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大学之精神的理解——贺我校更名吉林财经大学一周年
什么是大学之精神?
百度百科里这样解释:“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首先我想就中国大学的现状来谈一下对目前的大学精神的看法。
大学精神被称为大学的“灵魂”,大学的精神在于发扬人性之善,培养健全人格,修己立人,推己及人,化民成俗,改良社会风气。大学的责任不仅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与文化,而且也承载着道德的传承。
这是大学精神本来的模样。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大学似乎或多或少成了让人议论的话题。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姚国华说过这样一句话:“20多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学家在任何一个领域没有作出任何一个自己的创新、任何一个新概念、任何一个新理论、任何一个新方法,没有一个是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听过后若有所思。这是一个事实,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的确是在飞速增长,但是不知从何时起,有人开始质疑我们文化底蕴的缺失,甚至大学的学术研究风气的减淡。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大学的确与蔡元培时代的学术风气相比淡了很多。这不由得引起我们的思考,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就个人观点而言,大学之精神不是大学的操场、大学的教学楼和大学的硬件设施,而是那些能够有自己独立学风的教授们,那些能够刻苦钻研学术的莘莘学子,通过彼此知识、思想的碰撞逐渐由时间磨练而沉淀下来的大学里独特具有的一种文化底蕴和优良学风。所以,就中国大学现状而言,我们肩上的担子仍然很重,并且如何才能在我国培养出多个世界一流性大学仍然是我国教育界人士们共同承担的历史使命。
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的高速发展,我们的大学也在加大步伐的成长着,其成果可贺,培养出的大批人才也在建设我国的道路上播洒着汗水,但是,我们必须记住,文化的奠基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更要明白,“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大学精神对一个民族长久繁荣的深远影响。
再来谈谈我们自己的母校———吉林财经大学。
面对目前我国大学发展的各种形势,我们学校发展较为良好。如今,我们已经从昔日的长春税务学院更名为吉林财经大学,这对一个学校的今后影响是巨大的。在更名后的这一年中,我们看到,学校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学校的科研水平、教学质量、创新能力更上一层楼,“吉林财经大学”这六个字是一辈又一辈税院人不断努力的结果,是我们未来前途美好的一束耀眼之光,六个字的改变,学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影响最深的便是我们税院人,学校的更名是一个历史事件,或许,这一历史性事件将会改写我们的命运。对于我们,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将逐渐拥有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更深入地研究自己喜欢的学科内容,更多的接受最良好的教育,更宽泛的结交真正有才之士……学院和大学最大的不同就是学科变得更加综合性。伴随着学校地位的提升,学校的校园环境、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等等诸多方面也将会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更名,让我更加的自信,尤其是看到听到这个消息后不论是老师们还是学生们那溢于言表的振奋之情,我更加觉得这件历史性的大事并不仅仅限于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方方面面,而且还深远的影响着整个吉财人的精神状态。
这是更名以后我们所处的可喜环境,那么我们的大学精神呢,作为吉财人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我们的大学精神?我想,作为一所财经类院校,我们的财经类学科是优势,所以我们必然要把这种优势保持到最好状态。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国内大学所面临的让人深思的问题,即学风的浓厚和文化底蕴的培养,我们要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在加强我校学科建设的同时也要注意良好学风的建设,营造一个吸取多方面营养,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培养学生自主钻研的校园氛围。在我校更名一周年之际,我想,如果今后我校能够在现今学科良好发展的同时也能够更加侧重学风和文化底蕴、思想自由的营造,我校成为国内一流的大学指日可待。所以说,大学精神,也就是大学的精髓,如果能够重新拾起蔡元培时期的大学精神,如果能真正做到蔡元培所定义的“大学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撑,但不是道德楷模,不是宗教之所。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学之学府。”那么,我想,下一个北大的诞生,为时不远。
税院情,情难了,更名喜,溢言表。母校,将养育我青春里的整整四年,而这四年,所带来的回忆,将厚重难以回报。可以这样说,一个人大学四年的记忆,必定会伴随其一生。而2010年我校正式更名为吉林财经大学这一历史性的一刻,将会深深得刻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也许,我现在的阅历仍然不够深,不会把这件事情理解得那么透彻,但是,我心中清清楚楚得涌起那么一股力量,它掷地有声地告诉我,这一时刻,将会影响到你的未来,甚至,改写你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