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科研成果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校坚持以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以具有吉林省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应用性对策研究为突破口,注重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投身于经济建设主战场,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6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及省领导批示。
1.宋冬林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首批重大攻关项目《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问题研究》,其成果上报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转呈温家宝总理,建议在制定东北老工业基地措施中采纳。
2.林秀梅教授的研究报告《关于吉林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抽样调查情况的报告》,在省政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资政会暨九届十五次常委会议上作了汇报,研究结论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和帮助,报告得到了时任省委书记王云坤的现场批示和时任省长王珉的表扬性批示。
3.由林秀梅教授主持完成的吉林省发改委和省教育厅重点课题研究报告《吉林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问题研究——基于规模、结构的定量分析》,被吉林省委、省政府采纳。
4.孙丽辉教授主持完成的报告《基于产业群的区域名牌与名牌簇群形成及效应机理研究———以温州为例》被温州市工商业联合会采纳。
5.安明友博士承担的2009年软科学项目《吉林省财政支持农村金融创新政策体系研究》,其政策建议被吉林省政府采纳实施。其提交的《吉林省以财政补贴担保建立农民基本信贷保障制度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时任省委书记王珉、省长韩长赋肯定性批示,报请财政部在我省农村试点、推广,已获得近20亿元的社会经济效益。
6.胡岳岷教授关于“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的转变”的建议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批示。
(二)出版学术专著、译著61部。
(三)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0余篇,其中,发表在权威刊物264篇,被SCI、EI、ISTP、CSSCI等检索收录561篇。
(四)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3项。宋冬林教授的著作《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研究》荣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经济学类三等奖;赵惠敏教授的著作《所得课税理论创新与中国所得课税优化设计》荣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经济学类三等奖;宋冬林教授主持完成的研究报告《吉林省人民政府财务顾问报告(国企改制)》荣获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五)获得省部级奖励32项。
在吉林省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中,我校共有15项成果入选,其中,著作类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论文类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在吉林省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中,我校17项成果入选,其中著作类45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论文及咨询类13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6项)。
(六)获得科研经费1113.34万元。
(七)建成吉林经济研究中心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中心两个省级重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为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提供了更好的研究平台。
二、主要做法
(一)畅通信息渠道
科研处及时将各级各类项目申报信息发布出去,切实做到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每次一接到文件通知,科研处马上在校园网和科研处网页发布申报信息,并对重点申报人以电话方式告知,全方位提供申报信息服务。
(二)搭建学术平台
科研处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校内外学术交流。先后聘请多位学术名家来校作学术报告。同时,积极促进学校教师与著名杂志社、与各级项目管理机构的交流。先后聘请《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高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学部副主任张维、吉林省科技厅体改处处长王书贵、吉林大学社科处处长孙长智、东北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刘建军等人与我校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举行座谈会,加强双方的信息沟通,使我校科研人员在论文投稿、项目申报等方面能够更有针对性。
(三)加强制度建设
为使我校科研工作能够更加规范有序,科研处先后制订和修订了若干项科研管理办法,其中,《长春税务学院科研人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管理办法》和《吉林财经大学期刊目录》已经由校学术委员会讨论通过并发布实施;《吉林财经大学关于惩治学术不端及学术腐败问题的暂行规定》、《吉林财经大学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吉林财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经费使用办法》、《吉林财经大学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吉林财经大学专业技术人员科研考核暂行规定》、《吉林财经大学关于科研项目资金配套的暂行规定》、《吉林财经大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若干项管理文件正在征求意见和讨论完善中。
(四)加大奖励力度
论文类成果,一类权威期刊发表的奖励15000元,二类权威期刊发表的奖励10000元,三类权威期刊发表的奖励5000元;对于纵向科研项目,按立项金额进行等额配套,对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按1:1.5进行资金配套。
(五)活跃科研气氛
为活跃学术科研气氛,我校积极推动对外学术交流,主办、承办了若干次全国大型学术会议。
1.2006年8月,成功主办海峡两岸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
2.2007年6月,成功承办中国税收教育研讨会。
3.2008年9月,成功承办了由中国商业会计学会主办的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会计理论与实务研讨会。
4.2009年,成功承办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3次年会;成功承办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
5.2010年9月,成功举办首届低碳经济吉林论坛。
(六)培养青年教师
为提高项目申报质量,请有经验的评审专家为青年教师作辅导报告,针对各级各类项目申报中的问题答疑解惑。为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请专家为青年教师讲解如何选择科研方向、如何进入研究角色、如何进行科研创新等问题;为给有潜力的青年教师提供成长的良好环境,配合人事处开展“青年学俊”培养计划,第一批“青年学俊”获得者已由科研处立项资助。
三、“十二五”主要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实施“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发展战略,强化重点,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以提高创新能力、提高研究质量、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水平为重点,实现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的重大任务。
2011年-2015年,力争实现承担国家级项目6项左右,比“十一五”期间增长100%;省部级项目90项左右,比“十一五”期间增长50%;科研经费总体规模要有显著提升,年均增长20%以上;科研获奖力争获得3项以上国家级优秀科研成果奖,25项以上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比“十一五”期间增长30%。形成一批对吉林省经济社会建设和国家重大决策具有参考价值的理论创新成果或应用研究成果,被采用成果达到8项左右。
无论是高层次项目、获奖,还是科研经费数量,都是科研实力的具体反映。只有学校整体和学者个人核心竞争力得以全面提升,才能顺利实现我们设定的科研发展目标。
实现以上目标要有一个夯实基础、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培育科研氛围、凝聚科研力量、汇聚学科方向和打造学术精品几个环节。这些环节环环相扣,密不可分,是科研强校过程所反映的不同侧面。“十二五”期间,科研处将通过实施项目管理提升计划、高层次成果激励计划、合作项目拓展计划、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学术团队打造计划、信息平台建设计划,在活跃科研气氛的过程中实现凝聚科研力量、汇聚学科方向和打造学术精品的目标。
(科研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