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荷 才 露 尖 尖 角———我校大学生创业调查
截止到2010年,我国尚未就业的大学生数量达60万,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严峻。随着政府政策引导与社会观念的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悄然发生改变,不少毕业学子已经将创业作为主要途径解决就业难题。近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几乎每年都强调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放在突出位置,改善就业结构。从建立微软王国的盖茨,到巨人赌徒史玉柱,再到QQ之父马化腾,当太多太多创业的名人,创业佳绩出现在眼前,身处象牙塔的学子不愿只在一旁观望。大量在校大学生跟随着前辈们的足迹,纷纷跳入创业的大潮。
在我校,由于湾里校区的发展建设还不甚完全,交通问题给师生的出行带来诸多不便,这也给许多有商业头脑的同学带来了“商机”,在读同学和已经毕业的老生均将投资目光瞄准江中校园。因此,各色各样的小店应运而生,在学校四号门外形成创业聚集地,各色各样的小店在此运营。一个个不大不小的民租房内被创业者划分出好几个区域,这一边摆上些许饰品,那一头就经营着成品衣裤,货架摆满食品便构成了初期迷你超市……正在挑选零食的陈凡帆同学对此表示,虽然这里的一些物品不够齐全、丰富,但是看见与自己同龄的人已经当上“老板”,开店同时也实践锻炼了自己,心里不由得感到佩服。记者问到是否会担心此类店铺经营的合法性以及购买食品的安全问题时,该生笑着答道“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嘛!”
一位独立出资经营店铺的女同学也向记者表达了她的想法:“大学生的生活应该丰富多彩些,选择创业可以让自己多经历一些事,积累些社会经验,以后走上社会也多了一种选择。”
许多同学的叫好声中,也不乏拥有“反对者”的声音。一位大四的学生接受采访时说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比起小打小闹的所谓的“创业”,专心致力于学业,把繁重的医学类功课有质量完成,对我们在校的医学类大学生来说才是受用一生的正业。
真正的“创业”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招生就业处处长余亚薇针对我校的创业情况谈到:“大学上创业,只是一种形式。借由它,学生们能锻炼出敢于挑战敢于冒险的精神,在这种形式中获得的竞争意识、先机意识、合作意识、风险意识,还有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参加学校社团的本质大致是相同的。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应有更高的战略目光和创业视野,应结合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和研究领域创业,这样不但可以学以致用,在创业过程中也可减少很多风险。”与此同时,余亚薇还特别强调,大学生创业还需要有一个精诚团结的团队。
我校大学生入孵中心的迅捷公司就是李名海等06级校友在学校的支持与帮助下,应用专业知识,创立主要致力软件开发、电脑维修等工作的公司。作为过来人的李名海,他对大学生创业有着自己的经验之谈,他认为,创业就是更高形态的就业,它不仅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还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因素。但是很显然,无论从就业还是对经济的贡献还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角度看,逼上梁山的“生存型”创业都远不及“机会型”创业。
好的投资方向与资金在校大学生创业时都是非常必要的。李名海透露在自己创业的过程中由于资金缺乏,早期设想的C2B电子经营模式并没有付诸实践,而如今这种模式已经被社会上其他公司提出运营,同时取得了颇为丰厚的经济效益。
通过观察,记者发现我校大部分创业者仅是通过转卖物品得到差价的方式从而获利。我校创业水平处于较低阶段,并没有将科技性与创新性结合融入,虽然可以从中锻炼自身品质,但离真正意义上的“创业”还有一段距离,需要同学们突破、跨越。
目前,我国高校教学属于管理型,实行不完全“学分制”,大部分学生不能提前或推迟学习时间,同时,在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备,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多,社会经验不足,社会实践等无形资本匮乏,学业与创业之间相互博弈客观存在。学子们在创业时只看到成功人士的事例和创业回报,却没看到它潜在的风险,没有足够的底蕴支持的创业,也难以承载这份风险后的压力。正如新东方总裁俞敏洪所说:“一心想创业的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心态就变得浮躁。”一旦遭遇失败,“他们通常不会反思自己,不是重新静下心来认真琢磨怎么样积累经验再次创业,而是抱怨社会。”成功是难以复制的,创业初的一腔热血未必就能换来财富与经验。资金的匮乏,管理经验的缺少,市场调研的不全面,社会、家庭的冷眼相对,都不断地对那些毅然走在创业路上的学子们以打击。
我们应该看到高校毕业生群体创业的多层次性,鼓励和引导创业者从小事做起的同时,也应该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发挥知识优势,综合分析自我,准确定位,想清楚自己要干什么、喜欢干什么、能干什么,把创业作为一种形式手段,更好地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实践自己所学,开发自己的技术专长,提高创业质量,开拓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新天地。(学生记者 范亚国 张泽鸿 姚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