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的经济学——关于汪峰和旭日阳刚的争论
音乐是表达感情的一种强大武器,流泻的旋律,跳动的音符,华丽亦或平淡的歌词……歌者的目的是抒发内心的情感引起大家的共鸣。自己的音乐能被大家传唱是作为一个音乐人的骄傲与成就,因此娱乐圈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翻唱,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因为翻唱或者被翻唱而走红。所以若是遵守规则,翻唱本身其实是一件利人利己的好事。但前不久却发生了闹得沸沸扬扬的《春天里》禁唱事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利益纠纷呢?
事件的回顾
2010年下半年,王旭和刘刚组成的旭日阳刚组合凭翻唱汪峰创作的《春天里》爆红。其实旭日阳刚的走红纯属偶然:某一天,这两个人在刘刚的宿舍聚会,喝了点儿酒之后,爱好音乐的他们光着膀子唱起了汪峰的歌曲《春天里》。他们的朋友就偶然地把这段视频录了下来并放到了网上。谁成想,唱歌的视频在网上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点击超过千万次,旭日阳刚迅速在全国走红。原创者汪峰看到视频后也被打动,于是在2010年11月的怒放摇滚英雄演唱会上海站演出中,邀请旭日阳刚同台演唱《春天里》。之后,央视邀请他们参加《星光大道》的比赛。经过激烈的竞争,旭日阳刚成为央视《星光大道》月冠军。接下来在《我要上春晚》的节目中,他们被亿万观众投票选出参加兔年春晚晚会,成为观众最喜爱的草根歌手。春晚过后,旭日阳刚名气一路飙升,由此带来的最直接效应就是商演不断,身价水涨船高。然而就在他们的明星梦开始起程之际,却遭遇了一盆冷水———《春天里》原唱、著名摇滚歌手汪峰明确告知他们:今后不能再以任何形式演唱《春天里》。网友们知道后,大骂汪峰,并说了很多对汪峰不利的言语。2月11日,汪峰在博客上写下名为《关于<春天里>不得不说的故事》,全文长达5000字,详细讲述了与旭日阳刚组合“结缘”到“结怨”的始末。此次事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网民们也形成了两大阵营。一方支持汪峰,用了各种各样的比喻来说明汪峰维护知识产权合情合理,而旭日阳刚则是在利用自己草根的身份“耍流氓”。另一方反对汪峰的网友称他是因为看到旭日阳刚红了,心里不平衡。其实翻唱就是农民工歌手的出路,汪峰这么做未免太不近人情了。两方从道德和法律的角度进行了一番激烈的唇枪舌剑,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许多名人也参加了评论。过了不久,旭日阳刚在微博上向汪峰道歉,其经纪人表示尊重汪峰的想法,今后不再演唱《春天里》。而后许多网友和一些音乐人都表示要免费为旭日阳刚写歌,据说,新歌正在筛选中。
经济学分析
风浪过后,仔细研究两大阵营的争论以及汪峰的霸气和旭日阳刚的谦卑,我们发现他们大都是从道德和法律方面来争论《春天里》演唱的是与非。在法律的层面上,汪峰是有理的,这是毋庸讳言的。从道德层面上,同情农民工是众人支持旭日阳刚的朴实想法。尽管也有人表示,汪峰炒作,但是,从汪峰倔强的声明中又看不出炒作的痕迹。事实上,笔者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这一事件,能说明汪峰的有理其实并没有多大意义,而旭日阳刚的谦卑却也没有看清楚自己的价值。因为,在演唱业这个经济活动中,有“市场”比“有理”更有经济意义!
商品社会讲究的是成本与收益。众所周知,歌曲是比较特殊的一种商品。一首歌的成本是很低的,而收益却是不确定的。首先,歌曲取决于其本身的质量;其次,歌曲取决于市场的大小;最后,歌曲才取决于其版权的归属。此次事件,商品就是汪峰的《春天里》,质量大家有目共睹,但真正有市场的是旭日阳刚。汪峰不是没唱过《春天里》,但是记住这首歌的人却不是很多。笔者做过一个小范围的调查,在旭日阳刚演唱这首歌之前,几乎没有人知道这首歌。普通人听歌不会注意研究和分析你的唱功优劣,而更在意你是否能唱出他们心中的感觉和是否能引起强烈的共鸣。旭日阳刚以草根的身份,用沧桑有力的声音唱:“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唱出了千万民众的心声,所以大家都喜欢听旭日阳刚唱这首歌。
我们现在画出《春天里》的供求曲线(L1是供给线,L2、L3、L4是需求线)。旭日阳刚将这首歌唱红之后,将需求曲线从L2拉至L3,从而大大提高了收益(面积即表示收益)。但由于此时旭日阳刚并没有给汪峰版税,所以这部分收益汪峰并没有获得。故汪峰在看到旭日阳刚在唱自己辛苦创作的歌并获得巨额收益后,认为他们侵犯了自己的版权。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于是禁止旭日阳刚唱《春天里》。歌曲不同于其它商品,即使你为此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如果没有市场,你的收益非常有限。你可以维护你的版权,但没有人喜欢,你的版权收益为零。君不见歌手在不红的时候,都喜欢大家随便翻唱自己的歌。有的歌手为了出名,甚至把歌曲放到网上,让人免费听。为什么?不是为了版权,而是为了市场,歌曲的市场大于版权。按照经济学的思维,汪峰应该继续让他们唱《春天里》,只不过合情合理又合法的方式应该是讨论这部分的收益应该怎样分配的问题。而汪峰却又不聪明地来了个禁唱,将需求曲线拉回L2甚至更低,弄了个“两败俱伤”的结局。
其实“旭日阳刚有市场”这一点汪峰并非没有意识到。他之所以依然禁唱,大概是因为他不明白在歌曲市场上,更重要的是:先有市场,版权才有价值。因为我们知道每个歌手都有非常多的歌,但真正深入人心、引起众人共鸣的却寥寥无几,所以建立一个市场是很困难的。此次虽然拥有《春天里》版权的汪峰站在有理的位置,但因为其没有市场,毫无疑问的成了此次事件的输家。
挺汪派网民们举出了很多例子,把《春天里》比作车、孩子、西瓜等等看似有理,其实十分不妥。因为歌曲具有共享性———我唱了你还可以唱,大家都可以唱,唱的人越多,听的人越多就越挣钱。所以汪峰最明智的做法应该是与旭日阳刚合作,先“扩大市场”即支持他们唱,把歌唱到最火,需求曲线一直上升直至L4甚至更高,然后再收取版税(即对收益进行分配)以及独享歌曲的衍生品(如彩铃等)。这样一来,汪峰借助旭日阳刚的市场一方面挣到了钱,另一方面也扩展了自己的影响力,这才是双赢的策略。国内外很多歌手也都是这么做的。
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更细致的剖析后,我们发现汪峰的确是很糊涂,为了“生气”,忘记了歌曲的价值是“先市场,后版权”这个道理。由于没有和旭日阳刚做交易,最后把自己送进“名利两空”的死胡同。自汪峰禁唱,我们就很少再在电视上听到这首歌了,时至今日《春天里》这阵流行风的确已经刮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