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走自己的路:行是知之始
———解密物理系实验室同学频频获奖


  近年来,我校物理系实验室学生在全国、全省电子类大赛上频频获得喜人成绩,得到领导、老师们的一致赞扬。他们在准备与参加比赛的过程中不仅磨练了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培养了合作共赢的团队意识,还充分锻炼了动手和创新能力,他们不断储备和进取,从实践出发丰富自我,正走着一条知行合一的路。为解开他们的频频获奖之谜,我们专门采访了物理系实验室的闫文林、王建成、李宝龙、徐跃明四位学生代表。实验室:动手创新好地方物理系实验室去年就渐渐对有电子设计兴趣的同学开放了。实验室的大部分同学都是凭着对物理设计的喜爱走进实验室的。
  “实验室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宿舍,我们假期大部分的时间都呆在实验室,在准备比赛的关键时期,在实验室里通宵也是经常的事”,李宝龙回忆说。最近的一次山东省大学生高教社XILINX杯电子设计竞赛是在近乎完全封闭的四天三夜中完成的,四天三夜,一整天呆在实验室准备参赛作品,有的成员一直到凌晨四五点钟才休息,第二天八点醒来接着调试,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不到四个小时。
  要想在实验室里做出一件作品,很不容易。这次的比赛作品《电阻电容电感测量仪》就有很多不顺心的地方。临近比赛,原来准备的万无一失的作品突然就“掉链子”了,其中的一个功率放大电路周期性呈现出波形失真情况,不过在大家的彻夜检查、不断调试下,作品恢复了正常。好不容易可以带着作品参加比赛,不料,经过一路的颠簸,作品又出了故障———一条很细的导线被颠簸断了。还好比赛过程很顺利,最后拿了一等奖,松了一口气,大家心里也很高兴。“有时候出现点故障,倒感觉挺刺激的,非常喜欢对某个问题出在何处做一番研究。找出问题、排查故障的过程其实有很多乐趣”,徐跃明饶有兴致地说。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没进实验室的时候,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电容电阻,我们都不知道长啥样”,王建成说。在实验室里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他们确实解决了很多课堂上无从下手的疑难点。实验室的同学们每年都会参加学校的暑期“三下乡”活动,今年物理系暑期“三下乡”服务团队去了牡丹区的黄堽村为广大村民免费维修家用电器、宣传安全用电知识,有的老乡把家里结满了蜘蛛网的、八九十年代的电视机搬出来。“里面大部分元件都已经生锈,也有很多是厂家已经停产的,不过我们该修就修、该换就换,尽力给他们修好”,闫文林回忆说。在实践过程中服务了他人,锻炼了能力,其乐无穷。
  理论和实践在他们这里经常能碰撞出火花。课堂知识对实践过程有一个基础性的指导作用,反过来设计制作或者义务维修也会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正如指导老师张冠芬所说:“现在电子技术已渗透到许多学科,并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新知识不断出现,单靠课堂,知识面窄,思路狭隘,学习电子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实验室这批同学通过课外的学习和竞赛训练,学习和创新能力都不断提高,走上社会后他们能很快适应工作并有很大突破。”未来,在实践中丰富自我实验室的同学们在校期间用不同的方式学到了更多的、别人学不到的知识,在校期间这段不凡的经历坚定了他们从动手和实践出发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信念。
  “我目前是不打算考研了,因为我在学校学到了很多动手能力,关键是学到了如何从实践中获取知识。”王建成和徐跃明这样认为。用另一种方式进行下一步更深入的学习,去社会这个大舞台上锻炼自己。实验室的同学们大多有这样的想法,不管是不是考研深造,他们都不愿放弃从实践中获取知识这条路。从学校转向社会,相信他们的生活会更精彩。
  走自己的路,喜欢,就没有原因。实验室的同学们踏踏实实、沉下心来搞研究、参加比赛。“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们的奋斗经历让人体味到了从动手实践出发不断创新、获取知识、丰富自我这条路径的可行性。他们以此为乐,走着一条与众不同的路。满怀信心走自己的路,在平凡中持之以恒。
  这,就是他们成功的秘密。
  (学生记者 王浩奇 黄福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