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大学的精神,需由老师传承,他们或道,或儒,或独树一帜,或兼容并包。在此以笔者浅陋的视角来带领大家领略师大个性教师的精神风貌。道法自然 言传身教15年来,邵兴国老师每天坚持七点在操场锻炼,风雨无阻,从未中断。笔者见到这位满头银发的“撒野仙生”,正是雷雨交加时。虽已年过半百却仍旧精神矍铄,从中可感受到与天地同息的生命力,正是在这种生命力的感召下,许多学生自发地跟随老师晨练。大家在一起锻炼时,跟老师交流,获得了新知新思。“大学精神要遵循自然的潜在规则,而非简单地去要求什么,同学们不要只顾简单地被动吸收知识,应是在点悟之后自觉自发地去遵循。”听过邵老师讲解《道德经》的王晶晶可能感悟得更透彻,“邵老师真的有点仙风道骨的味道,他教授的道德经也并不是对经典的简单阐释,而是有自己的真实感悟。让我们在幽默风趣的言谈中,体悟大道之美。”
轻灵洒脱,并不是要远离世事,相反邵老师运用自己的力量来让身边的荒漠成为绿洲,“每天我都要在心里默念‘要让我身边的人和事因我的存在而向好的方向转变’。”他更是用行动来践行信念:政管院的很多学子正是在他的积极运作下才获得社会上一些企业的资助,得以顺利完成学业。如果说十年前的邵老师是以墨子的思想积极入世,张扬自我,其间以孔子的中庸之道行事。那么,现在的他,更多的是以老子的逍遥自在出世。天命之年,凤凰涅槃,悟道行道,终成正果———思想撒野:策人策己策天下。彻底精神 理性思考习惯了轻松大学课堂的学生对李醒东老师的课可能会很不适应。在教授《德育原理》的李醒东老师看来,现在的大学生缺少一种纯真的执着,对自己曾经梦想的一份坚持,更重要的是还缺少良好的做事品质。“课堂上我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讲课,布置课下作业等措施都是为了培养一种良好的做事习惯。”在其教授的《德育原理》课上,一些同学表示:这个老师逻辑思维能力很强,很有思想,思考问题也很深刻,却很迷茫他所讲的东西,有雾里看花,望尘莫及的感觉。“这正是给学生留下的思考空间”李醒东老师说道,“大学教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希望同学们培养一种自发的思维方式。张式(化名)同学有自己的看法,“确实意识到思维方式是被灌输的,但受应试教育大背景的制约很难改变,不过这个课堂还是有积极影响的,自己以后看问题不会那么盲目,会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不会受一些媒介的偏面引导。”
李老师坦率地表示,自己因经历、教学理念和做事风格的不同是一个有争议性的老师,但在个性上仍坚持着敢于质疑、批判,也就是彻底地理解每一步,做好每一步,不给自己留余地的“彻底精神”。正是这种理念驱动着自己尝试突破常规,开辟新方向。“现代文明需要一种对规范的遵守,但在思想态度上每个人都是平等自由的,我想通过课堂上和学生的交流互动让他们真正树立一种主体精神、大公民意识以积极负责的态度对待人生,过一种理性的生活。”拙诚治学 道术兼备“很有‘求道’风格”。企业文化的课结束后,笔者采访吕未林老师时,一位同学说道,老师笑了笑,深沉地总结道“我的风格是‘拙诚体’……”。“拙诚”是老师的字(拙诚出自《韩非子·说林》‘巧诈不如拙诚用’来表明巧妙的奸诈不如拙朴的诚实)。在课上,吕未林老师也正是用这份拙朴的诚实打动着课堂上的同学们,他采用互动的方式让学生自由提问,而老师只是交流式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却在这看法中把许多需要传授的课程知识融入其中。“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与情商、智商、逆境商是如何联系的,成功做事的缘份解读,吕老师将传统精髓注入时代新解让人耳目一新。
“我对同学们要传达的主要观点就是刚才讲到的优秀做人,成功做事,也就是人格上全面发展,事业上以扬长为重,补短为辅,活出自己的精彩,进而改变自我改变世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很是不易,吕老师表示那就要有“人有善,吾千里而求之”的执着问道精神。“我的问道经历经过三个阶段:一走进了象牙之塔,甚至忘记了对于天空的想象;二走出了象牙之塔,看到了广阔的社会和自然;三我走入了广袤田野,感受到与大自然心律的共振。我每天走出去,又归来,围绕我的总是温柔的心乡。”吕老师说道,现在的学生更注重一些功利性的学习,但只有那些‘道术兼备’,既掌握一定方法技巧,又有一定思想高度的人才符合现代文明的需要。
“要做到这些,首先要去除浮躁心态,只有去除浮躁心才能找到精神的家园,实现理想。”(黄鹏举 刘亚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