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心相连手相牵 灾区重建 我们倾情奉献 我校师生支援灾后重建活动侧记







校长罗大玉在5·12 地震期间为学生发放盒饭




来自地震灾区的教师在我校进行心理康复培训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扰乱了我们的生活。毁灭,伤悲,绝望,那是我们永远的痛。三年过去了,镜头再次对准灾区,你会发现那里早已换了容颜。新生,喜悦,笑脸,幸福绵延。三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只是一瞬,但对我们而言,却是值得铭记珍藏的。从脆弱到坚强,从悲壮到豪迈,从一片废墟到新兴之城……在灾后重建这一波澜壮阔的工程中,作为乐山师院人,我们牵挂、我们奉献、我们时刻记着自己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三年来,全校师生为灾区捐款捐物、支教送教,为了灾区的重生,每一个人都在关注、都在尽力;三年来,一批又一批志愿者的足迹印在北川、新津、绵竹、水磨的山间小径,他们奉献的身影成为灾区美丽的风景。时光荏苒,斗转星移,在这生机盎然的季节,让我们一起回顾三年里我校师生与灾区人民心连心、手挽手的深厚情谊;让我们一起感受灾区学子那份从悲痛中站立,奋发图强的决心与勇气;让我们一起赞美灾区重建后独有的美丽。我们将在沉思中激动,在激动中自豪,在自豪中奋进。曾经的考验我们勇敢面对2008年虽然离我们越来越远。但那年,那月,那天的记忆,我们铭记于心。面对突如其来的考验,我校师生众志成城,临危沉稳,谱写出一曲曲让人难以忘怀的豪迈旋律。
  那个下午对于在校师生而言毕生难忘。“一切都毫无征兆,来得非常突然。”文新学院的颜祥健回忆说,那天天气很热,教室里的风扇不停转动着,和往常一样,他正做着上课准备,忽然教室里的桌子不停地抖了起来,起先还以为是同学在开玩笑,没太在意,渐渐地,桌子抖动得更加厉害,远处还传来了轰隆的声音。“地震!”不知谁大叫了一声,大家立马跑出教室。很快地,桂花广场、博雅楼前、田径场,几乎学校的任何一片空地上都挤满了从教室涌出的学生,惊慌的表情挂在脸上,学校迅速启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对抗震自救进行紧急部署,领导、老师很快来到同学们中间,有序的组织、贴心的安慰让大家心里踏实很多。
  因为担心有余震发生,当天晚上全校师生都只能在学校空地上过夜,桂花广场、博雅楼前、田径场都成了临时安置点,半夜,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同学们撑着雨伞,用棉被包裹着身子,但大家并不孤独,整个过程中,领导、老师们一直陪着同学们。那些日子排队领取免费盒饭时的情形留给大家深刻印象,书记、校长亲手将热气腾腾的饭菜送到同学们手中,让大家感受到家的温暖、父母的慈爱。震后的第三天,同学们陆续回到寝室住宿,按照学校规定,每天晚上,寝室人员要轮流值班,以便在地震发生时能及时叫醒大家,于是各寝室有了站岗员。“即使站着也不觉得累,为了大家的生命安全,少睡点觉不算什么。”07级化生学院的胡微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
  为了给大家提供关于地震的最新信息和抗震救灾动人事迹,学校爱心社的同学把社内的音响设备搬到了足球场。地震当天晚上下大雨,气温有所下降,很多同学没有带足衣物,爱心社便免费发放了社服,把以前募捐到的衣服发放给大家御寒。
  那段时间灾区人们的安危牵动着全校师生的心。在为灾区募捐的活动中,全校一万多师生向灾区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男生院、武珈山、百果苑食堂、桂花广场等多个地点成了募捐场地,前来捐赠的师生很多,多个捐款点前,老师同学排起了长队。据统计,短短的时间我校师生为灾区捐款总计达9万余元,衣服3万余件。校团委联合电信、市团委向我校受灾地区的贫困生发放物资近17000元,这些捐赠物资都有一个共同的标记,那就是爱。
  在学校举行的“大爱有声”诗歌朗诵会上,文新学院李康云老师的“两鞠躬一跪拜”感动了无数师生。“5.12的那场地震带给我无限伤痛。”李老师告诉记者,年轻时自己在阿坝州任教十多年,那里有许多同事、朋友,那场地震不仅摧毁了他在都江堰的家,更重要的是岳父和许多朋友都在地震中永远离开了他。他说,地震带走了许多亲密的朋友,那段时间是极其痛苦的回忆。作为地震受灾者,李老师朗诵了自己创作的诗歌———《怀念与思考》,他声情并茂的朗诵,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诗歌朗诵结束,李老师悲痛难忍,竟当场跪下,对着远方两次鞠躬,泪水夺眶而出。如此举动让师生们备受震撼、感动。李老师解释说,鞠躬,是对所有关心他的人的感谢;跪拜,则表达了自己对遇难亲人、同胞的无限悲痛之情。
  2008年,太多的故事让我们感动,我们不会忘记“可乐男孩”、“废墟下的歌声”甚至“猪坚强”;我们将铭记“好老师谭千秋”、“好民警蒋敏”、“小英雄林浩”,生命在垂危时迸发出无限的活力,爱在危难时迸发出超常的能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彰显出中国人民无穷的力量。
