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你是否还记得那些“之乎者也”
本报讯(通讯员 何立靖 沈倩倩)“汉乐府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活动和人民的爱憎感情……”老师在讲台上激情洋溢地介绍着文章的背景,解析着诗篇的内容,屏幕上展示着一排排制作精美,记录着无穷镌刻在时光里的方块文字,说到动情处,声音抑扬顿挫,仿佛要将人带入那神秘而富有意境的先秦诸子,两汉魏晋,唐风宋雨中去了。
这是3月25日张艺老师在给09家纺3班的同学们上大学语文的课程,讲解着《服饰文学作品选》内容时的场景。本学期同学们多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刚开始大家都感到很惊讶,因为作为家纺专业的学生,开始大学的学习后我们明显的感觉到课程上接触的更多的是各种专业课,而伴随我们12年的语文数学等课程已经渐渐远去,转身回首,那些之乎者也却成了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而更多的同学也在质疑,作为一个高职的学生这种诗词散文对于我们未来的就业有什么帮助呢?而毕业以后我们根本就用不到吧?诚然部分同学对此是有些不屑的,上课时也多少会表现出和上专业课所不同的心态。
然而当大家真正上了这门课以后却有了些不同的想法,课上大家听老师讲解着文章的内涵,将内容和我们当下大学生所面临的人生阶段和现实心理结合,例如老师从诗经名篇《君子偕老》的内容联系到爱情与伦理道德等都是正处于爱情观形成期的我们所需要认识的,老师尽量将课文联系到我们身边发生的大小事件,拉近文章和同学们的距离,让同学们感到亲切。“我挺喜欢上这门课的,在有些小迷茫的大学生活中能静下心来听听这些声音,想想自己的人生方向,确实挺受用的。”王同学开心地告诉笔者。
是啊,在我们日益浮躁的大学生活中,从网络游戏,K歌逛街中走出来接触一些文学作品,并从中获得一些感悟或许如一道清风,能够给大家降降温,而不得不承认当今的大学特别是专科高职院校内的课程设置上是存在轻视大学语文教育的现象的,这是一种教学功利化,培养目标过于短线的反映,而这样的教育方式在造就一大批专才的同时也使他们缺少一种人文素养。当然可以看出现在大家也渐渐开始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很多学校都开了大学语文课,这样可以取得思想启迪、道德熏陶、文学修养、审美陶冶、写作鉴赏等各方面的综合效应。而如《服饰文学作品选》这样的课本将语文与专业结合更能彰显我们专业学习中的人文关怀,相互融汇,能给我们的学习更多的启迪。
大学生活,你是否还记得那些之乎者也。同学们,如果我们真的可以在学习生活中抽出半小时或者一小时时间多多品味这些人类历史长河中的闪光思想,不论古今中外,不求精但求通,那也远远超过这门课九十分钟的意义了。