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曾是卡丁车赛车手,是游泳健将,擅长跳舞,还是羽毛球和网球高手。他会弹钢琴,也是k歌之王,模仿起张学友、张信哲、费玉清惟妙惟肖,不时还会哼几个京剧段子惊艳众人。同时他还是收藏和讲究音乐CD品质的音乐发烧友……他究竟有多少特长和兴趣爱好?恐怕要用手指加脚趾头才能数得清。
他就是马骥,第一临床医学院2008级临床10班的班长。他的这些才艺爱好很多也不是“盖的”,水平层次也给他带来了不少荣誉:2009年全国青少年游泳锦标赛团体二等奖,2000年江苏省青少年卡丁车比赛第一名,钢琴十级,2010年“蒙牛优酸乳”江宁区歌唱比赛第四名,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度“十佳”歌手……他究竟是怎样培育并保持了这么多兴趣爱好?从这些爱好中,他又拥有了怎样的收获呢?
在玩卡丁车中磨砺出耐心
在马骥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为了实现挑战自我的目标他报名参加了卡丁车俱乐部。卡丁车是一种只有刹车、油门和方向盘的微型赛车,体积比大家熟悉的F1方程式赛车要小得多,行驶速度也相对更慢,是一项安全性能有保障的运动。这项运动的魅力主要体现在于驾驶赛车拐弯时,车手通过控制赛车,实现最佳最小转向角度过弯,同时尽可能的减少对速度的影响。
作为一名向专业进军的卡丁车手,马骥不仅要练习驾驶它,更要学习怎样装配。每次比赛之前,马骥和教练都要花上一天的时间装配车辆,“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各具优点的发动机、平衡杆、方向盘等赛车配件装配到一辆车上,实现赛车性能的整体最优化,能更好地适应车手的驾驶风格。有时甚至会用到电焊等工具。在装配完毕之后我会试跑一圈,有时根据发动机的声音就能够判断车子装配的好坏,如果车子平衡性不好,它就会产生共振,这样开到赛道上肯定感觉不对。”
夏冬两季南京的天气很恶劣,马骥就在这样的天气里重复练习着装配赛车、跑赛道。组装、试跑、发现问题重新拆卸组装、再试跑,最多的一天他拆卸装配车子达15次之多,在赛道上跑了10多圈。
“以前我是一个脾气性格相对浮躁的人,不管是学习还是读书常常虎头蛇尾,草草了事。但通过开卡丁车磨练出了我的耐心。它是我能够坚持完成的第一件事情!”马骥说。
在弹奏钢琴中释放压力收获灵感
起初还在摇篮里的马骥便对音乐表现出了天赋,很小的时候,每当家里放音乐,他总能和着音乐挥着小手打拍子。从学电子琴开始,小学五年级开始学习弹钢琴。不同于其他学琴的孩子一天动辄练十几个小时的艰辛,马骥一直坚持高效率的用心学习,每天最多也就练习三个小时,在钢琴老师家练习的日子里,他刻苦练琴的动力居然来自一只猫:“王老师里有一只有灵性的猫,如果弹琴弹得好它就会叫,否则就不会叫,我每次都希望能够听到那只猫的叫声,于是我就逼迫自己抓紧练习。”
在与钢琴对话的时间里,音乐给予马骥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释放,“因为我工作比较忙,课程重,活动也很多,压力也比较大,因此我更喜欢弹奏一些安静点的歌曲,比如肖邦的玛祖卡(一种波兰舞曲)系列可以让我释放压力心情平静。而莫扎特的曲子则是我创意灵感的来源,让我在困难时找到解决的办法”。作为班长,马骥平时有很多需要组织策划班级学院活动的工作,“我在弹奏一首乐曲不同篇章时,体会到音乐里不同类型的情绪去怎样表达,这也为我策划活动的节奏、思路、风格找到灵感。
在发烧CD中与历史文化亲密接触
