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把欧洲带回家


  去年五月,我参加了欧洲游,历时14天,游览了匈牙利、奥地利、意大利、梵帝冈、卢森堡、列支敦士登、瑞士、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等大小共11个国家。这种走马观花式的游览,个人的感受很难说深刻,因为想久看的地方不能久,想深看的地方不能深,一切听从导游的安排。可是你不想久看和深看的地方却又久又深,那就是购物商场。由此,欧洲游给我的第一感受就是: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表面,经受了长途飞行和乘车的苦累,完成了有生之年去欧洲的心愿。当然表面的感受也是感受,因为我活到这把年纪经历过“旧中国”的黑暗与苦难,也经历了新中国的曲折与发展,就是没见过真正的资本主义社会究竟是什么模样。所以当我踏上欧洲的土地,就有一种新鲜感,脑子里有许多可对照的情境,在对比之下很自然地产生许多新的感受,这些感受有如鱼鲠在喉,不吐不快,这就是写这篇文章的缘由吧!
  司机执行制度的自觉性令人佩服
我们进入欧洲的第一个旅游点是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从机场出来,我们登上一辆豪华大巴旅游车,就是这辆车12天为我们服务,游完11个国家。临别时,团员们都主动和司机留影,感谢他热情而周到的服务。他执行制度的自觉性、行车安全的责任感,真令人佩服!
  我在车上的座位是前三排,每天都目睹司机的开车状况。这位司机不喝酒只喝矿泉水,行车的速度绝对严格执行交管部门的规定,最快的速度就是每小时80公里。特别是每行车3小时,他就休息半小时,据说这是欧盟的行车规定,以此防止司机疲劳驾驶,谁开车不执行这个制度就要受罚。我为此事曾问导游,欧盟的交管部门用什么方法检查司机的行车状况。导游告诉我,你看司机每次停车休息时都在一块记事板上写上停车地点和时间,而那块写字板记载的时间和地点到一个检查点就要向管理部门主动出示,经核对后才放行。给我们开车的司机不仅自觉遵守行车制度,每天还要按导游安排的时间把行李箱门打开,他不要游客摆放行李,而是亲自动手按照游客行李的大小搭配,一件一件地摆放。每到停车住宿时,他又亲自打开行李箱门,将行李一件一件地提出来,每天重复着这样的劳动,总是面带笑容。我们和他虽然不能用语言交流,但在取行李时,大家向他伸出大姆指,他能领会到这份心意,用点头和微笑来回答我们。
  我在国内旅游坐过很多旅游大巴,可一次也没遇到这样自觉遵守制度,这样热情为游客服务的司机。在国内坐大巴摆放行李时,游客们总是争先恐后,行车时有电子狗为司机“导航”,避开监控器,车速不是按交管规定而是司机自我调节,怪不得我们的高速公路事故多!
  名胜古迹的保护值得借鉴
我们在欧洲游览的名胜古迹主要是意大利的威尼斯水城、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比萨斜塔、罗马斗兽场、梵帝冈圣彼得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凡尔赛宫、罗浮宫、凯旋门、埃菲尔铁塔。这些古迹大都是欧洲文艺复兴前后修建的,有的离现在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有的是500多年的历史。
  我一边观看一边想,欧洲在中世纪时期也处在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特别是不同宗教和同一宗教的派别之间,你争我夺,相互拼杀的旋涡之中,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发源地都在欧洲,按理说战火与动乱对古迹的破坏性是可想而知的。但我亲眼看到的这些古迹却保存得非常完整。
  有些古迹如斗兽场因年代过于久远,当年的建筑逐渐被腐蚀而无法完整保存原貌之外,其他的古迹和文物如法国罗浮宫的三大镇馆之宝、达芬奇的肖像画蒙娜丽莎、希腊的雕塑胜利女神和断臂维纳斯,还有不少中世纪著名画家的油画、雕塑、精美的手工制品等都保存得非常完好。据导游介绍,法国的科学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保护《蒙娜丽莎》肖像画可以说不遗余力,新修的展览厅每小时观看的游客在1500人次以上,而室内的恒温和恒湿始终是稳定不变的。我们在佛罗伦萨游览中真切地感受到这个古老城市的原貌。它的街道仍然是500年前用石块修建的,游客可以乘坐按中世纪款式制造的马车游览市容。我在圣母百花大教堂前的广场上欣赏千姿百态的雕塑,站在一座仿照米开朗基罗的著名雕塑作品 《大卫》面前,凝神地欣赏这座雕塑所表现的人的爆发力、意志力,由此想到文艺复兴时代那些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把人的力量从宗教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所产生的划时代意义。
