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在流年不羁的岁月轨道上,已经习惯了用仰望的姿势坚定着我们心中刻在大学扉页的青春,一路走过,我们徘徊过、迷茫过、快乐过,只是在那不经意间,总会有那么些身影默默关心着我们、引导着我们、帮助着我们,用他们淡淡的微笑来回应着学生们的成长,而这些默默付出的身影便是我们最熟悉的人———老师。
在我校举办的第一届“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的评选活动中,地理科学系的老师许承权博士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认可,得到了这个对老师们来说具有特殊荣耀的光环。终于,有那么一个机会,让我们走近了许承权老师,翻开属于他的那页写意人生……“最高的荣誉”
两年时光匆匆而过,当年那个刚刚离开学校怀揣激情的博士生,已经变成一个成熟稳重、站在讲台为学生从容答疑解惑的老师。在别人看来,这只是一种适应,而在许承权老师看来,这种蜕变不仅是一种适应,还是一种收获。回首两年的教学生涯,他感慨地说,自己两年来最大的收获就是见证了学生的成长,伴随着自己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水平的逐步提高。
坦诚相待,互相尊重,这是许承权老师与学生们一贯的相处方式。也正是这种平等的态度,使他得到了学生们一致的好评。当被问及对获评“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有何感想时,他略带笑意地告诉我们:“我的第一反应是惊讶。因为我刚刚从教两年多,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系里有很多经验丰富的好老师,课讲的非常好,也深受学生的喜爱,所以我能获得这个奖项,非常惊讶。同时,我也觉得这是对我的一种激励,更激发我的教学热情,激励我上好每一节课。”
平实的话语,不带丝毫的做作,有的只是被同学们认可的欣慰。许承权老师认为,这便是属于老师的“最高的荣誉”。难耐清贫莫为师为人之道,“四心”相随:诚信心,廉耻心,慈善心,宽容心。为师之道,“三心”为本:责任心,关爱心,奉献心。有人说“难耐清贫莫为师,心驻桃李苦亦乐。”许老师认为,当一名称职的教师,首先要耐得住“寂寞”。只有一个人沉下心来去琢磨科研、想教学的事,才可能有所突破。要遵从为师之道,就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还应当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两年来,许承权老师为本科生讲授工程测量学、变形监测数据处理、不动产测量与管理等专业课程。在课堂上,许承权老师重视与学生间的互动,甚至还会鼓励学生在他讲课的过程中,可以随时打断进行提问。他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同学们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研究而忽略了实践操作后,还开始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以重视。除了在校的各种实习、实践外,他还会努力把学生推荐到各个实习单位进行课外实习、暑期实习等。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他深知这一职业的重要性,无论是上课还是实验,他总是全身心地为学生付出,认真备课,耐心教导学生的仪器操作、实验步骤……许承权老师正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厚重的“责任”二字。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身为世范,为人师表。郭世佑教授曾慨叹:“莫道为师守清贫,真情存储最富翁。他年挥手叮咛日,更喜映山满地红。”许承权老师正用他的一言一行默默诠释着这种精神,也在默默守望着“映山满地红”的时刻。
奋发进取 拓展自身两年的教学生涯对于许承权老师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与此同时,并不“知足”的他感到了自身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许承权老师认为,大学的课堂不应该只是老师说、学生听的传统模式,作为一个大学老师应该注重自己在教学方式上的改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吸收到更多的知识。
在课余时间,许承权老师还注重拓展自己在GPS精密定位理论和方法、GPS气象学等专业领域的研究。他努力进行科研工作,坚持以科研带动教学,主持省、市科技项目3项,横向科技项目1项,发表论文7篇,其中EI检索2篇,ISTP检索2篇。
在自我拓展的同时,他还时刻关注现在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他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存在视野不够开阔、知识面过于狭窄、进取心不强等现象。他劝诫大学生要多读好书,多去外面的世界走走,开阔视野,奋发进取,这样才不至于被时代的浪潮所吞没。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一代代人都以自己不同的言行诉说着一个相同的话题:伟大的人民教师。
在短短的一个半小时的采访中,我们捕捉到了他在叙述自己得奖时的那种欣喜,捕捉到了他在谈到学生时的那抹微笑,捕捉到了他在诉说教学工作时的那份认真……没有一丝的造作,只有那点点的钦佩弥漫心中。(地理科学系 李苏闽 马孙萍通讯员 许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