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夯实基础,向研究型学院迈进———访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张铁男教授


  “夯实基础,向研究型学院迈进”是经济管理学院在今年的寒假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十二五”发展目标。日前,记者就学院“十二五”发展的相关问题采访了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张铁男教授。回望“十一五”记者:“十一五”期间,经济管理学院迈出了稳健的发展步伐,各方面工作成效显著。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学院取得的建设成果。
  张铁男:“十一五”期间,学院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情报资料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发展,教学条件明显改善。
  一是学科专业的数量和质量有显著提升。新增国际贸易、教育经济与管理2个硕士点,新增MPA、EMBA、金融学、物流工程4个专业学位点;公共管理学科于2010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点资格;制定了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产业经济学学科发展规划。从学科方向、师资结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交流、支撑条件等六大方面勾画了学科发展蓝图,得到了学校的认可与大力支持。
  二是师资队伍规模扩大,结构得以优化。新评龙江学者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2人,专任教师数量增加到86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40人,专任教师博士化率由“十一五”末期的25%增加到目前的72%;三是本科教育规模稳定,质量稳步提高。工商管理专业获批准为黑龙江省重点本科专业;学院获得教育部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1项。
  四是科研水平显著提升。承担国家级项目2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1项,获省部级奖励32项,年均科研经费总额达到260万元,年均发表论文300余篇,教师的科研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五是国内外学术交流规模不断扩大。学院从2006年开始举办“危机响应与管理信息系统国际会议”,已连续举办三届,会议论文全部被ISTP检索,国际知名度稳步提升。
  六是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不断增加。报考学生生源充足,学院实际年均录取本科新生252人,研究生年均17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0人,硕士研究生144人。学风建设工作卓有成效,学院一次就业率平均在92%以上,居省内同类专业前茅,学生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奖16项,本科生在CSS-CI、ISTP上发表文章20余篇。
  七是教学科研条件极大改善。学院“十一五”第一年搬入新楼,各方面硬件条件极大改善。经济管理实验中心新建专业实验室5个,更新改造实验室3个;实验用房1037平方米,微机296台,专业软件80余万元,2006年10月被评为“黑龙江省高等院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情报资料中心有专业藏书2万册和千余套专业电子图书,订购各类报刊240多种,中文期刊210余种,外文期刊10余种,基本上可以满足师生掌握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和从事科研工作的需要。
  八是特色办学成就突出。学院先后成立了“哈尔滨工程大学企业创新研究所”、“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业经济管理研究所” 、“技术管理研究所”、“灾难与危机管理研究所”等特色研究机构,并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下开设“船舶工程管理”、“危机响应与信息系统管理”两个特色学科方向,着力加强办学特色和科研特色。
  记者:审视过去、谋划未来,您认为学院的发展建设还存在哪些问题?
