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转变观念凝心聚力积极推动学院“十二五”跨越式发展———访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陈万海教授


  截至“十一五”末期———●学院拥有4个本科专业、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1个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所属的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2个二级学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学院师资队伍不断壮大,现有专任教师129人,具有博士学位70人,博士化率达到54.3%。
  ●学院在校本科生1115人、硕士生590人、博士生134人、博士后在站人员22人。“十一五”期间,共培养毕业博士生126人、硕士生758人、本科生2000余人。1人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
  ●课程建设方面,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教学团队2个,省级精品课程9门;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出版国家规划教材3部、国防规划教材4部。
  ●科学研究方面,除国防预研项目之外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市及行业基金、军品攻关项目、工程项目等多层次、多种类、多渠道的科研项目。特别是近年学院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数量增加幅度明显。学院积极申报国家“973”项目,已初见成效。
  “十一五”期间,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迈出了稳健的发展步伐,各方面工作成效显著。日前,记者就学院“十二五”发展的相关设想采访了院长陈万海教授。
  记者:审视过去、谋划未来,请您谈谈学院未来发展建设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
  陈万海:学院在“十一五”期间,学科与专业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学院的发展建设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学科发展方面与国内领先水平尚有较大的差距。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一、学科方向:学院目前初步形成了舰船高效安全通信理论与技术、宽频带电子信息系统、现代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舰船电磁兼容与无线技术、电路与系统、光通信与光电检测技术为主的学科方向。但是目前研究领域过于分散,缺乏合力;研究方向特色还不够突出,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力。
  二、学术队伍:缺乏国内外有影响的知名专家学者,缺乏标志性人物。
  三、科学研究:在学科基地方面,目前只有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学科基地力量薄弱,缺乏重大科研项目、缺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四、人才培养:在本科生人才培养方面,学院虽已取得了较多高水平的教学成果,但仍缺乏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课程与名师;缺乏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水平教材;专业实验室的整体水平、学生工程实践、科技创新环境的建设与一流大学相比尚有较大差距,还远不能满足目前及未来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研究生人才培养方面,问题更为突出,由于学科力量相对薄弱,学位论文水平亟待提高,缺乏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记者:学校“十二五”规划的各项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展开,请您谈谈学院“十二五”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陈:学院从学科和专业发展两方面明确了“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
  一、学科发展瞄准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服务于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的主战场;大力建设与发展学科特色与科研方向,找准突破口,争取异峰突起,以特色来带动和促进学科专业水平的提升;以国家、国防与社会的需求为导向,结合本学科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国家与学校的优惠政策,通过引进、合作、联合等渠道,快速建设与发展有前景、有意义、有价值的学科和高水平科研平台,以增加学科活力和保持持续发展,为我校“三海一核”主体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
  二、专业发展本着“厚基础、宽领域、重创新”的培养模式,根据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努力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进一步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就业方面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努力为人才市场培养具有自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可靠顶用人才。
  学院的“十二五”建设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以舰船高效安全通信理论与技术、宽频带电子信息系统、现代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舰船电磁兼容与无线技术、电路与系统为主要学科方向,全力建设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重点学科。
  二、以电路与系统、舰船电磁兼容与无线技术为主要学科方向,积极发展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
  三、在专业建设方面,以目前电子信息工程省重点专业为基础,全力建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积极发展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对抗技术专业。
  力争在“十二五”末期,申报信息与通信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点;整合学院力量,申报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进一步提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信工程专业的办学水平,进一步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将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专业纳入卓越工程师计划,完成专业认证工作。
  记者:学院“十二五”发展的蓝图基本绘就,学院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保障这一规划的顺利实施?
  陈:学院将从以下5个方面精心谋划,保障各项工作政策措施到位,确保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
  一、加强学科专业发展建设学院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围绕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进一步明确学院重点建设的学科研究方向,凝练学科研究方向的内涵,加大学科专业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学院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减少专业数量,提高运行效益和办学质量,拟将现有的四个本科生专业调整为三个,集中力量办好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三个本科生专业。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是:在规模上基本保持稳定,重点是以提升水平为目标,打造科技创新团队,培养领军人才。首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培养青年教师中的拔尖人才,通过鼓励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学习,引进高水平师资等措施,创造有利于青年教师特别是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和团队建设的环境;其次,通过多种渠道联系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为学院的发展把脉问诊、指点迷津,指导学院学科专业的建设,提升学院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三、提升科研能力进一步明确学科研究方向和加强科研团队建设。一是要面向船、海、核行业发展及两化融合等重大需求,深入分析确定学院发展所依托的背景和重点领域,进一步明确学科研究方向及内涵;二是要多方联合相关高水平研究院所与大学,联合申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三是要组织科研团队针对学术发展前沿基础及重大理论问题和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及关键技术进行集体攻关,争取在高水平重大科研项目研究方面能够有所突破,提升学院的整体科研能力。
  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国际化办学进一步加强以提高博士生论文质量为牵引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以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为重点,制定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论文质量保证机制建设、研究生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等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方案。
  在国际化办学方面,学院将采取有效措施鼓励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学习,提高青年教师国际化水平,通过引进原版课程、采用原版教材开展双语教学,使教师的教学理念能够与国际接轨,通过学生交换及联合培养、接受培养外国留学生,全方位、多层次的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积极寻求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途径,加大与国际前沿研究方向有机融合的力度;通过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学院讲学和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进一步开拓学术交流渠道。
  五、深化基层学术组织改革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十二五”期间,学院的基层学术组织改革工作要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以提高学院运行效益和办学水平目标,循序渐进,分步实施。
  学院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工作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以第四轮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契机,统筹考虑教师队伍分类建设、考核与激励、岗位聘任、职称评定、工资津贴分配等问题,逐步建立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的分配新机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核心是要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要建立以激励为手段,以考核为尺度的考核聘用体系,更好地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