  闯出阴霾灾区学子的奋起地震发生后,来自灾区的学生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家里损失是否严重?有无亲人伤亡?他们的心理状况怎么样?这些是学校领导、老师们最为关心的。经过统计,2008年上半年,学校共有700名同学的家庭在地震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灾害。为了抚慰灾区学生们受伤的心灵,党委书记谭辉旭、校长罗大玉等校领导牵头,亲自带队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及学院领导慰问家庭受灾同学,及时发放生活困难补助共计11万余元。领导们还深入灾区学生中,和他们亲切交谈,鼓励他们要勇敢面对这场灾难,保重身体,坚强生活,努力学习,争取早日成才,为重建美丽家园和回报社会做出贡献。在当年9月份新生入学报到时,学校专门为地震灾区学生设立了“特别绿色通道”,对生源地为地震重灾区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免除了一年的学费;对因地震造成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新生,入学时每人一次性发放200—300元的临时困难补助金,同时,免除住宿费、书本讲义费等费用,并赠送公寓用品及军训服装等。
  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们恢复心理健康,学校心理咨询室实行24小时开放,咨询室的老师们轮流值班,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同学尽快走出阴影。教科学院长期从事心理学教学与咨询的汪红烨老师在地震后的几个月里忙得不可开交。除了对市民进行灾后心理预防与保护知识的普及,她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校园灾区学生的心理康复工作上,她和其他教师一起,为我校灾区学生做团体心理辅导和一对一心理援助;在休息时间,她又为我校心理援助志愿者开展心理援助培训,培养了一批随时能奔赴灾区进行心理援助的志愿者。汪老师的奔波劳累,同学们看在眼里,感动于心里,都忍不住提醒汪老师要多休息。她说,当学生们带着轻松的心情走出办公室时,喜悦的心情是无语言表的,只要他们走出了地震的阴影,她再累也值得。
  地震给灾区学子们带来的是伤痛,而领导老师们却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温暖与感动,他们凭着坚毅的品质,向新的人生目标奋勇前进,勇敢地走出阴霾,灾区学子们奋起的身影成了一道美丽的校园风景。
  蒋蕤是08级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自北川的她是5.12地震中的幸运儿,在那场灾难中,她逃离了死神的魔掌。回忆起地震发生时的场景,蒋蕤仍是心有余悸,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瞬间终结,蒋蕤的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慌乱与恐惧。就在她快要失去生命斗志时,温家宝总理的到来让蒋蕤重新找到奋斗的勇气。她告诉记者,温总理来到灾区重新点燃了她的希望之光,在那间小教室里,温总理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看着这四个字,我们都使劲地鼓掌,眼泪也跟着不停往下掉。”从那刻起,她明白了自己不是在孤军奋战,她的身后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昂起坚强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向光明的未来前进!”这是温家宝总理鼓励北川中学师生的话语,蒋蕤做到了。
  地震的摧毁力是巨大的,但灾区学子们坚忍不拔的心却能战胜一切。今天,当再次走进这些灾区学子时,他们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决心让我们敬佩不已。体育学院2010级的李勋是来自北川的学生,在一年多的大学学习中,他勤奋努力,刻苦学习,获得了国家助学金;在同学们的拥护下,他挑起了班长的重任;在地震中,他深感党的温暖,于是积极向党靠拢,获得了进入党校学习的机会;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他进入了学校篮球代表队,运动场上李勋顽强的拼搏精神,获得了老师、同学们的称赞,如今的他正为5月下旬的四川省高校篮球比赛积极准备着。李勋说,他有个心愿,待比赛结束后和队员们一起到母校———新北川中学打一场篮球联谊赛,回报母校的教育之恩,在以后的大学生活中,他将更加努力学习,争取用优异的成绩回报所有帮助过他的人。