  张:学院在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学科发展不均衡学院目前只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个博士点,高水平研究力量主要集中于此,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两个学科共享程度过高,使得工商管理学科发展受到制约。目前,学院学科与学校“三海一核”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不够深入,借力能力较弱。
  (二)高素质领军型人才较少学院师资队伍学缘结构不尽合理,青年教师比重较大,高端领军型人才较少;管理学博士的比重较大,经济学类人才较少;本校毕业生比重较大,外校毕业生较少。和国内一流经济管理学院相比,学院国家级项目数量、在国内外顶级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仍然不多,科研整体实力仍需加强。
  (三)特色需进一步明确学院的特色方向在“十一五”期间有所改善,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整体的科研实力仍需加强,在国内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影响力。需要充分发掘本学科资源(地域资源、学科人力资源、理工类学科资源)优势,多出成果。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作为优势学科,在争取国家级重点项目、培养高水平学术团队、加强学术氛围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教学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学院在教学名师培养、教学成果和精品课程培育方面仍需加强。教师教学水平需要不断提高,对于教师的进修培训工作还未形成固定的机制。应用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科的专任教师数量不足,研究方向单一,尚未形成相对稳定的学术团队。展望“十二五”记者:要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必须将学科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好。请您谈谈学院在“十二五”期间学科发展的建设目标。
  张:“十二五”期间,学院学科发展的建设目标是:
  (一)优先发展“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积极建设具有发展潜力和学院特色的学科方向。力争在国家重点项目、国家级奖项上有所突破,使之具备冲击国家重点学科的能力,在下一轮学科评审中位次提前。加强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科学定位、突出优势,保持和发展办学特色,努力打造专业品牌,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提高办学水平。
  (二)重点发展“工商管理”一级学科。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在国家级项目、高水平文章、科研获奖等方面有所突破,保证各学科方向的水平全面超越一级学科博士点的申报要求。优化工商管理专业结构,培育优秀教学成果,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打造精品课与教学名师,培养优秀人才,提高工商管理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三)积极发展“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真正凝练学科方向,明确“应用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对具有发展潜力和我校特色的学科方向进行重点建设。推动金融学、国际贸易、经济学专业建设,结合我校办学特色与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打造富有特色的专业方向,输出优秀人才,建设成为省内同类专业中特色鲜明、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使“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在未来5—8年内具备冲击一级学科博士点的能力。
  (四)培育扶持“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凝练学科方向,明确“公共管理”的研究方向并进行重点建设,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使“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在未来8—10年内具备冲击一级学科博士点的能力。
  (五)优化整合学院各项资源,围绕学科建设,加强学院基层学术组织(研究所)建设。
  (六)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调整研究型研究生与应用型研究生比例结构,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绘就新蓝图记者:经济管理学院“十二五”发展的蓝图基本绘就,学院在向研究型学院迈进的道路上将要完成哪些主要任务?
  张:学院在“十二五”期间将着力完成以下5个方面的任务:
  (一)构建富有特色的学科体系。以学校“十二五”学科项目建设为契机,不断优化学科结构,打破一级学科界限,根据各学科方向的研究内容,进一步凝炼重点学科的特色方向,有效整合资源,促进各学科协调发展。明确学科发展定位并适时调整学科方向布局,夯实基础,深化学科方向内涵建设。同时,加强与学校主体学科联系,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搭上学校主体学科发展的快车,并结合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在若干优势研究领域或特色研究领域逐步融入学校“三海一核”特色科研领域,增加合作项目数,在船舶经济管理、核工业管理等有潜力的交叉研究方向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二)构建创新型学生培养体系。在“十二五”期间,学院学生培养的宗旨是提高培养质量,打造商学院品牌教育。着力培养有竞争力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强化课程建设,注重课程的特色性,结合学科建设规划调查、统计可开设的特色课程,提出管理办法,丰富特色学科体系。鼓励学生参与科研与创新,进一步加强社会实习基地建设,侧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提高高水平科研产出。学院将继续推进专业研究所建设工作,重点鼓励具有学院特色的专业研究所建设,实现数量与质量的双向突破。不断提高国家级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国家级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零的突破。继续提高高水平文章与获奖比重,及时调整科研政策,“鼓励高端、打造精品”,在保持高水平学术论文数量取得回升的基础上,争取在SCI、SSCI、EI等高水平论文上有新的突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规定的A、B类期刊上及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上有数量的飞跃。
  (四)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提高专任教师人数与博士化率,全面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结合基层学术组织改革,立足学科方向的调整整合,积极培育优秀教学与科研团队。大力推进学科方向团队的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和产出重大科技成果的学科方向生态环境,逐步使学科方向文化成为学科方向的“软实力”。
  (五)加强学术交流。建设广阔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积极筹划承办大型国际、国内会议,增加省级学会,筹划发行学院高水平学术期刊。推进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拓展合作交流领域,提升合作交流层次。积极营造开放、自由、创新的学术氛围,大量举办高质量学术交流报告,邀请校内外、国内外的各领域专家来学院进行讲座,扩大学院的学术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