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要说的就是两个字:珍惜。因为不管处在哪一个年龄阶段,当我们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总会发现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很多东西。
有哪些东西是最需要珍惜的呢第一,要珍惜时代。当前这个时代至少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信息化空前发展。二是多元化空前增强。三是全球化空前提高。这三方面特征足以说明,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黄金时代”,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时代,是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更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套用一句广告词,在这个时代,“一切皆有可能”。我们只有认识这个时代,才会珍惜这个时代,才能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才能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目标、有担当的人。青年人是推动国家发展、引领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说》中讲:“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应当勇敢地担当起国家、民族、社会和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勤奋学习,扎实工作,用学业、事业上的成功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毛泽东主席在青年时期就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慨叹,周恩来总理学生时代就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我们应当以一代伟人为楷模,立足时代,志存高远。在聂耳创作的《毕业歌》中有一句话:“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在当年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候,青年人需要这样的豪情与抱负;在如今和平发展的年代,青年人更要有这样的雄心和壮志。胡锦涛总书记祝福北大师生有一个光彩的人生,这也是对全国青年的殷切期望!
第二,要珍惜时间。对于我们来讲,时间就是生命,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古书《淮南子》中说:“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马克思也说过:“任何节约,归根到底都是时间的节约。”怎样才能更好地珍惜时间?首先,要把握每一天。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这样告诫我们:“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而只是他的现在;任何人所拥有的也不是什么别的,也只是他的现在。”因为,时间是一条单行线,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无法拥有,所以只有珍惜当下,才是现实的选择。其次,要做好每件事。我们需要确立这样一种理念:就是把你做的每一件事都当作最后一件事来做,这决不是人生的悲观主义,而是人生的务实主义。我在浙江省工作的时候,曾经看到一家企业里面有几句话,讲得很有道理,说的是:
“一天做一件实事,一月做一件新事,一年做一件大事,一生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无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都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其三,要重视每一刻。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些同志说:过去浪费太多时间了,现在想干也来不及了,大有悔之晚矣的伤感。其实不然,没有起点,何来终点?每时每刻都是重要的起点。成与不成要看很多条件,但做与不做全在自己。
第三,要珍惜机缘。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人也不例外。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再直白不过了。书上讲:“世间万物皆因因缘合和而生,因缘聚则物在,因缘散则物灭。”这说明一切机缘都很难得,都值得珍惜。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事、遇见很多人,包括亲人、师长、朋友、同学、同事等等,但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只是擦肩而过,在茫茫人海里,在短暂的人生中,能够相见、相识便是缘分,再能够相知、相守更是难得的机缘。有句话说得好:“幸福并不取决于财富、权力和容貌,而是取决于你和周围人的相处。”亲人、老师、同学、同事以及所有那些关心和帮助我们的人,都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同行者、依存者,我们一定要珍惜在一起的缘分,与每个人都好好相处,不要等身边人离我们而去的时候,才追悔莫及。这是道德的彰显,也是事业的需要。其实,不仅要珍惜与支持、帮助我们的人的机缘,即便是与我们相悖的人,也不要过分计较,因为正是这些人的存在,让你更加懂得这个世界,更加懂得如何面对挫折,更加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从而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第四,要珍惜机会。现在各行各业都有许多成功人士,观察他们的运行轨迹不难发现,除了他们自身的努力以外,很重要的是善于发现机会、抓住机会、创造机会。首先是善于发现机会。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机会的社会,可能有的人会说,我好像没有遇到过什么好的机会。其实不然,可以说机会无时无处不存在。比如,对各位同学来讲,能够在大学里学习和受教育,就是最好的机会。