  地震夺去了无数的生命,许多家庭变得支离破碎。“地震带走了妈妈。”这是美术学院08级艺术设计专业的吴玉琨记忆中永远的伤痛,但大学三年来,老师同学们的关心与帮助让他明白,生活还将继续,还有很多人在关心着自己。不久,振作起来的吴玉琨成了家乡的一名志愿者,他想用实际行动来为家乡的重建做出贡献。他用灿烂的笑脸,朴实的话语帮助许多灾区同学重新站立,教他们坚强,教他们奋斗不息。“我知道妈妈在天之灵,也希望我快乐地生活,失去了妈妈,我却未失去爱。”正是因为拥有更多关爱与支持,吴玉琨前行的脚步更加有力。
  来自青川的07级英语专业学生黄清华今年考取了西南财经大学的研究生,2008年,她获得了免费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学习的机会。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一年的时光令她终生难忘,她说,“作为灾区人,我更要努力,利用一切机会增长自己的见识,只有学到了真本领,才能为家乡的重建做更大的贡献。”
  从绝望走向希望,从脆弱变得坚强,来自灾区的学子用阳光的生活态度,奋发图强的身姿向世人证明,地震并未毁灭他们的斗志,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会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投入到学习、工作中,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们定会取得傲人的成绩。
  勇于担当 志愿者高扬鲜红的团旗
千里迢迢,奔赴灾区,只希望能够为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是我校一批又一批志愿者的共同心愿,三年间,我校先后组织了1800余名志愿者奔赴灾区服务。汶川、北川、绵阳、都江堰……哪里需要,他们便出现在哪里;支教、心理辅导治疗、文化调研……灾区需要的,就会变成他们的行动。无论是炎炎烈日,还是寒冬酷暑,无论是不定时的大小余震,还是居无定所的工作环境,志愿者们都无所畏惧,在灾难面前,他们勇于担当,用坚韧与奉献谱写了一曲嘹亮的当代大学生之歌。
  2008年7月份,我校七十多名志愿者来到了地震重灾区绵竹市的兴隆镇和汉旺镇,志愿者们的工作是给小学生辅导功课并进行心理分析与治疗。志愿者张晓峰在回忆当时的情形时告诉记者,大多数志愿者都住在帐篷里,一个帐篷要住二三十人,当时正值酷暑,帐篷里又没有风扇,他们夜里经常因为太热而失眠,加之暴雨天气频繁,帐篷里面经常会满是积水,所有的东西都被弄湿。虽然条件很艰苦,但他们没有一个人想过要退缩。说起那年的志愿服务工作,宋翼然向记者讲述了一件令她难忘的事。一天上午,她像往常一样正在给低年级的孩子上课,不经意间,她发现一位大约六七十岁,身体有些虚弱,面带微笑的老奶奶一直在教室门口徘徊,时不时还探头进来望望教室里的学生。下课后,当宋翼然上前询问时,老奶奶立刻紧紧握住了宋翼然的双手,眼泪也夺眶而出,她说:“我是专门来看孙女上课的,因为地震,她已经几个月没课上了。家里房子倒的时候,我没哭,今天看你们来了,我的孙女有学上了,我实在忍不住想要落泪啊!”老奶奶抹了抹眼泪,又说,“家里的梨熟了,我这就回家去给你们拿梨去。”然后转身往家的方向走去。“那双结满老茧的手握住我的那一刻,我便理解了它的全部含义,也觉出了自己肩上背负的是怎样的期望。”宋翼然说。那之后,经常会在教室门口看见老奶奶的身影,每次老奶奶的双手都要把饭菜或是水果送给志愿者。
  2010年夏天,绵竹兴隆镇兴隆小学迎来了“快乐行”志愿服务团队,13名志愿者前往灾区支教,一日三餐,他们都自己动手做饭。杨文彪告诉记者,每天早上6点他们便起床开始煮粥,早饭是白粥和一点咸菜,吃完之后是出征仪式,“出征仪式上,我们13个人会把手放在一起,共同喊出‘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口号,然后便开始一天的工作。支教期间,志愿者们给50多个学生记录了成长日记,临走时,他们把日记本作为礼物送给学生们,接过日记本,孩子们都哭了。
  在我校,像这样的志愿者小分队还很多,文新学院志愿者们深入了北川县城进行羌族文化调研;音乐学院组建了“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推进新农村建设”慰问演出分队;旅经学院志愿者则奔赴绵阳灾区开展志愿服务。5.12地震三年来,我校组织了“让爱在山区放飞”、“学生感恩行动”、“我和我的祖国”等一百多支实践团队奔赴了汶川、北川、绵阳等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们的辛勤工作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好评,绵竹义务支教志愿者团队荣获了由共青团绵竹市委颁发的“抗震救灾先进团队”荣誉证书,这份沉甸甸的证书既是对志愿者们工作的肯定,也是对他们继续奉献的激励,而他们也在不断地奉献中学会了坚韧,变得更加独立,获得了宝贵的人生财富。对口援助共同重建灾区教育对口援助是学校支援灾区的一个重要形式,三年来,学校开展了系列对口援助汶川教育的工作。