  我又联想到,现在的中国到处都在恢复古迹、古镇,有些县市为赵子龙的出生地、安葬地争执不休,有的县还不惜动用巨资恢复西门庆故居,这种发展趋势应该怎样引导值得重视。按理说古迹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毁坏就不能复原,即使按原貌去复原,也只能说是复制品而不是原件。比如,文化大革命初期破“四旧”的风暴,捣毁了不少历史古迹,拆掉了很多古刹古庙,废除了不少古城古镇的建筑,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现在要进行恢复又谈何容易。我认为倒不如站在新的起点上去思考问题更实际、更科学。希望当今的领导者对古迹、古镇的修复要区分不同情况,对那些确有条件能修复而且具有较深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古迹,当然应该组织力量拨出专款力争恢复原貌,而对那些明知不能办又办不好的事,有些甚至是不该办的事,就应该坚决不办,以免劳民伤财!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值得学习
我们这次的欧洲游,看了几个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50%左右的国家如列支敦士登、芦森堡、瑞士。还看了比海平面还低的国家荷兰。这些国家利用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真正做到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在欧洲住了12个晚上,没有一次是住在市内,不是郊区就是农村。据说这种安排主要是旅行社为了减少住宿费。在欧洲,中等城市的住宿费,每晚最低也是300到500欧元,折合人民币2000多元到4000多元,而大城市如维也纳、罗马、巴黎、布鲁塞尔住一晚的房价起码是500到1千欧元以上,折合人民币就是4000到1万元以上。而市郊和农村的旅馆每晚的住宿费在50到70欧元左右,折合人民币就是400到500元左右。我们没有条件住城市宾馆,但住在郊区和农村的旅馆使我更贴近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环境,远离城市的喧哗又更好地享受宁静的夜晚,有利于缓解旅途的疲劳。如果进一步推想,这种安排也是为郊区的居民和农村的农民增加收入的最好途径之一。这一点只要看一看乡村建造的别墅式宾馆,就是最好的证明。
  我们住在奥地利和瑞士交界的一个度假村———菲德克村别墅宾馆,依山建房,房子只有两层,每栋房子上下只入住八户人家,每户可住4到5个人。房子全是用木材修建,式样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楼房的窗外和屋外走廊都种植了艳丽的鲜花,房内的设备一应俱全,特别是厨柜的设计和装饰既简便又合理。一个厨柜有三层,顶层是碗和餐具柜,中层是烹调和电热壶柜,底层的右边是液化器瓶,左边是炊具。小小的空间却有着多功能的效用,真是以人为本,物尽其用。一个四口之家在这里完全可以舒适而快乐地过着有滋有味的假期生活。度假村所有的山坡上都是绿草茵茵,村内原有的天然湖,经人工整治和修缮变成了一个清洁美丽的游泳池,水质清澈见底,湖岸建有凉棚,棚内设有躺椅可坐可睡,客人可在此休息或做游戏,总之,恬静的环境、清新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
  我们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乘坐游船观赏市容,整个城市都是用河道和桥串连起来,据导游介绍,这个城市的市民环保意识强,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他们不用或尽量少用小汽车,因此,80%的市民骑自行车,这一点你从街道上摆放的自行车就知道这个号称世界“自行车王国”的城市,真是名符其实。更让人佩服的是荷兰人利用风力发电的技术也是世界一流。我们参观了一家木鞋厂,看了工人的房屋和居住环境,实在令人羡慕。房子都是以树木为材料,只有两层,格式典雅,每家都有一个小小的花园,花园里种植的花草和修建的规格无不体现着主人的情趣与爱好。所有住户都使用风力发电的能源,既卫生又省钱。而那些错落有致的大风车又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荷兰人在如何适应自然又利用自然、抗拒自然又改造自然中积累的独到经验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