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崇尚科学厚重基础
推动学院“十二五”阔步前进———访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张密林教授


  截至“十一五”末期———●学院拥有专任教师115人,其中教授35人,博导27人,副教授43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76人,博士化率66%。
  ●学院在校本科生873人、硕士生279人、博士生47人(含4名外国留学生)、博士后在站人员24人。“十一五”期间,共培养毕业博士生86人、硕士生394人、本科生1500余人。
  ●学院有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5门;省级优秀导师团队1个,省级研究生优秀导师1人;省级优秀CAI课件大赛奖1项;省级教改立项5项;校级优秀主讲教师5人;国防科工委 “十一五”规划立项、出版教材7部。
  ●“十一五”期间,学院发表SCI检索的论文500余篇,影响因子超过3的有50余篇,影响因子超过5的有20余篇,影响因子超过7的有近10篇,最高的影响因子已超过8。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45项,授权专利102项,专著2部。
  ●学院建有熔盐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材料、水下先进动力电源、腐蚀与防护、功能高分子、结构功能一体化、海洋先进材料等创新平台(中心),并拥有各种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超轻材料与表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已顺利通过专家验收,正式挂牌运行。
  ●“十一五”期间,学院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30余项,科研到款6000余万元。获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
  经过“十一五”的建设,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的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初步形成了以高性能材料研究为引领,带动化工与环境学科发展的新格局。面对学院取得的一系列建设成果,学院院长张密林教授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十二五”对学院来说是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在未来五年,学院将继续坚持既定的发展策略和目标,不断增强学院整体实力,适应学校发展的新形势,使学院能够在正确的轨道上阔步前进。
  记者:在认真总结“十一五”建设成果的同时,您认为学院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有哪些需要突破的瓶颈?
  张密林:学院成立较晚,队伍比较年轻,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虽然学院的发展势头良好,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学院与国内其他大学的同类学院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领军人物的数量较少。虽然学院在引进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多数带头人没有全职到学院工作,经过几年的运行,有些团队还没真正产生出能够带领团队发展的领军人物;高层次人才(如长江学者、杰青、百千万人才、新世纪人才等)明显不足。
  二、学院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进入团队,处于独立作战的状态,研究能力和劲头相对较弱,需要进一步通过政策调整和引导加以解决。
  三、教师队伍偏“年轻”化,既是指教师年龄上的年轻,也是指研究经历的“年轻”,大多数教师没有经过基础教学过程的严格训练,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导致教学成果奖、精品课、教学名师的数量较少。
  四、各团队的实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国内能够形成影响力的成果和团队数量很少,团队优势不明显。科研方向还需要进一步凝练,需要加强对行业需求和学校特色的有效结合,申请和承担大项目的能力明显不足。
  五、目前学院初步形成了超轻材料,功能材料,材料腐蚀与防护,应用电化学,手性体分离,多功能化、多尺度材料为主的研究方向。但学院材料、化工、环境学科间的横向融合不足,各学科的交融、合作、协同发展不够。需要围绕学校“三海一核”办学方略,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调整专业设置,稳步提升实验水平。
  记者: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是成功的前提。请您谈谈“十二五”期间学院的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张:学院“十二五”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结合学院实际,紧紧围绕学校“三海一核”特色办学方略,整合资源、强化优势,突出学院发展的重点。以重点实验室建设和材料学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应用化学学科为基础,以平台建设为突破口,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强化学院特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优势学科建设带动和辐射其他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以人才引进和自我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学院跨越式发展,以适应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的要求。
  通过“十二五”期间的建设,学院要实现以下五个目标:
  一、形成材料学科有较大发展,化工与环境学科平稳前进的基本格局。学院打破传统观念,瞄准相关领域科学发展的前沿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排除一切干扰,不断创造基础研究的气氛,在学科排名和知名度方面有较大突破。
  二、各个团队都能够产生出有代表性的突出成果,科技论文水平有较大幅度提升,无论是影响因子还是引用率都要有实质性的变化,提高论文的影响因子,提高论文的引用率。每年发表不少于150篇SCI检索的高水平论文,“十二五”期间单篇论文影响因子要突破10,论文总引用率突破3000次。冲击国家级奖项和省部级一等奖奖项;授权发明专利的数量明显提升,力争申请国外发明专利;科研经费的到款额、等级和层次有质的飞跃,年均到款突破2000万元。力争获得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项目、973、863、科技部支撑计划等项目。
  三、教学成果有实质性的突破,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省级教学名师、精品课、教学成果的数量有明显的提升。
  四、重点培育有潜质的杰出人才,发挥他们在基础研究方面的特长,鼓励原始性创新成果的出现。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龙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的数量有所增加。
  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要加快发展,多出高水平原始创新性成果,在著作、专利、高水平论文以及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等方面做出较大贡献,加强自身队伍的建设,提高层次和水平,以优异成绩迎接教育部评估,并向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方向努力。
  记者:学院未来将采取哪些重要举措保证“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张:“十二五”期间,是国家对教育进行较大投入的关键时期,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阶段。为了实现以上的建设目标,学院主要采取以下五项措施来保证“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一、学院持续发展的潜力———人才以培养有潜力的青年教师为主,进一步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鼓励和支持优秀人才冲击杰青、长江学者、新世纪人才、龙江学者。
  二、学院持续发展的基石———学科、专业紧紧围绕学校“三海一核”办学方略,推进学院科研工作与学校主体学科的结合。建设好舰船材料与应用研究所,以海军装备需求为背景,以学院多年的基础研究为根本,发挥学院在海军装备材料研究方面的优势,打造舰船材料研究的品牌。建立学术和学科专业带头人责任制度,充分发挥他们的权威作用,本科生、研究生教学水平要有实质性的提高,为涌现一批研究水准高、教学能力强、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实施名师战略,使学院在各个方面达到较高水平。
  三、学院持续发展的臂膀———科研进一步整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五个平台、一个创新团队和一个研究所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寻求化学工程和环境工程发展的突破口,化工与核化工相结合,环境工程与核辐射防护或航建学院给排水专业相联系,形成新的高水平团队和科研发展增长点。
  四、学院持续发展的活力———交流开展更为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强化教育国际化意识,继续与瑞典皇家工学院、日本北海道大学开展科研和人才培养合作,引进、培养国际知名学者和学科带头人,培养高素质具有国际知识结构和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力争与国外高校、科研院所创建联合实验室,建立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及研究基地,争取高水平的国际合作科研项目。每年召开国际学术会议、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讲学、开展合作研究,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学院留学,同时派出若干名青年教师出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和进行联合研究与培训。
  五、学院持续发展的保障———制度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营造宽松的环境和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形成稳定的长效用人机制,责任到人。改革分配制度,不断调整教学和科研奖金分配比例,奖勤罚懒,重奖对学院发展有贡献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