从初二开始收藏,拥有200张正版音乐CD,其中不乏珍贵版本,前后一共花费8000多元。最疯狂的一个月曾花了300多元来购买CD。对于一个在校生来说,马骥真是不折不扣的CD发烧友。
说起他买的第一张CD,还得归功于英语老师。“初二时,我买了第一张碟,是为了学习英语,那是卡朋特的CD,当时听了之后感觉很好听,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欧美音乐。”
目前他收藏的CD主要包括三类,一是我国流行音乐刚起步时的作品,主要是蔡琴、张学友、罗大佑的碟;二是美国六七十年代的摇滚爵士类;三是民族音乐包括二胡等。
“原版CD品质高在于它是物理压缩而成,而翻录则是用激光,所以他们的精确度大不相同,音乐品质也差距很大。”马骥喜欢早上起床后边吃早饭边听CD,先大体听一遍,对艺术风格有个总体把握,然后会找时间细听CD的品质,比如杂音情况、分辨率高低等。
马骥对他的那些碟爱护有加,不仅将它们按照不同年代不同风格摆放好,甚至细致到哪些碟不能用电脑刻制也都一一标明,而那些他送出去的碟当然都是他自己亲手翻录的。
“听不同的CD,可以让我了解不同年代、不同国家人民的精神面貌。比如听南美音乐与美国60-70年代的摇滚乐是不同的,因为南美像阿根廷圣地亚戈这样的国家和地区拥有面积广阔的草原,人们生活比较闲适,而美国60-70年代的人追求叛逆个性,体现在音乐上就很不相同。音乐可以让我更多的了解历史和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我非常喜欢历史,特别是世界史和中国古代史。在倾听CD中更加触动我去了解这些历史,让我更加亲近历史。”
在兴趣爱好中找到与专业的衔接点
马骥有这样的兴趣爱好也来源于家庭氛围的影响。他生长在一个颇具艺术气息的家庭当中,爸爸和爷爷都精通二胡,奶奶则擅长京剧。
拥有这么多的才艺爱好,他是怎样合理分配时间的呢?现在他把主要时间还是花在医学课程学习上,保留了钢琴和游泳作为学习之外的调剂和锻炼。“要做的事情每天都有很多,最重要的是懂得分主次和先后。这样再多的事也会一一安排妥当。”
“我最喜欢的爱好还是音乐”,为了让手指不至于太过生疏,现在的马骥每周仍然会练习2-3个小时的钢琴,每周前往江苏省体校进行1-2次的游泳课训练,50米的泳道每次要进行20个来回,目的在于加强上下肢肌肉以及肺活量的训练,保证运动强度,以便备战赛事。
除了钢琴和游泳,马骥的业余时间重点就是参与我校现存唯一一支乐队———“糖果车站”的排练活动。因为珠江路一带是南京摇滚的集中地,所以酷爱摇滚的他们就将珠江路地铁站的名字作为了乐队名。乐队由六名来自同学院的同学组成,马骥在其中担任键盘手,目前乐队主要偏向于欧美及国内的流行音乐,由于成立时间不长,目前还以翻唱和改编他人音乐为主。
谈及这些爱好给予他的影响时,他说:“过去脾气不太好,急躁,经历了这么多学习以后,有了不少实干精神。觉得有时候发脾气还不如埋头解决问题。而且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去进行这些爱好也能够让我找到解决问题的想法。过去自己对待身边人的态度完全决定于自己的喜好,而现在静下心来想想,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像和音乐之间的接触一样,需要慢慢的了解。”“感谢陪我一路走来的老师、父母,受到挫折时给我鼓励的朋友,他们给了我宽容的生活环境。”
“自己能够拥有这么多的爱好,觉得是一件特别可贵的事情,我现在最想做的就是怎样系统地将这些爱好的价值串联起来,以便利用这些爱好去更好地促进专业学习。比如现在对音乐心理治疗这方面很感兴趣,希望以后能有机会找到更多爱好与专业学习的衔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