目前,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26.5%,也就是说每100个18至22岁的人当中,只有不到27个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能说我们没有遇到机会吗?那么,对那些没有走进大学校门的人来讲,是不是就没有机会呢?当然也不是,现在随着产业和资本转移的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逐步走上快车道,对劳动力的需要越来越旺盛,即便没有受过大学教育,同样也有许多种职业选择。国外也是这样。像大家知道的比尔·盖茨,就没有完成大学教育,但是他却发现了计算机时代所蕴含的巨大商机,从而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当然从总体说,在就业人员中,文化水平越高,收入就越高,机会就越多。这还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其次是善于抓住机会。机会具有偶然性,稍纵即逝。狄更斯说过:“机会不会来找你,只有你去找机会。”有机会,还要及时抓住。现在同学们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但是更重要的是利用好这个机会,认真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职业素养奠定一个好的基础。前几天,有一则言论说:大学文凭已不再是成功的入场券。看了之后,有点震撼。很显然,这又给我们提出了新问题,文凭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入思考、积极应对。再次是善于创造机会。有名人讲:“只有愚者才等待机会,而智者则造就机会。”机会怎么创造,重要的就是认认真真把手头的工作做到最好。把自己做的一件件事情都看作是各种各样的“小机会”,“小机会”的不断累积,会形成“大机会”。我记得这样一个故事:有个美国人名叫彼克,在贫民窟长大,只读过六年书,这样一个穷孩子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机会。然而,13岁那年,他偶然读到《全美名人传记大成》,突发奇想要和那些名人直接交往。他采取最简单的方法:写信。每一封信中,他都提出一两个能激起收信人兴趣的具体问题,很多名人也都回信给他。就这样,他认识了很多各个领域的名人。后来,彼克创办了《家庭妇女》杂志,凭借多年与名人的交往,邀请他们为杂志撰稿,名人们也很乐意执笔,杂志因此非常畅销。彼克也在出版界声名大噪。可见,只要做一个有心人,机会终将属于你。
总之,时代、时间、机缘、机会,都是与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紧密相关的重要因素。看到并珍惜这些,便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正确看待自己、正确把握未来。如何做才能算作珍惜呢首先,要学会宽容。所谓宽容,就是忘记,就是忍耐,就是不计较,这是一种修养、一种品质。我们说要珍惜拥有的东西,决不是说要与人争、与人抢,对什么都耿耿于怀,而是要宽以待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则、立场和观点,容易执著于己见。其实坚持并没有错,但胸怀要宽广一些,视野要开阔一些,待人要宽厚一些,处事要豁达一些,这样才能为自己赢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古人讲“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历史上在安徽省的桐城市,有一个六尺巷的传说,说的是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的邻居是桐城另一大户叶府,主人是与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张老夫人修书送给张英,想叫他施加压力。张英见信深感忧虑,回复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接到回信后,深受教育,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墙。叶府很受感动,命家人也把院墙后移三尺。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成就了“六尺巷”的美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宽容不是胆小无能,而是一种气度。大家小时候都学过“负荆请罪”的故事,廉颇与蔺相如在谦让中成就了“将相和”的千古美谈。古徽州有一副对联说得很好:“世事让三分天空海阔,心田留一点子种孙耕”,核心是说人要宽厚忍让。大家知道的美国总统林肯,就是素以对政敌宽容而著称,有句名言“当政敌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
从更高层面讲,宽容体现的是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在中国历史上,宽容总是和繁荣、昌盛、进步联系在一起,而偏执、独断总是和战争、不幸、灾难联系在一起。“百家争鸣”,乃有战国的学术繁荣,以至于被称为“轴心时代”;“独尊儒术”,则造成了刘汉以后的文化衰颓;北大在现代学术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奠基于蔡元培校长的“兼容并包”;“十年浩劫”时期,文化学术上则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现在,我们国家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提高整个社会的宽容度,从而实现包容性发展。所以,不论社会,还是个人,都应多一些宽容,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多一份温暖、多一份阳光、多一份和谐。
