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学院学术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访自动化学院院长刘胜教授
截至“十一五”末期———
●学院在“三海一核”领域特色鲜明,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博士点,16个硕士点,5个本科专业,其中“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省级重点专业。
●学院拥有教师196名,专任教师164人,其中教授49名,副教授51名;博士110名;拥有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3人;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1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级多媒体课件奖励3项。
●学院为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人才质量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5年来,授予博士学位209人,硕士学位1290人,毕业本科生1988人。每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平均为96%以上。
●学院承担军事“973”1项,国家“863”探索类项目3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10项、青年基金10项,国防基础科研6项,军品预研10项,科研经费到款额4.2亿元。获国家级科研奖励3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4项,申请发明专利131项、授权50项,共发表学术论文1621篇,其中被SCI检索35篇、被EI检索202篇、被ISTP检索276篇,出版学术著作8部。
面对自动化学院在“十一五”期间取得的可喜成果,学院院长刘胜教授冷静地分析了目前学院发展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和不足,并就学院“十二五”发展的目标与设想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通过对学院“十一五”建设成果和经验的总结,您认为自动化学院未来的发展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
刘胜:与国内兄弟院校同类学科相比,在高水平科研产出、高水平师资、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
一、高水平科研产出的差距———缺少重大成果,发表在控制领域国内知名期刊的论文少,还没有国外自动化领域的顶级期刊和顶级会议的论文。虽然科研项目多、经费多,但是大多数是解决工程问题和技术问题,缺乏学术提炼,成果显示度低。
二、高水平师资的差距———缺乏学术大师:没有院士、没有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没有百千万人才支持计划、没有长江学者,没有国家级教学名师,更没有IEEEfellow和国际获奖。
三、人才培养质量的差距:没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及提名,省级、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少。
四、科研基础的差距———缺少大平台:虽然拥有两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及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但是没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更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国家工程中心。
五、学界影响力的差距———缺少我们的声音:虽然在业界影响力比较强,但是在学界影响力小,基本没有话语权。
记者:“十二五”是学校实现研究型大学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请结合学院“十二五”规划谈谈学院未来5年的建设目标和总体思路。
刘:围绕建设国内乃至世界上最优秀的院系之一这一长远目标,立足船舶、依托国防,面向国民经济,经过五年建设,新增1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新增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新增1个自动化领域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或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引进或培养1名院士,引进或培养3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建成2个国内品牌专业,培养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建设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获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建设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承担40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获4项国家级科研奖励,实现学院学术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的全面提升,以“985”工程院系标准为参照系,发展成“三海一核”领域的研究型学院,培养学术研究型工程科学高级人才。
“十二五”期间,学院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学科团队建设为龙头,以船舶导航和特辅装置系统为载体,以开放合作为途径,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手段,打造一支以学术造诣高、国内影响力大的高端人才为学术带头人、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国家培养自动化领域的可靠顶用创新性人才。
记者:“十二五”期间,自动化学院将采取哪些重要举措来推进学院发展?
刘:学院将针对学院发展的主要任务,实施7大举措:
一、师资队伍在“十二五”期间,学院坚持引培并举原则,采取近期建设以引进为主,长期建设以培养青年教师为主的标志性人物培养方案,进一步改善专任教师学缘结构,建成一批具有乐业、敬业、创新、奉献精神的学术团队。
二、学科建设以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为主体,兼顾电气工程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明确12个学科方向。在“十二五”末期,力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建成国家级重点学科,“电气工程” 学科建成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建成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
三、专业建设“十二五”期间,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国防建设、海军装备、船舶工业等培养船舶自动化、工业自动化、核电自动化、导航技术、测控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型工程科学高级人才。
学院将主动适应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重大需要,遵循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特点与教学规律,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手段为重点,以加强教学基础条件建设为保障,深化教学改革,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四、科学研究“十二五”期间,学院力争在“973”项目,“863”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仪器专项上有所突破。通过注重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关注项目研究中取得的成果积累,提高科研获奖水平。同时进一步明确基层学术组织改革方案中一个聘期内学科带头人、学科方向带头人、教授、副教授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加大考核力度,保证高水平论文和授权发明专利的数量有明显增长。
五、人才培养“十二五”期间,学院将以“立足培养,重在参与,鼓励探索,追求卓越”为指导思想,坚持基础知识与创新能力并重,创新普及与高端引领并重,激发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与探索的兴趣和潜能,为高水平创新型优秀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学院在招生规模方面以稳定为主,每年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数量保持在1:1的比例。
六、实验室建设“十二五”期间,学院将构建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又相对独立的系统化、层次化、开放式、应用型、研究型创新实验教学体系,建成具有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水平的实验中心;整合学院科研实验室的资源,建成一个自动化领域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或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一流的环境条件。
七、国际合作与交流“十二五”期间,学院将选派20名左右研究生出国留学,选派20名左右青年教师出国进修或攻读博士学位,招收学位留学生20名左右,主办一次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会议和一次有影响力的国内会议,国际合作科研项目达到5项,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不少于50人次。
为了更好地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拓展合作交流领域,提升合作交流层次,扩大学院和学校的国际影响。学院将继续扩大中外本科生和研究生互换交流的专业数及其学生数量规模,充分利用校友、海外兼职教授的资源,吸取国外优秀教育理念,力争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加拿大卡尔顿大学等高校建成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创建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