为了帮助灾区教师走出地震阴影,我校开展了地震灾区教师心理康复活动;为了更准确地了解灾区的重建状况,以制定合理的工作方案,党委书记谭辉旭,校长罗大玉等领导不顾安危,多次前往汶川进行调研;为了提高汶川中小学教师们的教学水平,从软件上提高汶川的教育水平,我校采取顶岗置换培训、集中培训、专家送教、科研合作等多种方式,先后成功实施了汶川县校长培训、高中课程改革通识培训、幼儿教师培训、艺术转岗提高培训等一系列援助项目,为汶川教育的恢复与重建做出了贡献;为了使老师们能安心学习,我校选派了学生前往灾区顶岗实习。据统计,两年多来,我校共组织教师培训20余次,为汶川县培训各级各类教师500余人次,约占汶川教师总数的50%,前往灾区顶岗实习的50名学生,也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提高了自己的师范技能与实践能力。
  2008年7月14日,100名来自汶川、北川等地震灾区的中小学校长、老师带着全校师生的期待来到了乐山,参加了由我校承办的“牵手同行”地震灾区教师心理康复培训活动。培训期间,学校为老师们制定了详细完整的心理康复培训计划,从饮食起居到学习活动,都为老师们做了周密的布置与安排。此次培训,学校领导相当重视,教师报到当天,校长罗大玉、党委副书记杨胜宽来到报到点询问接待工作的情况,并与灾区老师亲切交谈。在为老师们准备的文艺晚会上,罗大玉兴致勃勃地加入到6名北川老师表演的舞蹈《羌族锅庄》中,随后的几天活动,罗大玉都亲自参加,和老师们度过了快乐的8天时间。
  2010年,44名来自汶川的转岗教师来我校参加了为期半年的艺术转岗提高培训。肖桂英今年已经43岁了,大地震带走了肖老师的3个亲人,但丧失亲人的痛楚并未磨灭肖老师对教育事业的奉献之心,由于有一定的音乐兴趣,她加入到培训队伍中。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音乐理论知识,在培训学习中,肖桂英觉得有些吃力,常常赶不上大家的节奏。想到培训机会的来之不易,肖桂英鼓励自己坚持下去,决定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白天在寝室,你根本看不到肖老师。”和肖桂英住在一个寝室的周莉老师这样告诉记者。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肖老师每天的学习时间至少是12个小时。因为有着高度的责任心,又如此的坚持与努力,培训结束后,肖桂英学会了十几种乐器,教学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当数十名汶川教师来我校学习时,我校一批顶岗实习学生踏上了前往灾区的路,在老师们接受培训的这段时间里,实习生们认真地开展着教学工作,灾区孩子们的功课并未因此受到影响。
  “作为灾区的学生,我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顶岗支教是我回报社会的机会。”家住彭州市的何雪梅说。2010年,何雪梅在汶川草坡乡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支教工作,顶岗期间,她主要负责小学语文和学前班的教学工作。“顶岗实习工作并不容易。”她告诉记者,当地小学五年级学生的作文水平还不如城里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水平,语文考试居然出现了十几分甚至交白卷的情况。针对这一现象,在授课中,何雪梅加大了基础知识的教学力度,她还试着和孩子们做朋友,用心和他们交流沟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们的进步很大。
  在临走的前一天晚上,孩子们在教室为她举办了一场小型送别晚会,大家都拉着她的手,哭着求她说:“姐姐,你别走嘛,我们一定好好学习,我们好好听你话,你别丢下我们走嘛。”那一刻,何雪梅再也止不住眼泪。“看着孩子们送我的他们自制的卡片、纸鹤,我真的很感动,也很不舍。”现在,那里的孩子仍会不时的给她打电话,问她的学习生活状况,希望她回去看望他们。“那里需要我,如果可以,我毕业后一定会回到那儿去,因为我们彼此已形成依赖。”何雪梅表明了自己的就业意向。
  5.12地震已过去整整三年,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下,在亿万同胞的不懈努力中,有你,有我,有他的奉献,就能让爱的火炬在神州大地上传承。回顾三年来灾区的重建记录,我们深切体会到灾难让我们学会珍爱生命,真情让我们学会感恩生活,奋斗让我们开拓未来。难忘这三年,我们携手并进,难忘这三年,我们心心相连。灾后重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三年,不是终点,只是灾后重建的阶段,我们将会有第二个三年,第三个三年······重建灾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校师生将一如既往,竭尽所能,为灾区人民的幸福,倾情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