其次,要懂得感恩。感恩本身就是一种珍惜生活的态度,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会使我们对世间的诸多事情改变看法,让我们少一些怨天尤人、斤斤计较和一味索取,从而更加珍惜生活的赠予,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大家都知道“二十四孝”,记载的就是24个感人的孝敬父母和善待亲人的故事,比如,大家较为熟悉的“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董永卖身葬父”、“王祥卧冰求鲤”等等。据《史记》里记载:韩信小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迫不得已,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老奶奶为人家漂洗纱絮,人称“漂母”。她见韩信挨饿挺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分一半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对漂母的恩情始终没忘,被封为“淮阴侯”后,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这就是成语“一饭千金”的来历。据说,美国总统罗斯福家被盗,但他却并不在意,说:“我要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失窃都是不幸的事,但罗斯福却能从积极的意义去理解,换一种角度去看待人生,减少许多烦恼。这些事例无不告诉我们,人应当学会感恩。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要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怀着一份感恩的心情,就能拥有完美的人格和进取的信念。
还应当认识到,感恩不是简单地对一个人、一件事表示感谢,而是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对时代充满感恩。新中国建立之初,尽管当时物质非常贫乏、生活异常困难,但人民群众仍然高唱“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就是因为党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群众对党、对社会主义充满感恩之情。如今,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生活水平也大幅度提高,我们更应该对社会保持一份感恩之心,切不可身在福中不知福。
其三,要愿意付出。付出,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对别人,就是要多给予他人,不要怕吃亏,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生活不是商品交换,更不是平等交换。不能只想着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而不想自己应该付出什么。我们常讲助人为乐,帮助了别人,就能收获快乐。雷锋同志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留下了永恒的雷锋精神,这就是对他无私付出的最好回报。另一方面,是对自己,就是要刻苦勤奋,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个人,即使是天资差一点、悟性少一些,只要能勤奋刻苦,不断付出,也能弥补不足,走向成功,这就是老话说的“勤能补拙”。有人总结出关于获得成功的“荡秋千”原理:秋千所荡到的高度与每一次加力是分不开的,付出的力量越大,秋千就荡得越高,所拥有的空间也就越大。我们讲付出,就要树立一种不怕吃亏的思想,不要总是把付出和回报对等地去理解。在徽文化当中,就有劝导人勤奋敬业、吃亏是福的理念,有一副对联这样写道:“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还有一副叫“能吃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讲的都是一个道理。应当看到,珍惜拥有,更要学会付出。特别是青年人,一定要不怕吃苦、不怕吃亏,以艰苦的努力、持续的付出,去换取最终的成功。
其四,要舍得放弃。珍惜不是患得患失,有时放弃也是明智之举,以退为进不失为人生的一种策略。舍得舍得,能舍才能得,正所谓“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大家知道,毛泽东主席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非常善于战略决策,他在几次重大战役的决策中,都选择了放弃局部战场,从而最终赢得整体战局的胜利。震惊内外的四渡赤水,还有“农村包围城市”、两万五千里长征等,都是最典型的范例。我还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说非洲土人抓狒狒的方法:他们将狒狒爱吃的食物放进一个口小里大的洞中,狒狒发现后会将爪子伸进洞里,紧紧抓住食物,但是由于洞口太小,它的爪子握住食物就无法从洞中抽出来了。这时,就可以不慌不忙地收获猎物,而根本不担心它会跑掉。因为狒狒舍不得那些食物,它越惊慌,越急躁,就越将食物抓得很紧,爪子就越无法从洞中抽出。大家可能会觉得狒狒太傻了,放开手不就行了吗?但事实上,人有时候和狒狒差不多,也总是会对一些东西不愿意放手。放弃并不是懦弱和逃避,而是另一次新的开始,是量力而行的睿智和远见,是一种着眼大局的果断和胆识。人生需要坚守,但很多时候更需要放弃,生活中我们不可能得到所有想要的东西,那么就必须学会放弃,这是生活的智慧。珍惜之义珍惜是处世之要。珍惜是一种品格和风度,一种修养和胸襟,一种智慧和谋略,是为人处世、做人做事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不论是在学校,还是走上社会,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人相处、与人共事。懂得珍惜,就会有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有一种与人为善的做人美德,有一种超然洒脱的人生境界,就能正确处理与领导、与同事、与朋友之间的关系,就能得到领导的关心、同事的帮助、朋友的支持和社会的认可,就能赢得个人成长的更大空间。
珍惜是成功之道。获得成功需要许多条件和因素,只有懂得珍惜,才能让那些条件和因素为我所用,从而更好地把握机遇、利用机会。认识到这个时代的伟大,就能认清自己肩负的使命,就能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务实的目标,像温总理讲的“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就能克服浮躁情绪,自觉投身时代的大潮中去。认识到时间的珍贵,就能更加勤奋地学习和工作,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发展做好能力储备、打下坚实的基础。人生苦短,珍惜为重。成功并不一定就是轰轰烈烈,生活中的每一处细节、每一次机会、每一点美好,只要你珍惜它而没有失去它,其实你就已经走向成功了。
!!!!编者按:6月13日上午,我校杰出校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金山在图书馆报告厅为我校师生代表作了报告。作为老学长、老校友,王金山结合自身经历,从“珍惜”二字谈起,对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做出了有益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