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个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的网络产物。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Twitter是一个社交网络及微博客服务,它允许用户将
三言两语、现场记录、发发感慨、晒晒心情,简单易用的微博迅速取得了网民的青睐,人们在网上购物、聊QQ、听音乐、看视频的同时,也会在不经意间登录自己的微博。自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以来,微博便以其强劲的生命力扎根在网友的生活中。
去年11月16日,新浪微博用户数已达5000万,用户平均每天发布超过2500万条微博内容;到了年底,又增加了近1000万的用户。加上网易、腾讯等其它国内网站门户的微博用户,庞大的使用团体足以见证微博开始成为网民们的时尚新选择。
对于普通网民来说,微博可以记录一下自己的生活,生活中一系列的小事都会成为微博客们的素材。微博里的一言一行可以让用户发泄感情、记录思想,其交流性也维护了人际关系。
微博也为普通人打开了发言平台。在国家召开“两会”期间,微博开始成为代表委员网络互动的工具,通过“围脖”晒提案议案、晒关注话题、与网友沟通交流,成为许多代表委员的新选择。这使得微博更加形象而有效地展现在网民面前,网民的正确使用也显示了了微博积极的引导作用。
当我们走在校园里的某个地方,低头猛按手机键盘,一条信息、说说心情、晒晒学习,让生活充斥着几抹缤纷的色彩,这就是大学生的微博。面对社会上愈演愈烈的“微”现象,生活在校园里的大学生也开始投入到“微”生活中。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很多同学在一些网站门户开通了微博,其中,接近80%的学生有腾讯微博,这是大学生普遍使用QQ的原因,还有一些同学通过浏览网页、朋友介绍在新浪、网易等门户开通了微博。
“我是通过QQ开的微博,平时登空间就能看看微博动态。”中文系的小李同学说,“平时通过微博抒发一下自己的心情,让异地的朋友分享一下我的校园生活,感觉挺好的。”
把微博当做日常生活的小日记,积累自己的点点滴滴,发掘那些细碎的美好,作为以后回味的素材。微博仿佛冬日的‘围脖’,简单的搭配,张扬的个性,让别人的眼光聚焦在你的身上。他们会时刻关注着自己的动态,注意“粉丝”的数量,会对听众们偶尔的评论沾沾自喜。
“微生物”也会通过微博关注社会、了解社会、聚焦社会,看看有什么新鲜的热点事件引起了博友们的关注,在关注的同时,他们会以80、90后独特的眼光对这些“微新闻”略做点评,微博由此成为校园“围脖”们关注社会动态的必要工具。
微博,或许只是某一刻的心情,某一瞬间的感悟。微博客们有一句话:“在人际关系冷漠的时代,你需要一条温暖的围脖,不期待它能改变世界,但求能改变你的生活。”微博,可以成为你时时刻刻关注的同行者,也可以变为你无聊空虚时的聆听者。无论你怎样看待它,微博已经成为一种网民们发现和分享世界的新型工具,它承载着各处正在发生的事,输送着多元的趣味,创新着话语空间,无时不刻地诠释着它的“微”力。
微博和其它传播工具一样,势必会给我们的社会和个人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生活在网络社会中的在校大学生,我们应敢于接受这种新型的网络产物,它可以作为个人生活的记录载体,更应该成为大学生们了解社会动态的有力工具。微博与其它传播媒介不同,有其精而短、快而广的特点,但有时也会有一些可靠性不强、有负面影响的信息出现,我们应该理性地对待它。
只要我们合理使用、取精去粕,使用越来越广泛的微博就能发挥其方便、快捷的作用,从而成为亿万网民有效利用的网络工具。 (黄福照 宋建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