物要受到刑罚,但为了经济利益,很多人还会铤而走险。所以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一环就是加强对濒危野生动物毛皮等珍贵器官的检测,不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十一五”期间,东北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检测中心为全国100多个执法单位提供了300多起案件的物证鉴定服务,涉及上百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案值8亿多元,为有力打击野生动物偷猎、走私和其他与野生动物有关的经济犯罪活动,提供了科学证据。
  “送检的毛皮材料,如果被鉴定为来源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涉案人员就得被量刑,所以对这些毛皮的鉴定至关重要。”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党委书记张伟说。
  毛皮鉴定如此重要,但同一种动物却可能因分布地差异、季节差异等原因呈现出不同的毛皮特点。比如同样是豹猫,南方豹猫与北方豹猫的毛皮从颜色到大小都会有很大的差异,就算是专业人士都需要仔细鉴定才能分辨清楚,但东北林业大学动物保护专业的学生,却练就了蒙着眼睛仅凭手摸,就能识别毛皮的本领。
  2007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推出的“劳动榜样”栏目经过层层选拔,从全国各行各业顶尖高手中选出12名“劳动榜样”。其中年龄最小,却给评委、观众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的学生刘微,她在3分钟时间里,蒙着眼睛,准确识别出55张动物毛皮。
  “非法来源的濒危野生动物毛皮是动物最后的倾诉,它们用毛皮告诉我们它的性别、年龄、死亡的时间、生活地域。当一些毛皮产品被人为染色、裁剪之后,仅凭眼睛根本无法判断它是何物种,只能依靠手上灵敏的触感来分辨。”刘微说。
  刘微之所以能够认出这么多毛皮,不仅因为她的刻苦钻研,更得益于学校的毛皮标本室。
  说起学校的毛皮标本室,师生都觉得十分骄傲。“我们敢说,这是全国乃至亚洲独一无二的。”张伟说,“做毛皮鉴定光靠书本讲怎么行,有很多感觉必须亲自摸过才能知道。目前我们的毛皮标本室有150多种、1700多号毛皮标本,学生们在标本室里耳濡目染,自然对毛皮非常熟悉。”
科研是保护和管理的依托
【“我们发现某种动物数量减少,就要分析它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只有找准问题才有可能去解决问题。”】中国野生动物管理有18字方针: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我们动物保护专业研究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实事求是、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动物保护专业教授邹红菲说,“实事求是就是要尊重自然界的实际;以人为本是要以人类的生存发展为本,动物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与时俱进就是不能盲目地保护动物,应该根据动物的数量确定如何对它们开发利用,比如某一动物的数量超过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人类就应该对其进行人为控制。”
  “我们发现某种动物数量减少,就要分析它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只有找准问题才有可能去解决问题。”张明海说。
  马鹿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鹿科动物,曾经在黑龙江省的大小兴安岭、张广财岭、完达山广泛分布,但2005年以后,马鹿的数量却逐渐减少。为了找到马鹿数量减少的原因,2006年、2007年冬天,张明海在完达山沿)地上的新鲜足迹链寻找收集到了210份马鹿粪便样品。经过DNA分析,确定这些粪便属于66只个体,其中22只为雌性、44只为雄性。在自然界中,马鹿为一雄多雌制物种,一般种群中应是雌多雄少才对,为什么实际情况却正好相反?经分析,张明海认为这与人为偷猎有关。因为在完达山林区,东北虎、狼等马鹿的天敌数量很少,所以马鹿死亡的最大原因就是偷猎。而机警而强壮的雄马鹿不易被猎杀,所以种群性比失衡,导致雌马鹿数量急剧下降。找到病因,才好对症下药。目前完达山地区打击偷猎的力度不断加大,马鹿保护得到加强。
  保护野生动物的方法基本分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种,就地保护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物生存的环境,迁地保护就是给野生动物“搬家”,人为地把它们搬到适宜生活的地方。在什么地方建保护区、建多大?“搬家”搬到哪儿、怎么搬?要想解答这些问题,都要以科研为依据。至于受威胁物种挽救、如何引种、如何控制有害动物,狩猎场、自然保护区的设计与管理等更要以科研为依托。
  目前东北林业大学动物保护专业的研究对象包括了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天上飞的,可以说“水陆空”全面发展。除东北虎、马鹿、野猪、熊、狼、狐狸、紫貂、黄羊、林蛙、鲟鱼、水鸟、林鸟等东北常见的动物外,海南坡鹿、西藏牦牛等野生动物也是该专业的研究对象。“十一五”期间,东北林业大学动物保护专业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8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1000多万元。一批科研成果通过了省部级成果鉴定,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多个奖项。
【野外实习经费的不足,选拔人才方式的死板,自然保护区用人机制的“错位”,都是不得不面对的挑战。】“学习动物保护,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不仅要在室内学会如何用仪器分析、测试动物的粪、尿、毛、骨骼、牙齿,还要学习如何在野外进行调查、制作标本。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无线电跟踪仪、GPS、红外摄影仪等先进仪器也必须熟练掌握。”邹红菲说。
  据野生动物资源学院院长贾竞波介绍,目前,东北林业大学动物保护专业已经培养了4000多名毕业生,以前学院培养的是全能型人才,很受保护区的欢迎,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科的细化,现在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要“全”,更要“专”,但由于学生的总体学时有限,如何更合理地设置课程成为教育者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
  而野外实习经费的不足也影响了学生和动物的“友情”,因为动物和人一样,只有长期接触才能成为朋友。“在青海工作时我们看到,当地的藏族人把食物放在手里,黑颈鹤就到他手里去取食。”刘丙万说,和动物做朋友,时间是最为关键的要素,可是实习经费的缺口只能将学生的野外实习一再压缩。
  谈起动物保护专业的未来,选拔人才方式的死板也让贾竞波忧心忡忡:“近些年,该专业的研究生招生情况不容乐观,这与全国研究生招生改革有关。我们的研究生急需动物学和生态学方面的基础知识,但研究生招生统考的却是数学,很多对野生动物感兴趣的学生难以跨越这一门槛。”
  而自然保护区用人机制的“错位”,也使动物保护专业的学生处于学无所用的尴尬境地。由于保护区属于事业单位,其编制经常会被当地非专业人士占用,这就造成了一方面学生很难学以致用、一方面保护区没有专业人士、无法提供有效保护的局面。“如果只是把保护区圈起来,并没有相应的科学管理,保护区就形同虚设,它会逐渐变成一个孤岛,其物种会渐渐消失。”贾竞波说,我们希望能够畅通就业渠道,让真正的内行在保护区里发挥作用。(记者 孟姝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