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课”遭遇“点名”
“老师正在点名!”收到通知的同学陆续气喘吁吁地跑进教室坐定……这个情节几乎成为课堂连续剧的片头,在不同的教室轮番上演着。
老师神色坦然地拿出点名册,座位上的同学们便呈现“众生相”:窃窃低语分配点名任务的———谁帮谁点,谁冒充谁;拿出手机发短信、打电话“通风报信”的———“老师点名,速归!”;表情淡定不动声色的———算计着这学期还有两次范围之内的“机会”,如果老师不严的话……Part1大学时代,“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的原则似乎已经成为过去时,“不点名的必逃,点名的选逃”貌似正渐渐成为王道。当应付点名渐渐成为前去上课的唯一目的,逃课也成为一件随意的事儿。
对“老油条”们来说,纪律委员点名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表面文章,只有辅导员的突击检查才会使逃课的“丰功伟绩”成为一种“犯罪”。因为一些校选课的老师性格随和不常点名,有的同学甚至一学期仅仅去过两次———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对于较为严格的老师,同学们的对策可谓五花八门,除了代答还有各种模糊的借口,譬如上厕所、接电话、有人找、去看病等等,令人哭笑不得。学生们“下有对策”,那么老师一定“道高一丈”。个别老师会在课间过后或者结束课程的时候点名,有的时候还会实行起立答到或者签到下课的严密统计办法。这样的密网捕鱼之法,让学生们感到苦不堪言。
“去答到”已经成为一部分大学生要不要去上某节课的一项重要判断标准,老师讲的内容与质量似乎已经脱离出考虑范围。你可以很容易就见到点完名的课堂,即使去听课的学生也有不少是身在心不在。
当我们反复质疑课堂点名的合理性、高声呐喊学习是要靠自觉、堂而皇之地申诉兴趣无法接受强制的时候,是否曾经自省:我们的学习态度是不是已经病态到觉得不点名的课就没有去上的必要。点名在督促约束我们的同时,是不是也让我们自身形成了一种非正常倾向。当你在熬夜之后的早上睁开眼,看到课表上第一二节课的名称与老师,你是否有过不点名的课果断地“翘掉”的坦然。你平静地闭上眼睛,继续你在梦境里的绚丽未来。然而却不曾想,现实中的你是距离那一天愈行愈远了。Part2《三字经》的微言大义里这样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认真对待你的课程是对老师的尊重。人的一生只有作学生的时候是最为纯粹的,而做学生的时候恰是你的年轻时候。这个时候对于知识和老师的尊重,是一种虔诚的学习,焕发着纯粹的光辉。
记得曾在《南方周末》上面读过一段王小妮教授对点名的感受。“还是大二的事,朱俊材向我借安哲罗普洛斯的《永远的一天》,我答应下次课带光盘给他,同时在心里重新定位这个外表老实纯朴的男生。这部片子被赞誉为充满诗意,但更多的人当作大闷片,朱俊材居然会喜欢它!应该带碟去上课的那天走得急,忘了这事,铃声响过才想起来,问朱俊材来没,有人说他没来。我心里的自责稍有缓解,想下次一定不能忘。过了十几分钟,朱俊材大喘气满头是汗跑进教室,跑得腰都直不起来了,我暗想,坏了,他来了。课间休息,正有学生和我说话,朱俊材凑到讲桌前满脸陪笑问:老师,点名了?一下子我全明白了,是有人通风报信说老师刚点你名了,朱俊材才一路狂奔而来。多讽刺啊!在我自责的时候,这个喜欢安哲罗普洛斯的学生为了消除点名抽查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正放下尊严地向我笑着。什么叫南辕北辙,什么叫心灰意冷?”
王小妮教授写到这里,用了“南辕北辙”和“心灰意冷”两个词,尤其是后者,让我感到尤为心酸。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做法给老师一颗火热的欣赏的心泼了一盆冰凉的冷水。这样的失望,你能够感受到么?Part3读到这篇文章的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听闻老师点了名,一阵后悔;去上课了却没点名,又是一阵郁闷。面对这种状况,我们该如何对待点名这件事呢?是冒着失去学分的危险拿着大无畏的精神果断“翘掉”,还是为了全勤和期末成绩按时到场、在一声“到”之后睡觉、发短信、看小说、逛空间,还是正面对待、认真听记,一节课下来真的有收获?
我想你会毫不犹豫选择第三个(尽管你不一定完全实践)。认真对待每一节课,是对得住学费和自己的未来。也许你可以用自己的学费、生活费来除一下课程数量,计算一下这节课在收费上是怎样的数目。另外,此时“翘课”的随意,带来的也许会是不满意的考试成绩,再或者不幸失掉学分去面对补考或是重修。如果你用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打发了宝贵的课堂时光,你能不能保证之后不会为挂科提心吊胆?
当然,我相信,逃课的理由有时候确实成立。大学里,课程更加专业精细,也许就有一些对你来说是艰深而乏味的。与其在教室里闷坐两三个小时,不如找点更有意思的事情来做。也没准你就碰到些许个性的老师,讲课的口音完全听不懂,还净搬弄陈芝麻烂谷子。好吧,我承认,选择离开是你的无奈之举……可终究,不能让这些理由变成你如今仅仅为了点名而去上课的借口。善待自己的青春岁月,在汲取知识这一点上,请勿任性妄为。
点名了!希望在下一堂课,我们不再以沉寂代替回应;希望于不久的将来,座无虚席这个词可以用来形容我们上课的场景。当上课遭遇点名,期望你得到的是实实在在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